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82|回復: 2

[诗词赏析]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複製鏈接]
中华古诗词 發表於 2018-11-30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宋·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
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
几经攀折,
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
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
断肠声尽,
独自凭兰桡。

注释

1、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

2、风物:风俗。

3、楚宫腰:以楚腰喻柳。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

4、蘅皋(héng gāo):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蘅即杜蘅。

5、阳关:王维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

6、兰桡(ráo):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译文

高低不一好像烟一样的柳树掩映着灞陵桥。此处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送别的人们,折柳送亲人。衰败古杨柳,攀折已憔悴,如同楚宫中,如柳细腰女。夕阳悠闲照大地,秋光渐消去,离别的忧思如蘅草铺满江岸望不尽。一首送别〖阳关〗曲,曲尽人肠断,独自倚靠着船栏杆久久行。

赏析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在长安东灞桥这一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之情。全词通过描写富有寓意和韵味的景物来表达悲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使人触景生情,见微知著。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

沙舟 發表於 2025-7-23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词境探微

柳永此词以灞陵烟柳为意象载体,将离愁别绪与历史沧桑熔铸于秋光暮色之中,堪称宋代羁旅词之典范。全词以"参差烟树灞陵桥"起兴,不仅点明地理坐标,更以视觉的朦胧感暗示情感的迷离。灞桥作为汉唐以来著名的送别之地,其柳枝折赠的习俗在"几经攀折"四字中得见历史厚度,而"憔悴楚宫腰"之喻,既承《韩非子》"楚灵王好细腰"典故,又以拟人手法赋予杨柳深婉的生命质感。

下阕"夕阳闲淡秋光老"七字尤见炼字之功。"闲淡"二字以疏淡之笔写浓愁,与白居易"闲坐说玄宗"异曲同工;"秋光老"之"老"字,既状物候特征,又暗喻人生迟暮。蘅皋意象取自《楚辞》,杜蘅芳草本应怡情,然"离思满"三字使自然物象尽染愁绪,此即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结拍"阳关三叠"与"兰桡独倚"形成声景对照:一曲终了,余音断绝,唯剩孤舟独凭。这种以音乐收束全篇的手法,暗合《诗经·小雅》"既见君子,我心则休"的抒情传统,而"独自"二字直指词眼,将前文所有意象统摄于孤独的终极体验之中。

此词艺术特色有三:其一,时空叠印手法,灞桥风物勾连古今;其二,意象系统的有机组合,杨柳、夕阳、蘅皋等传统意象被赋予新的情感维度;其三,声情与词情的完美统一,三仄韵的选用与离愁的抑扬顿挫相得益彰。柳永以词人之笔,将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人类普遍情感,其艺术造诣正如周济《宋四家词选》所评:"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
张机及 發表於 2025-7-29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词境抉微

柳永此阕《少年游》,以四十八字浓缩千年离思,实乃宋词中以景铸情之典范。上片"参差烟树灞陵桥"五字,已立全篇魂魄。余尝考灞桥地理,其地杨柳夹岸,汉唐时送别者皆折柳赠行,故"烟树"之象非虚写,实暗含《三辅黄图》"灞桥折柳"之典。柳七变以"参差"状之,既得物象之真,复见心绪之乱,较之韦庄"满楼红袖招"的明快,更显沉郁苍茫。

"风物尽前朝"句尤见笔力。表面言景物如旧,实则暗用李太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之意。考柳永生平,此时正值科场失意,离京漫游,故"前朝"二字,非独怀古,亦寓身世之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其"感慨无限",诚为的评。至若"衰杨古柳"三句,化用《战国策》楚灵王好细腰典,将杨柳拟人化,既合折柳送别之俗,又暗喻自身憔悴,比兴之妙,足见屯田家法。

下片"夕阳闲淡秋光老"七字,深得王右丞"渡头余落日"神韵。余尝见宋人《万里长江图》,其秋江暮色正与此句同调。柳词特异处,在以"闲淡"状夕阳,非徒绘景,实写心境。蘅皋意象出自《洛神赋》"尔乃税驾乎蘅皋",本属绮丽之境,然冠以"离思满"三字,顿成愁绪载体。此中消息,恰如周济所言"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

结拍"阳关""兰桡"之设,最见章法。"阳关"暗应起句"灞陵",形成地理闭环;"独自凭兰桡"又与"憔悴楚宫腰"构成人物呼应。张炎《词源》称其"铺叙委婉,言近意远",观此结句,可知非虚誉。昔人谓柳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之",然此阕沉雄处,实近东坡"大江东去"之气格。

要之,此词以灞桥烟柳为经,以离思沧桑为纬,运唐人绝句之法于慢词,在《乐章集》中亦属上乘。今人读之,犹觉秋光老处,离思盈襟,此即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之真谛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