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1 x( x( G, W( r; @$ d4 O; C——《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v0 o! R+ o$ |
6 I* W( B0 I# A8 g8 j
“未病”包含無病狀態、病而未發、病而未傳幾層涵義。中醫“治未病”的根本原則在於道法自然、平衡陰陽,通過預先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 C0 Y% ]/ {4 K+ H- ]/ f——《中醫治未病解讀》 : w, Q8 C) `( ^5 E9 I4 @
$ K2 q; T' L" w6 y. y概述
9 d( R* t1 P' Y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是至今為止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 “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並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採用的救急方法,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故朱震享在《格致餘論》中說: “與其求療於有病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口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 [+ z1 ^ z! w9 ] 治未病是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治未病包含三種意義:一是防病于未然,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既病之後防其傳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三是預後防止疾病的復發及治癒後遺症。0 y% l0 d7 L( s
①攝生防病。《黃帝內經》中“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的論述歷代醫家都極為重視,並通過他們的醫學實踐加以運用和發揮,使其成為別具特色的預防醫學理論。只有強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視攝生才能強身。攝生是以調攝精神意志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閒清靜,沒有雜念。精與神守持於內,避免過度的情志變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這樣就能達到補養真氣的目的。對於外界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時避開,順從四時寒暑的變化,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要求人們飲食有節制,生活起居有規律,身體雖勞動但不使其過分疲倦,同時還要節欲保精。反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則,就會導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強身健體的方法,如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
7 h# B) g- H/ P1 @ ②既病防變。疾病發生後,必須認識疾病的原因和機理,掌握疾病由表入裡,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變化規律,爭取治療的主動權,以防止其傳變。例如治療肝病結合運用健脾和胃的方法,這是因為肝病易傳之於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C# ~' ~" O/ A9 o9 {; I, D* D
“未病”一詞首見於《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段話從正反兩方面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為預防醫學的座右銘。- ]5 [6 D. m1 W& X2 V1 U* c5 ^
《內經》中出現“治未病”一詞的還有2篇。《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處所謂“未發”,實際上是已經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時期症狀較少且又較輕的階段,類似于唐代孫思邈所說的“欲病”,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發現,早期診斷治療無疑起著決定性作用。《靈樞經•逆順》篇中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兩篇均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把握時機,予以治療,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 [3 V! I: {1 w2 u! G% p, h8 p% x" X5 n5 {$ W3 ?
淵源
4 C% Q" d' ]3 x6 D/ m; F( x7 N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養生”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品質。" s2 ?3 r# @, v/ [, i$ n. d
馬王堆出土的《養生圖》中已經出現了吐納、導引等養生方法。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講了很多養生理論。講中醫養生文化,不能不講老子和孔子,兩者代表了兩種養生思想:老子是“清靜無為”,“保養精氣、順乎自然、氣功修煉”。老莊是養生學的開創者。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養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兩種思想形成了一個靜動結合的思維方式,貫穿在中醫養生學發展過程中。“仁者壽”、“智者壽”、“欲而不貪”是儒家在養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f' X( h6 P3 L
《黃帝內經》有一段話:“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規律,根據天地陰陽法則調和各種方式,有節制、有規律地安排飲食和起居。其中的一個重要的觀點是“形與神俱”。也就是一個人要做到形神統一,形神結合。有形的運動而無神的調和,不算完整。" k" X& M* e' L
漢代華佗的五禽戲,根據五種動物的形態動作創造,演變為後來太極拳一類的健身方法。魏晉南北朝時,養生家與醫學家結合。許多人既是醫生又將道家思想貫穿於醫學之中。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主張調神養形、“小炷留燈”。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盞燈,生命的源泉是油。燈裡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燈點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燈”,則能燃燒很長時間。這是一種低代謝的思想。我們經常說要拼命、拼搏,事實上會影響你生命內一些積極的、良好的因素。因此,應改變原有的觀念,讓生命之火“小炷留燈”,燃燒得更長。
( T0 Q, G$ a; ~0 L. q 李時珍《本草綱目》在藥物分類裡,提出耐老、增年、輕身、益壽等概念,有些中藥對延年益壽有著獨特的功效。! T6 c3 e8 K: D1 |' t" O9 U
4 v2 ~% B+ q. G. a1 H! _8 j; p( V
養生
3 J8 \% m. d/ T! t$ h4 L 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髮之氣,被發緩形,夜臥早起。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7 k# g2 J I* B) p! q
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當一個人身體達到平衡點的時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0 R: Q0 z! C* K" T9 w& A 養生當中,最重要的是養心。“一生淡泊養心機”,這是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樂、悲、恐、驚,這是人的七種情志,過了頭就是七情過激。“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 仁就是要做到溫和、善良、寬宏、幽默。仁心仁德、養心立德是一個人健康的內在要素。《黃帝內經》強調“恬淡虛無”,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簡言之,要做到“淡”字。
3 m, t% `: s+ n9 Z 第二就是飲食養生。關鍵要有合理的膳食結構。“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南宋陸遊的養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詩寫道:“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養生錄》中談到養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緩些、食宜軟些。中國人鹽的攝入量超標,腦溢血、高血壓等疾病與此相關。上述觀點也與目前營養學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3 w( a8 j: ^# X5 u0 W 第三是運動養生。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比如,八段錦“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單舉手,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這個功,在辦公室也可以做。 S7 S: O5 Y) }6 ~, Y! w
第四是房事養生。《洞玄子》、《素女經》等也是研究“房中術”的書籍,講究陰陽和諧,並強調欲不可早,不可過度,又不可無的思想。
f% J8 N2 o2 s6 m: m3 ] 第五是氣功養生。《莊子》講“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吐故納新”指做氣功,“熊經鳥申”講人就像熊一樣攀援,像鳥一樣左顧右盼。這兩種方法就是導引,這樣做的人就是養形人。養形要達到什麼效果?要像彭祖那樣 “壽高八百”。氣功養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寫了一本書《只需五分鐘》。在這五分鐘裡,常吐氣、常呼吸。當頭昏腦漲時,不妨這樣做做,五分鐘後會耳目清明,心情為之一爽。: X d2 ^6 c5 ?; j# h( d- t8 t
第六是藥物養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樹的果子,也是一種養生長壽食物。植物裡壽命最長的就是柏樹和松樹,我們常說“千年柏樹”。柏子仁有養性、安神、潤腸、通便、養顏的功效。% p. U) k4 e5 }$ B0 Y0 K& W
$ S# d: `; k; C+ D4 c1 `; G實踐
$ n- e t- u; U7 ?) j2 W1 O 要健康長壽,關鍵是把養生知識貫徹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恆。下面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試。
; G" m& r, h9 U) W. ^: E9 Y 1.堅持幾個“少”:少鹽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藥多食、少睡多行、少憂多眠。有一首詩中寫道“一眠萬事了,無喜亦無惱,何物是真物,身在即為寶”。! c) \0 }8 z0 `! K$ {/ Q: u* Q
2.堅持幾個“常”:發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運,齒常叩,腹常旋,耳常彈,肛常提。
5 M, H- ]$ D' Z 3.踐行“八字”訣,終生不懈:童心、蟻食、龜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蟻食,要少吃。現在許多人的問題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運動,食物堆積在身體裡。龜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運動,鍛煉身體。
5 a4 e) h8 @& C. `& g' J' c6 Y) N 4.天天乾洗面:先把手搓熱,然後用手搓臉。每天早晨起床,反復做幾十次。搓陽明經這個部位,氣血運通。堅持乾洗面,眼袋和皺紋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還見效。
& W1 x( @( C1 {* `; A- I 5.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裡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裡,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氣之後,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後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N: H/ V1 n$ J0 v5 W) X/ L 6.“三通”:我們現代人一直在不斷地補,現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們體內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高,都是堵塞的結果。所以要把“補”改正為“通”。血脈要通、氣要通和、心氣要通、胃腸要通,要達到吃得下,睡得著,拉得淨,放得開。; `9 p( _ B* H
7.堅持勤動腦:不要以為養花、養草、養魚,就是養生了,一點精神寄託都沒有,衰老得反而快。馬寅初70歲的時候開始學俄語,歌德80歲的時候寫《浮士德》,陸游《渭南集》裡很多氣壯山河的詩詞都是60歲以後寫的。不要以為60歲就到晚年了。
6 l. a' r+ a6 D: A6 w5 u' y
. }; @3 y( E+ ^相關" L& `$ f Y0 ]# M+ M3 K$ B
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是位極重視治未病的醫家,他比較科學地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 “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他反復告誡人們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他論治未病主要從養生防病和欲病早治著眼,所著《千金要方》中載有一整套養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很有實用價值。4 j( Z" c0 V8 j" `. i
明末清初醫家喻嘉言深諳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義,他的著作《醫門法律》就是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貫穿始終。如中風門中的人參補氣湯便是禦外入之風的綢繆之計;又如血痹虛勞篇中對於男子平人諄諄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虛勞病成,強調于虛勞將成未成之時,調榮衛,節嗜欲,積貯漸富,使虛勞難成。 d8 P+ A T3 `+ ]
治未病思想的內涵實際上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清代名醫葉天士對於既病防變研究頗深,他在《溫熱論》中指出:“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溫病屬熱證,熱偏盛而易出汗,極易傷津耗液,故保津護陰屬未雨綢繆、防微杜漸之舉,對於溫病是控制其發展的積極措施。後來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傷陰,其實與葉氏“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體現了治未病的思想。
% z$ L& b @7 ?" i5 x 此外,東漢華佗創五禽戲健身法,晉代葛洪強調氣功攝生等,注重強身健體以預防疾病的經驗也是很可貴的。+ L5 f: ]6 U5 G( J% Y
中醫所謂“治未病”即為防病保健。“治未病”健康工程將推動以疾病為中心的生物醫學模式,向以人的健康為目的、實現個體化診療的新醫學模式轉變。
( |* R C9 B, s3 P! u+ J 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出席了首屆中醫“治未病”高峰論壇。中共衛生部黨組書記高強,衛生部部長陳竺以及老中醫專家吉良晨、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劉德培,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陶祖萊等近三十位專家與會並作有關中醫“治未病”的專題演講。
* [; k2 `% Y' K! F 異見:% C4 y6 R* U3 L, `
最近似乎開了不少的所謂“治未病“的門診。個人對治未病的看法是,不如賣保險的。
' q$ V2 j7 p+ E/ Y 不信你到那些個治未病的大專家那裡問問,他能不能給你保證,未病治完,你再不會得那些個病了。很明顯,他不能保證。或者換個問法,如果你得了這個病,他承擔部分的花銷。他亦不會同意。% |/ R$ ^, Z: G) z X0 K
而這後一個要求,保險公司卻敢承諾。
) m+ u% ?- L! [$ ~6 [# h7 \ 那麼,是不是只能等病來找呢?那倒也不是,一些普通的預防措施還是可以做的。不過預防就是預防,跟“治未病“的”治”毫不相干。
! k( Y+ ^- U' B 《內經》是有這個話,“聖人不治已亂治未亂,不治已病治未病”。這話的重點,不在謂詞,而在主詞。那說的是什麼?”聖人“。《內經》有雲:上古有真人,中古有至人,其次有聖人。聖人的治未病啥意思呢?就是沒病的時候做好治的準備,這可不是指什麼預防措施啊。
h1 `0 N" c4 h3 J) B1 U) N+ h 何以見得呢?我們再讀讀那句話,加上下文:
! s6 I$ j& h9 I( A, j+ q( l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 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4 A) a: W+ S+ r
看出意思沒?病已成而後藥之,說的是病了才來熬藥,就像渴了打井一樣,不亦晚乎。《內經》雲: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這個治未病,就是作湯液”以為備耳”。/ F0 x3 p& z+ f" C0 l$ u5 ?
而且這還是指的上古中古的“聖人”了,“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 石針艾治其外也”。治未病,遠見乎中古,早不為今世法了。
, t) W! `" ~- w4 a3 K- ^" C “治未病”新解:常人沒病的時候,就關注並對醫學健康事業盡到責任和義務,找好醫生,得病時才不至於亂投醫。醫生平時就潛心於學習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摒除一切後顧之憂,臨床時才能胸有成竹,手到病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