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313|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书法大家怎么写篆书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9-4-1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人学习大篆,觉得笔法简单,中锋用笔就行,但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把大篆写得灵动自然又不失厚劲,而有的人则写得很僵硬笨拙呢

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把篆书的笔法想得太过于简单,没有关注到很多细节的用笔方法。例如常常被大家忽略行笔时的提按以及“点”的写法。越小的笔画越容易被忽略,其实它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篆书中的“点”其实也就是一个短的线

篆书中的“点”其实也就是一个短的线

篆书中的“点”其实也就是一个短的线,这个往往会被书写者忽略。很多人从笔尖到笔腹轻轻一按来写,这样出来的不是一个笔画,而只是一个墨点而已。正确的写法就是一点要有起、行、收,注意笔画的运行,逆锋落笔、轻轻捻管,根据点的势态,把它写的圆浑饱满。

绞转笔法在大篆笔法中不见常用却价值重要。绞转与顿挫笔法,在大篆笔法中所对应的技法形态与圆笔中锋基本相类,唯有线质厚重中更见凝练、遒劲,铁画银勾。若绞车转动中的麻绳,五股合力,被相互裹挟、绞转,合成一股。千里阵云中若现龙腾翻转,万岁枯藤上又见烟岚、垂露。

大篆的经典作品

大篆的经典作品

大篆的经典作品相比其它书体要少很多,而且其共同特点就是无墨迹可寻,我们只能通过青铜器上的铭文的浇铸、风化及捶拓的效果来还原我们先人的书写状态。也正是因为没有墨迹的参照,才恰恰为我们金文的书写表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追求先人书写的原生态的美,也可以追求斑驳与自然的书写意味。

书写性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以吴昌硕临《石鼓文》为例,强化了篆书的书写性和线条的表现性,打破了自古写篆书绝对使用中锋的教条,复兴了商周大篆古法,并为大篆古法注人了新的活力和现代精神。

勤恳 发表于 2020-8-18 01: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学习大篆,觉得笔法简单,中锋用笔就行,但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把大篆写得灵动自然又不失厚劲,而有的人则写得很僵硬笨拙呢
龙坊令 发表于 2025-7-2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篆书笔法之精微与书写性境界》

篆书一道,非惟中锋用笔而已。今观学者多执"玉箸"之简易法,殊不知《峄山》《石鼓》之妙,正在于点画间藏天地之机。昔人谓"篆贵婉而通",此"婉"字中实含提按顿挫之玄奥,非深究者不能得其三昧。

篆书点画之要,首在具足生命气象。康南海《广艺舟双楫》有言:"钟鼎及籀字,皆在方长之间,形体或正或斜,各尽物形。"此论尤契于点法之奥。今人作点,多如蜻蜓点水,一按即起,殊不知商周金文中一点之妙,实含"高山坠石"之势。当以"逆入平出"之法运笔,起笔如潜龙在渊,行笔若蚕食叶,收笔似惊鸿掠水。西周《大盂鼎》铭文中"王"字首点,浑圆如朝露含霞,正见此法妙用。

绞转笔法乃大篆秘钥,昔人所谓"折钗股"者即此。细审《毛公鼎》笔意,其线条非直来直往,实如老藤盘曲,内含五股相绞之力。吴昌硕临《石鼓》得此真传,以"屋漏痕"笔意破中锋桎梏,使线条于凝重中见飞动。其"车"字直画,看似平直,实则笔锋暗作螺旋推进,如青铜冶铸时铜液之流转,此即邓石如"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之真谛。

今人习篆,当以"金石味"与"书卷气"兼修为要。青铜铭文虽经浇铸,然《散氏盘》之斑驳、《虢季子白盘》之爽利,皆可窥见古人运笔节奏。习者宜以羊毫饱墨,追摹其"锥画沙"之质感,更参以简牍帛书之笔势。近世王福庵作篆,融会碑帖,于平正中求险绝,其"水"字中点画,即取法楚简之翩跹,复存钟鼎之沉雄,可谓得古法而开新境。

要之,篆书之妙,在"写"不在"描"。吴缶老云:"临气不临形",正道破书写性三昧。学者当以"屋漏痕""印印泥"参悟笔法,更须读书养气,使点画间自生三代吉金之韵。如此,方可谓得篆书真传,与古为新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一日子時| 2025/7/5/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