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48|回復: 1

[诗词赏析] 旋折荷花剥莲子, 露为风味月为香_全诗赏析

[複製鏈接]
中华古诗词 發表於 2018-8-20 12: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莲.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全诗赏析

莲花

莲花

宋·苏轼
城中担上卖莲房,
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
露为风味月为香。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全诗注释

1、抵:比得上。

2、旋:很快。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全诗译文

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于是我们未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莲农随即攀折担中的荷花,剥出蓬内莲子,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全诗赏析

〖莲〗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对莲子的喜爱之情,反映了诗人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淡闲适的心情。诗的开头两句叙事,交代了『卖莲房』一事强烈地吸引了诗人,诗人连泛舟游西湖的打算都放弃了。在这平实的叙事中,透露出诗人对莲子的喜爱之情。『旋折荷花剥莲子』既写出了卖莲子者动作的迅速敏捷,也写出了诗人求购莲子的心情急切。『露为风味月为香』一句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露』和『月』来形容莲子的风味和香气,似乎不合情理,但这种形容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回味。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1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qq75413553 發表於 2025-5-16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莲》诗品鉴:苏轼笔下的物性观照与审美超越

苏轼此诗作于元丰年间杭州通判任上,全篇以白描手法勾勒市井莲事,却暗藏宋人特有的理趣与禅意。四句二十八字间,既见士大夫的生活雅趣,亦透露出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哲学底色。

一、结构中的二元对照
首联"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形成双重对比:空间上"城中"与"西湖"的市井/自然对立,行为上"卖莲房"与"泛野航"的功利/超然对照。这种刻意营造的张力,实为后文"旋折"句的审美飞跃埋下伏笔。苏轼以"未抵"二字轻巧翻转世俗价值判断,暗示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游而在即目所见。

二、感官书写的哲学维度
"旋折荷花剥莲子"中的动态连词"旋"字极妙,既状农人娴熟动作,更暗合禅宗"当下即是"的顿悟观。而"露为风味月为香"之句,表面看是通感修辞,实则蕴含宋代理学"物各有性"的认知——莲子之味不在舌根,露月之质不在形色,诗人以超越感官的体悟直指本体。这种写法与同时代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的托物言志迥异,展现苏轼"即物即真"的独特审美。

三、文字背后的精神图景
尾联的"露月"意象需放在苏轼思想体系中解读。其《前赤壁赋》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此诗则以露月喻莲子,将刹那感官体验升华为永恒宇宙精神。这种"小中见大"的笔法,正是宋代文人"观物取象"思维的具体呈现。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卖莲人、剥莲动作等市井元素未被雅化,反而以其本真状态成为观照对象,体现苏轼"凡物皆有可观"的平等智慧。

此诗之妙,不在莲子的物理属性描写,而在诗人通过日常物象完成的精神超越。清代纪昀评苏诗"触处生春",此作正是典型:以市井买卖为缘起,以宇宙意识为归宿,在剥莲食实的平凡举动中,照见"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理趣。这种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创作取向,正是苏轼对宋代文化精神的卓越贡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丁亥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一日酉時| 2025/5/18/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