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6|回复: 0

有一种幽默叫改古诗(图)

[复制链接]
里人 发表于 2010-2-21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020100221383203389286.jpg
0 M; r( \4 o- B; w& F& ]

+ N: T2 Q2 a$ |& g" t: G/ Z0 Z+ c
    中国是诗的国度,许多古诗千百年来依然脍炙人口,让人顺手拈来或背诵或引用,体现人的学识素养。然而,有时借用古诗名句的知名度,将其略加改动,幽古人一默,也能成为佳话诗话传之后世。 ( `* b7 l- m, @& S' m

* `6 a( D3 ~9 M3 h2 f    王士G,即王渔洋,清代诗坛的领军人物,其著的《带经堂诗话》上载有这样一件真事。明朝的北京,冬天天气很冷,一些官宦用貂皮做成套,套在官帽上以御寒,名曰帽套。一官员乘马会客,有对面骑马者把帽套掠走。转天到官署述说此事,同署的某公改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赠给他:“昔人已偷帽套去,此地空余帽套头。帽套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空悠悠。”众皆大笑。
; K- i0 `6 w1 Q* J8 ]1 c9 `# v( U
6 }" G* w& y( c4 s2 p+ {  H* \    唐人崔颢原诗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首诗在唐代时名气就很大,李白过黄鹤楼看到这首诗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所以一改成“帽套诗”,当然会引起哄堂大笑。
0 E, |3 f) x& D4 N& P
3 l3 L; q! w+ r5 ?# t/ p4 r    还有一首名诗《神童诗》,也是家喻户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在明代,由于奸臣严嵩当权胡作非为,民间把此诗改为:“天子重权豪,开言惹祸苗。万般皆下品,唯有奉承高。少小休勤学,钱财可立身。君看严宰相,必用有钱人。”把一首读书立身的诗变成绝妙的讽刺诗。 " J$ t' b+ l8 |4 j$ I

6 [2 L$ W. p- `    有一首数字诗常作为学生的开蒙诗,浅显且有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抗日战争时期,贵州公路交通状况极差,有人写诗道:“一去二三里,停车四五回。抛锚六七次,八九十徘徊。”前些年有人又套改此诗,描摹北京的乘车:“一去二三里,红灯四五回,停车六七次,八九十人催。”颇具趣味。
! P( ]; w$ @, p% ?" U* D4 B4 Z! |
' K) X4 M) j/ h! [, Q0 O* ?    李煜的这首《虞美人》词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人为之怃然乃至潸然泪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前些年还是福利分房,有些人多吃多占,于是有人填词道:“天气燥热何时了,一夜睡多少?杂院本来就无风,更兼全家挤居斗室中。士子分房说优待,盼得朱颜改。身无立锥怎不愁,那厢新房却空半拉楼。”读来心头别一种滋味涌上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