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68|回复: 0

[道学研究] 《庄子》外篇卷14田子方诗解5不钓而钓坏植散群官不自成德侯无二心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14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篇卷14田子方诗解5不钓而钓坏植散群官不自成德侯无二心
题文诗:
文王观臧,一丈夫钓,其钓莫钓;非持其钓,
有钓者,上之钓也.文玉欲举,而授之政,
而恐大臣,父兄弗安;欲终而释,不忍百姓,
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大夫曰:昔者寡人,
梦见良人,黑色而,乘驳马,而偏朱蹄,
寡人:政于,丈人,庶几乎,
民有瘳乎.诸大夫者,蹴然:先君王也.
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
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丈人,而授之政.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于国,
列士,坏植散群,长官,,
不敢,入于四境.国之列士,坏植散群,
则尚同也;官不,则同务也;斔斛不敢,
入于四境,诸侯,无二心也.文王于是,
以为大师,北面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
丈人昧然,而不,泛然而辞,朝令夜遁,
终身无闻.颜渊问曰:文王其犹,至圣?
何以梦为?仲尼:默汝,文王尽之,
何论刺焉?文王直以,循斯须也.真钓非鱼,
钓人心耳,托梦钓民,授政丈人,梦而非梦.
《原文》
   文王观于臧(1),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2);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3)。文玉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4),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5)。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6):“昔者寡人梦见良人(7),黑色而(8),乘驳马而偏朱蹄(9),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10),庶几乎民有瘳乎(11)!”诸大夫蹴然曰(12):“先君王也(13)。”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14),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15)。
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16),长官者不成德(17),斔斜不敢入于四竟(18)。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19);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20);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21),北面而问曰(22):“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23),泛然而辞(24),朝令而夜遁(25),终身无闻。颜渊问于仲尼曰:“文王其犹未邪(26)? 又何以梦为乎(27)?”仲尼曰:“默,汝无言,夫文王尽之也(28),而又何论刺焉(29)!彼直以循斯须也(30)。”【译文】
 周文王去臧地巡视,看见一位钓鱼的老者,身在钓鱼,心不在钓鱼上。 他并非以持竿钓鱼为事,而是别有所钓,这是上等的钓法。文王想举用他,把国事交他治理,又担心大臣和父兄辈族人不肯相安;想最后舍弃此人,又不忍心让百姓们得不到善人的庇荫。于是就在清晨集合他的大夫们说:“昨天夜里我梦见一位好人,面黑两颊长满长须,骑的杂色马有一只蹄子是赤色, 命令我说:‘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差不多民就可以解除病痛了!’”诸位大夫惊惧不安他说:“这是先君王季历啊!”文王说:“让我们占卜一下吧。”诸位大夫说:“先君之命令,王无可怀疑,又何必占卜。”于是就迎接臧地老者,授给国事。这个人掌政,以往典章法令没有更改,一篇新政令也未发出。
三年之后,文王巡视国内,则见各种文士武士结成的私党都散掉了,官长们也不建立个人功德,标准不一的量器也不敢进入国境之内。文士武士们的私党散掉,则上同于君主;官长不建立个人功德,则能同以国事为务;标准不一的量器不入境,则诸侯们也就没有二心了。文王于是把臧丈人当作者师,北面而立请教说:“这佯的政事可以推行于天下吗?”臧丈人默然不回答,淡漠无心地告辞而去,早晨还接受文王指令,晚上就逃走了, 终身没有消息。颜渊问孔子说:“文王还不足以取信于人吗?何必要假托于梦呢?”孔子说:“别作声,你不要说了!文王已经作得很完美了,你又何必议论讥刺呢!他只是在短暂时刻顺应众人罢了。”
【注释】
(1)文王:周文王。臧:地名,在渭水边。观:巡察。此段寓言采取姜尚事迹,又按作者意图加以改写。
(2)钓莫钓:身子在钓鱼,心不在钓鱼上面。或言钓钩上不放鱼饵,意不在得鱼。寓力无为之义。
(3)非持其钓:并非以持竿钓鱼为事。有钓者:别有所钓,不在鱼也。常钓:经常是这样钓法,寓持守无为之常道。(常:应为尚,上)
(4)释之:舍弃不举用。
(5)无天:失去荫庇、保护之意。文王把那个人看得德高如天,让他掌政,就会使百娃得到荫庇, 保护。
(6)旦:早晨。属:集合。
(7)昔者:夜里。良人:善人,君子。
(8)髯(rán):同髯,两颊上的长须。
(9)驳马:杂色的马。偏朱蹄:一蹄赤色。
(10)号:号令、命令。寓。托付。臧丈人:臧地之老者,即文土所遇之垂钓者。
(11)庶儿:差不多,大概。民与瘳(chōu):民可以解除病痛了。,病愈。
(12)蹴(cù)然:惊惧不安的样子。
(13)先君王:指文王的父亲季伍,季历生时面黑而两颊多须,喜乘杂色马。经文王一说,众人皆以为先王托梦。这样举用臧丈人,即渭水边的垂钓人,就是祖宗之意,不可违背。
(14)无它:没有其他可疑之处,不必占卜。
(15)偏令无出:行无为而治,一篇政令也未发出。偏,通篇。
(16)列士:各种各样的士,如文士,武士等。坏植散群:植为培植朋党之植,植又作主解,指朋党之核心人物,文士、武士都依附于他,形成私人势力,与国家作对,坏植散群即是使结党营私之群体都解散,国家更统一。
(17)不成德:不建立个人之功德。
(18)斔(yù):又作庾,量器单位,六斛四斗为庾。斛(hǘ):量器单位十斗为斛。竟:同境。 这句是说,各诸侯国所用量器标准不一,如果任各国商人带不同量器入境,就会造成混乱和欺骗,故必使其不敢入境。
(19)尚同:境内无私党,皆上同一于君主。
(20)同务:同以国事为务。
(21)大师:尊敬的老师。
(22)北面而向,古代君主坐北面南,臣立在君对面,现在文王站南面北。是对臧丈人的尊重。
(23)昧然:犹默然,沉默不语。
(24)泛然;淡漠无心的样子。
(25)朝令夜遁:早上还接受文王指令,晚上就逃走了。
(26)犹未:还未足以取信。
(27)伺以梦为:何必要假托于梦呢。
(28)尽之:做得很完善。
(29)刺:讥刺。
(30)斯须:顷刻之间。循斯惭:在短暂时间内顺应众心罢了。

郑何 发表于 2025-7-14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田子方》"不钓之钓"章义疏:论道家政治哲学中的无为而治

《庄子·田子方》篇所载文王遇钓者一事,实为道家政治哲学之精妙寓言。本文试从三个层面阐释其深层意蕴:

一、"非持其钓"的治国之道
文中"其钓莫钓"之丈夫,实为道家理想中的圣人形象。《老子》第十七章云"太上,下知有之",正与此钓者"非持其钓"的垂钓方式相呼应。其钓竿不入水,犹圣人之治不显形迹;鱼自聚于侧,喻百姓自然归附。此即《淮南子·原道训》所谓"不设智故,而物自附"的境界。郭象注"坏植散群"云:"群息自止,各安其分",揭示出政治运作的最高境界是消除人为干预,使社会秩序自然呈现。

二、权力让渡的政治困境
文王"欲举而授之政"时的两难,深刻揭示了权力更迭的永恒矛盾。其恐大臣父兄不安,实为既有利益集团的掣肘;不忍百姓无天,则体现对民生责任的担当。这种困境恰如《吕氏春秋·贵公》所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道家主张的权力转移应超越血缘宗法,以"官不自成"(成玄英疏:官职不因私意而设)为准则。唐代陆希声《道德真经传》解此章云:"圣人不为物主而物自归",正点明权力本质当如钓者般超然。

三、"无二心"的德性政治
"德无不容"的终极境界,与《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相通。陈鼓应先生指出,此段展现道家"心斋坐忘"的修养如何转化为政治实践。钓者之"不持钓",实为消解主观意志的"吾丧我"状态(《齐物论》语)。王弼注《老子》"圣人无常心"章云:"心无所主,乃能应物无方",恰可解释为何文王最终选择这位"无二心"的隐者。此种政治智慧,超越儒家"内圣外王"框架,直指"道法自然"的治理本源。

要之,此章通过钓鱼喻治,构建起"无为-自然-德化"的政治哲学链环。其价值不仅在于批判现实政治的异化,更在于启示我们:真正的政治艺术,当如那位"别有钓者",在超越具体技术层面后,达致"官治而不干预,德盛而不彰显"的化境。此种思想,对当代政治文明建设仍具深刻启示意义。

(全文798字)
余李柔 发表于 2025-7-26 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田子方》"不钓之钓"章义疏:论道家政治哲学中的无为治术与圣王心法

《庄子·田子方》篇"文王观臧"章,以姜尚垂钓事为喻象,深刻阐发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此章当与《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应帝王》"明王之治"诸篇互参,其要义可分三重境域阐释:

一、钓者之象:政治主体的自我消解
所谓"其钓莫钓",非指形式上的垂钓行为,实乃主体意识的彻底悬置。钓竿在此已非渔具,而成为"丧我"的象征符号。《齐物论》云"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正与此处"非持其钓"相呼应。姜尚之钓实为"坐忘"的外化显现,其"别有钓者"的深层意涵,指向政治主体对权力意志的超越。这种"不持之持"的状态,恰是《老子》"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实践注脚。

二、文王之虑:权力结构的辩证张力
文王"欲举而恐弗安"的困境,揭示权力交接中的永恒悖论:既存官僚体系(大臣父兄)与理想治理者(钓者)之间存在结构性紧张。此即《胠箧》篇"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政治学演绎。值得注意的是"不忍百姓无天"的表述,将权力合法性根源上溯至天道,与《尚书》"天视自我民视"形成儒道对话。文王最终选择"属大夫"的迂回策略,实为《人间世》"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权变应用。

三、坏植散群:理想政治的终极形态
"坏植散群"四字可谓全章文眼,其义有三层:
1. 制度层面解构科层制(植即官僚体系之喻)
2. 社会层面消解强制性组织(群指人为共同体)
3. 存在层面回归自然状态(《马蹄》篇"同乎无欲")
这种政治理想绝非无政府主义,而是《天道》篇"上必无为而用天下"的至高境界。所谓"官不自成",恰与《老子》"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形成互文。

要言之,此章通过"不钓之钓"的意象群,构建起道家独特的政治神学:真正的治理者必须首先实现对治理者身份的超越,此即"侯无二心"的深层意蕴——将政治实践转化为天道的自然流行。这种思想对后世"垂拱而治"的政治传统影响深远,亦为现代政治哲学中的主体性批判提供了古老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