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88|回復: 2

[诗词赏析]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複製鏈接]
中华古诗词 發表於 2018-11-28 15: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
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

1、博山,在江西永丰境内(今江西省广丰县),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状像庐山香炉峰,所以改称博山。王氏庵:王氏人家的草屋。庵,圆形草屋。

2、翻灯舞:绕着灯来回飞。

3、『破纸』句:窗间破纸瑟瑟作响,好像自言自语。

4、塞北:泛指中原地区。作者于南归前,曾两随记吏北抵燕山。归来:指罢官归隐。

5、华发苍颜:头发苍白,面容苍老。

译文

饥饿的老鼠绕着床蹿来蹿去,蝙蝠围着灯上下翻舞。屋上松风裹挟着大雨汹涌而来,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辗转不定,如今归来已是满头白发,容颜苍老。布被单薄,疾风骤雨的秋夜,从梦里醒来,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赏析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写独宿博山王氏庵的感受。上片以所见所闻渲染寂寞荒凉的环境和气氛;下片写白发苍颜、壮志难酬的愤慨心情,最后表现虽处境悲凉但雄心不减的可贵精神。这首词感情浓烈,语言平淡,对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和形象刻画都十分成功。

不少专家都曾指出过辛词的多样性特点,肯定各种风格的作品往往又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一旦细读了辛词,便会有极深的感受。就拿这阕〖清平乐〗来说,可以讲是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勉,不坠壮志。全词因有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4-13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平乐》词境解构与稼轩精神析论

辛稼轩此阕《清平乐》,以四十六字浓缩了士人精神世界的两个维度:上阕极写物象之荒败,下阕陡转胸怀之壮阔,形成极具张力的艺术结构。这种"破屋-江山"的意象对照,实为南宋爱国词人特有的精神图谱。

一、空间叙事的隐喻体系
王氏庵的物象选择极具深意:饥鼠、蝙蝠、破窗、急雨,共同构建了衰颓的物理空间。值得注意的是,"绕床"与"翻灯"的动态描写,使静止的破败产生流动的压迫感。松风急雨中的"破纸自语",更是以拟人手法完成环境的人格化投射。这种将主观情绪客观化的笔法,可比杜甫"感时花溅泪"的移情艺术,展现了中国诗歌"以我观物"的审美传统。

二、时间维度的精神对照
"平生塞北江南"与"华发苍颜"形成生命历程的压缩叙事。稼轩在此运用了"诗史互证"的手法:其青年时期"突骑渡江"(《鹧鸪天》)的壮举,与晚年"却将万字平戎策"(《鹧鸪天》)的落寞,构成完整的心理时空。这种今昔对比非仅个人慨叹,实乃南宋主战派士人的集体命运写照。

三、梦觉意象的哲学升华
末句"眼前万里江山"最具词眼价值。秋宵梦觉的生理体验,被提升为精神觉醒的隐喻。值得注意的是,此"江山"非实指而属心象,与放翁"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异曲同工。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反差,正体现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稼轩此类作品,开创了"豪放词"的新境界——外示颓放而内蕴刚健。正如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所评:"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这种表面平淡而内里峥嵘的艺术特质,恰是中国美学"外枯中膏"境界的完美体现。读此词当于文字外求之,方能领会其中"欲说还休"(《丑奴儿》)的深沉意蕴。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5-11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辛稼轩「清平乐」词中的生命图景与精神突围》

稼轩此阕《清平乐》,以四十六字浓缩壮士暮年的生命苍茫,其艺术造诣堪称南宋小令之圭臬。上片以"饥鼠""蝙蝠""松风""破纸"四个意象构建荒寂之境,非止于状物写景,实乃词人精神世界的物质投射。案《礼记·月令》言"腐草为萤",古人观物取象,往往以微观映照宏观,此处鼠蝠翻绕之态,恰似英雄失路、壮志难伸的具象化书写。

"平生塞北江南"二句,暗合《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之典。稼轩青年时"突骑渡江"(《鹧鸪天》),晚年却见"华发苍颜",时空压缩的艺术处理,使三十年宦海浮沉尽在转瞬。这种时间修辞,可比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皆以须发之变喻生命沧桑。值得注意的是"归来"二字,表面言退隐之实,内里却涌动《离骚》"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的悲怆——地理的归返反衬精神的流离。

下片"布被秋宵"之转折尤见匠心。化用陶潜《饮酒》"觉悟当念还"句意而境界迥异:靖节先生见南山而得真意,稼轩却在梦醒时见"万里江山"。这种"寤寐山河"的意象组合,实承《诗经·关雎》"寤寐求之"的修辞传统,将政治理想升华为永恒的精神追寻。钱钟书《谈艺录》谓宋人诗"以梦为马",此词正以梦境突破现实桎梏,在破败草庵中重构精神疆域。

全词最堪玩味处,在于衰飒与雄浑的辩证统一。外在物象的荒败(鼠蝠、破窗)与内在气象的恢弘(万里江山)形成张力,恰如《文心雕龙》"风骨"之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这种艺术张力,实为稼轩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境转化为词体表达的成功实践。

当代读者解读此词,当超越简单的"壮志未酬"解读框架。在"独宿"的物理空间中,词人完成了从"塞北江南"的地理追寻到"万里江山"的精神超越,这种由外而内的转向,正是中国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终极精神突围。稼轩以词为剑,在文字的方寸间,劈开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永恒结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