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07|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篆书美在什么地方?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6-14 10: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蔡邕〖篆势〗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篆书的美感首先体现在它的结构之中。篆书的结构之美体现在中和之美和对比之美上。

中和之美,来自于儒家的中庸思想,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观点,唐太宗李世民和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他们的著述中都对中和之美进行提倡和解释。这种审美态度从秦石刻小篆开始就主导中国的篆刻审美,形成了篆书和谐美的典型样式。

篆书的美感首先体现在它的结构之中。

篆书的美感首先体现在它的结构之中。

篆书的美感其次体现在它的对称美和变化美上。中国传统篆书讲究对称美,从篆刻出现之日起这种美感就受到推崇和追捧,一直被奉为经典。

唐太宗形容这种美:『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对这种美感赞赏有加。

篆书的结构之美体现在中和之美和对比之美上。

篆书的结构之美体现在中和之美和对比之美上。

篆书美感的第三个体现是篆书中的虚和之美与力量之美。

虚和之美是我国古典文人书法孜孜追求的传统美感,这种美感发源于儒家中庸思想,这种字和谐圆润,虚无缥缈,给人以安宁祥和之感,王羲之的行书、褚遂良的楷书皆是虚和之美的代表。而敧侧生势,由势生力、表现出来的则是字里行间的力量之美。

篆书美感的第三个体现是篆书中的虚和之美与力量之美。

篆书美感的第三个体现是篆书中的虚和之美与力量之美。

最后要提到的篆书之美是装饰美与自然美。篆书的装饰美与自然美是一个互相对立统一的存在,两种美感构成了篆书的自身属性,但两种美感存在的不同比例又决定了篆书不同的风格特征。

篆书的装饰美是篆书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篆书区别于其他书体的根本标志,但如果过分强调篆书的装饰之美,就会将篆书引入工艺制造的死胡同,将篆书的活力淹没;反之如果过分强调篆书的自然美,则会使篆书失去本源,迷失方向,失去自身的艺术特点。

所以在篆书创作中把握这两种美的分寸、比例考验着创作者的技艺和经验,体现创作者的水准。

篆书之美是装饰美与自然美。

篆书之美是装饰美与自然美。

(书法作品选自肖同水)

肖同水,号扁岛愚翁,别署习墨轩主、蓬嵩人。现为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

肖同水,号扁岛愚翁,别署习墨轩主、蓬嵩人。现为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

个人简介

肖同水,号扁岛愚翁,别署习墨轩主、蓬嵩人。现为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北京六艺嘉韵书画研究院、北京华夏兰亭书画院院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学员、书法孔见签约艺术家,在习墨轩书法课堂执教多年。

受家族文化熏染,该书家自幼酷爱书法。楷书先柳、后欧,再赵。终取法赵孟頫〖三门记〗、〖胆巴碑〗和〖三清殿记〗。因融合了赵、柳、欧三种楷体之长,故其楷书既有赵体的灵动遒美,又具柳体之风骨和欧体之挺拔。线条健实、敦厚、生动,行书笔意凸显。整体观之,气象森然且书卷气浓郁。

该书家隶书习乙瑛、史晨、曹全碑及楚、汉古隶。篆书精研甲骨文,侯马盟书,楚、汉帛书及秦简、战国古文字。在多年深入的研习中,将古隶书与篆书笔法相融合,入古出新,独辟蹊径,形成了意韵超凡、格调高古的大篆书风。

该书家获2015年全国诗书画家创作年会邀请赛 特等奖;

中泰建交40周年全球书画名家国际交流展 金奖;

第七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展 一等奖;

首届黄河杯书法大奖赛 兰亭金奖;

〖中国新时代文艺作品宝库〗评审金奖;

全国第十五届庐山杯书画大赛 银奖;

第三届和平颂 中华情全园美术书法名家邀请展二等奖 。

作品入展第三届中日书法交流展。

作品被日本松宫书法艺术馆、北平抗日纪念馆等多家单位收藏。

该书家古体诗词功力深厚,史学研究成果丰厚。在国家一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理论、史学著作多部。

新国人 發表於 2025-7-22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篆书五重美学境界》
(依蔡邕《篆势》为纲,分论篆书美学体系)

一、法天象地的结构神韵
篆书之妙,首在"观物取象"的造字智慧。蔡邕所言"象龟文""比龙鳞",实乃"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易学思维体现。秦《泰山刻石》中"帝"字如冕旒垂拱,"水"字若川流脉动,皆暗合《周礼》"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之道。孙过庭《书谱》称"篆尚婉而通",正指其笔画如吴带当风,在"中和"尺度中达成"道器合一"的境界。

二、阴阳相生的对称美学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在篆书中具象为左右映带的平衡之美。观西周《毛公鼎》铭文,对称而不板滞,如"王"字中竖为轴,两侧弧线若宫室楹柱;"祀"字左右部件似青铜礼器对置,暗含《礼记》"左昭右穆"的礼制精神。唐太宗以欹器喻书,恰说明篆书在静态平衡中蕴藏动态势能,此乃"致中和,天地位焉"的哲学外化。

三、刚柔互济的笔势张力
篆书线条兼具"折钗股"的力度与"屋漏痕"的自然。李斯小篆如"铁线篆"显秦法威严,而《石鼓文》斑驳笔触则存商周浑朴之气。褚遂良《阴符经》篆额"刚健含婀娜",恰印证《易传》"柔刚相推而生变化"之理。虚实相生处,可见卫夫人《笔阵图》"横如千里阵云"的意象表达。

四、文质彬彬的装饰法则
《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可为篆书审美准绳。战国鸟虫篆极饰尽妙而不失字理,清人邓石如"以隶笔作篆"则返璞归真。王国维《观堂集林》论三代金文"于精丽中见荒率",正道出装饰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如《散氏盘》错落笔画间,犹见铸造时的陶范痕迹。

五、古今交融的审美范式
篆书之美,终归于"通古今之变"的文化基因。从甲骨文的巫觋神秘,到秦诏版的政令威严,再至清代金石家的学术重构,始终贯穿着"如将不尽,与古为新"的创造精神。赵之谦篆书熔碑帖于一炉,吴昌硕以石鼓文入画,皆证明这种古老书体仍具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按:本文所述五重境界,实为传统美学"观物—取象—比类—悟道—成器"认知链的书法呈现。学者当于刀笔痕迹中,体认中华文明"道艺合一"的终极追求。)

跋:今观肖君同水篆作,得《峄山碑》之整饬而参以《天发神谶》之险劲,可谓"执两用中"者。然习篆者须知:法度之外,更要涵养"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胸次,此蔡中郎"要妙入神"之真谛也。
汤巫 發表於 2025-7-23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篆书五重美学境界》
(文/国学堂)

篆书之美,非止于形,实乃华夏文明之基因密码。蔡邕《篆势》所言"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正道出篆书超越实用书写的艺术本质。今试从五重境界阐发其美学精髓:

一、结构之"中和美"
秦石刻小篆确立的"玉箸体",堪称儒家"中庸"思想的视觉化呈现。观泰山刻石,横如水平,竖若绳直,转折处皆作弧形处理,恰合《礼记》"直而温,宽而栗"的礼器规范。孙过庭《书谱》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正是对这种"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平衡之道的诠释。

二、章法之"对称美"
商周金文已见严格的轴对称结构,如《大盂鼎》铭文的空间分割,暗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唐太宗以鲁庙欹器喻书,实指篆书在绝对对称中蕴含的动态平衡——如《峄山碑》字字如列阵之兵,然细察单字内部笔势,皆有"潜虚半腹"之妙。

三、笔意之"虚实美"
李阳冰《论篆》云:"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真正高妙的篆书,在铁线银钩中藏虚实相生之趣。试观吴昌硕临《石鼓文》,枯润相间的笔触既见"屋漏痕"的自然天趣,又存"锥画沙"的刻意经营,恰是庄子"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生动体现。

四、气韵之"力量美"
《天发神谶碑》以方笔作篆,如断金切玉,展现"金石气"的雄强。而邓石如以隶法入篆,通过"逆入平出"的运笔,使静态篆字产生"蛟螭盘拿"的动势。这种力量非蛮力,乃《易经》所谓"刚健中正"的浩然之气。

五、境界之"自然美"
赵之谦篆书最能诠释"既雕既琢"与"天真烂漫"的辩证关系。其作品既有《说文》学者的严谨法度,又得"乱头粗服"的写意精神,恰如董其昌所言"字须熟后生"。这种"人工极处见天工"的境界,正是篆书艺术的至高追求。

昔人论书谓"篆尚婉而通",实则篆书美学已超越技法层面,成为中华文明"道器合一"的典范。今人习篆,当以铜器铭文养其骨,以秦汉刻石壮其气,以明清墨迹活其韵,方能得见"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真谛。

(本文引证文献:《说文解字序》《书谱》《艺舟双楫》,配图作品解析从略)

【作者简介】
国学堂主人,精研金石文字学二十载,现任某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商周金文书风研究》《清代篆书美学流变》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