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72|回复: 0

[道学研究] 《列子》卷4仲尼诗解5圣智能无忧喜辱荣死生常道物极必反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2-22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列子》卷4仲尼诗解5圣智能无忧辱荣死生常道物极必反
题文诗:
龙叔谓曰:子之术微,吾有疾也,子能已乎?
文挚:唯命所听,然先言子,所病之证.
曰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吾,不以为辱;
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
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处吾之家,如逆旅舍;
观吾之乡,如戎蛮国;凡此众疾,爵赏,
刑罚,盛衰利害,不能易吾,之与,
不能吾,固不可以,事君交友,御妻子,
制仆隶,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乃命龙叔,
背明而立,文挚自后,向明望之.既而曰嘻!
吾见子心,方寸地虚,几圣人也!也,
六孔流通,一孔不达.今以圣智,为疾者,
或由此乎!非吾浅术,所能已也.无所由而,
常生者道.由生而生,故虽终而,不亡常也.
由生而亡,不幸.有所由而,常死亦道.
由死而死,故虽未终,而自亡者,亦常也.
由死而生,.而生,故谓之道,
用道得终,谓之常也;而死,亦谓之道,
道得死,亦谓之常.季梁之死,杨朱,
其门而歌.随梧之死,杨朱抚,其尸而哭.
隶人之生,隶人之死,众人且歌,众人且哭.
至道真情,非死非生.目将眇者,先睹秋毫;
耳将聋者,先闻蚋飞;口将爽者,先辨淄渑;
鼻将窒者,先觉焦朽;体将僵者,先亟奔佚;
心将迷者,先识是非;物不至者,故则不反.
《原文》

    龙叔谓文挚曰①:“子之术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挚曰:“唯命所听。然先言子所病之证②。”龙叔曰:“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处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观吾之乡,如戎蛮之国。凡此众疾③,爵赏不能劝,刑罚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乐不能移,固不可事国君,交 亲友,御妻子,制仆隶,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后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几圣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④。今以圣智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浅术所能已也。”
【注释】

①文挚——《释文》:“文挚,六国时人,尝医齐威王。或云:春秋时宋国良医也,曾治齐文王,使文王怒而病愈。”
②证——通“症”。
③疾——《集释》:“‘疾’,北宋本作‘庶’,汪本从之,今依《藏》本、世德堂本、秦本订正。”

④六孔流通,一孔不达——张湛注:“旧说圣人心有七孔也。”

【译文】
龙叔对文挚说:“您的医术十分精湛了。我有病,您能治好吗?”文挚说:“一切听从您的命令。但应先说出您的病症。”龙叔说:“全乡人赞誉我,我不以为光荣,全国人毁谤我,我不以为耻辱;得到了并不喜欢,丧失了并不忧愁;看活着像是死亡,看富贵像是贫穷;看人像是猪,看自己像是别人。住在自己家中,像是住在旅馆;看自己的家乡,像是西戎南蛮之国。所有这些病,爵位赏赐不能劝慰,严刑惩罚不能威胁,盛衰利害不能改变,悲哀快乐不能动摇,我这样做自然不能辅佐国君,交结亲友,管教妻子儿女,控制奴仆臣隶,这是什么病呢?什么药方能治好它呢?”文挚于是叫龙叔背着光线站着,文挚从暗处向明处看他。过了一会儿说:“唉!我看到你的心了,你的心里已经空虚了,几乎是圣人了!你的心已有六个孔流通了,只有一个孔还没有通达。现在人把圣明智慧当作疾病的,可能这样的吧!这不是我浅陋的医术所能治好的。”
《原文》

    无所由而常生者①,道也。由生而生,故虽终而不亡②,常也。由生而亡,不幸也。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由死而死,故虽未终而自亡者,亦常也③。由死而生,幸也。故无用而生谓之道,用道得终谓之常④;有所用而死者亦谓之道,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季梁之死,杨朱望其门而歌。随梧之死,杨朱抚其尸而哭。隶人之生,隶人⑤之死,众人且歌,众人且⑥哭。
  【译文】
无所作为而一直活着的,是自然之道。顺应常生之道而活着,因而虽然年老却不死亡的,是正常现象。顺应常生之道而死亡的,是一种不幸。有所作为而经常死亡的,也是自然之道。顺着常死之道而死亡,因而虽然年未老却自行死亡的,也是正常现象。顺着常死之道而活下来的,是一种侥幸。所以没有缘由而活着叫做自然之道,顺应常生之道而得寿终叫做正常现象;有所作为而死亡也叫做自然之道,顺着常死之道而得夭亡也叫做正常现象。季梁死了,杨朱望其门而歌。随梧死了,杨朱抚摩着他的尸体哭泣。普通人出生了,大家便唱歌,普通人死亡了,大家便哭泣。
【注释】

①由——用。《左传·襄公三十年》:“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吾子。”杜预注:“由,用也。”本文“无所由”即下文“无用”,“有所由”即下文“有用”。
②虽终而不亡——按下文“虽未终而自亡者”例,此处“亡”字下脱“者”字。
③亦常也——《集释》:“各本‘亦常’下无‘也’字,今依吉府本补。”
④用道得终谓之常——按下文“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例,此句应为“用道而得终者谓之常。”
⑤隶人——古代称触犯法律而没入官为奴隶、从事劳役的人,也用来称职位低微的吏役。按照庄子的看法,一般人整天辛辛苦苦忙个不停,都是“役人之役”。故此“隶人”当指不懂得自然之道的一般人。
⑥且——语中助词。


《原文》

目将眇者①,先睹秋毫②;耳将聋者,先闻蚋飞③;口将爽者④,先辨淄渑⑤;鼻将窒者,先觉焦朽;体将僵者,先亟奔佚⑥;心将迷者,先识是非:故物不至者则不反。
【译文】
眼睛将要瞎的人,先看到秋天的毫毛;耳朵将要聋的人,先听到蚊子乱飞的声音;口舌将要失去味觉的人,先辨出淄渑两水滋味的差别;鼻子将要失去嗅觉的人,先闻到烧焦的气味;身体将要僵硬的人,先喜欢奔跑;心灵将要糊涂的人,先识别是非:所以事物不发展到极点,是不会走向反面的。

【注释】
①眇——眼瞎。
②睹——见。秋毫——秋天的毫毛,喻极细微的东西。
③蚋——音 ru(锐)。卢重玄解:“秦时蚊为蚋。”
④爽——张湛注:“爽,差也。”
⑤淄渑——淄,水名,即今山东省内的淄河。渑,水名,源出山东淄博市东北。张湛注:“淄渑水异味,既合则难别也。”《释文》引《说符篇》:“淄渑之合,易牙尝之。”
⑥先亟奔佚——亟,音 (气),爱。《方言》:“亟,爱也。东齐海岱;之间曰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相敬爱,谓之亟。”佚,同“逸”。奔快,疾驰。

xsx1986 发表于 2025-6-26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仲尼》篇"圣智无忧"章义疏

《列子·仲尼》此章以龙叔问疾为缘起,文挚诊病为机锋,实乃阐发道家"至人无己"境界之妙文。龙叔所述七证,非病也,恰是体道者"丧我"之表征,暗合《庄子·齐物论》"吾丧我"之旨。今试析其要义:

一、荣辱双遣之真智
"乡誉不荣,国毁不辱"二句,实承《老子》"宠辱若惊"章而来。王弼注云:"宠必有辱,荣必有患。"龙叔已达"外荣辱"之境,较之世人"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已入真人之列。此非病征,乃《庄子·逍遥游》所谓"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境界。

二、得失齐观之妙悟
"得而不喜,失而弗忧"八字,可参《淮南子·原道训》"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之说。道家修养以"虚己游世"为要,龙叔能齐得失,正是《文子·九守》"视珍宝如瓦砾,视至尊如委蜕"的体道表现。此非情志之病,实乃"喜怒同根"(《老子注》)的玄鉴状态。

三、生死一如之证境
"视生如死"四句尤具深意。《庄子·大宗师》云:"不知说生,不知恶死。"龙叔已破生死对待,契入"方生方死"(《齐物论》)的玄冥之境。至"视人如豕,视吾如人"二句,更暗藏"道通为一"的齐物观,与《庄子·应帝王》"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同参,乃泯灭物我差别的证悟。

四、逆旅心境之隐喻
"处吾之家如逆旅舍"一句,实化用《庄子·天运》"仁义,先王之蘧庐"典故。此"逆旅"意象,既喻生命之暂住(《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更暗指"形骸为逆旅"(《冲虚经》)的达观。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即承此意。

要之,此章以"病"为药,以"症"显道。龙叔所谓病征,实乃破除对待、冥合大道的九证:
1. 誉荣双忘
2. 毁辱俱遣
3. 得不生喜
4. 失不起忧
5. 生死了达
6. 贫富等观
7. 人豕齐视
8. 物我一如
9. 家舍同幻

文挚后文"以圣智为疾"的转语,正点明此章主旨:世俗所谓智慧,恰是大道之障;常人视为病态,实为至人之真。《道德经》"众人昭昭,我独昏昏"、《庄子·天地》"愚芚"之说,皆可与此互参。物极必反之理,在此表现为超越二元对立的终极智慧,非真修实证者不能领会其妙。
松禅 发表于 2025-7-1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仲尼》此章所载龙叔与文挚之对谈,实为道家"齐物""坐忘"思想之精妙呈现。龙叔所述"乡誉不荣""国毁不辱"等症候,非病也,乃近道之征。今试析其要义三端:

一、荣辱双遣之真智
龙叔所谓"誉之不荣,毁之不辱",实合《庄子·逍遥游》"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之境。此非麻木不仁,乃突破世俗价值之"天钧"(《齐物论》)。《道德经》第十三章言"宠辱若惊",而龙叔已达"宠辱不惊"之化境,较之老子所言更进一层。此种境界非强抑情感,而是洞见荣辱皆相对幻相之智慧。

二、生死贫富之齐观
"视生如死,视富如贫"之说,与《庄子·大宗师》"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相契。此非厌世,乃悟"方生方死"(《齐物论》)之真谛。列子特以"视人如豕,视吾如人"之悖论,揭示认知主体之相对性,暗合《齐物论》"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齐物观。其"处家如逆旅"之喻,尤得《金刚经》"如梦幻泡影"三昧。

三、物极必反之常道
文挚终言"圣智"能"灼龟""巫医",实指大道超越二元对立。龙叔之"疾"恰是"反者道之动"(《道德经》四十章)的体现——当世俗认知臻于极致,自然显现其对立面。此章深得《周易》"穷则变"之旨,较之《老子》"大智若愚"说更为具象化。

要之,此段对话以病症为喻,演绎道家"损之又损"的工夫路径。龙叔所达之境,非枯槁寂灭,而是破除认知执障后的活泼生机。钱穆先生《庄老通辨》谓"列子贵虚",此章正显虚室生白之妙。读者当透过文字相,体会"物极必反"背后那个不随境转的觉性本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九日卯時| 2025/7/3/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