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64|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这样写楷书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6-10 15: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虽然我国汉字一字有一字之形,形态万千;而同一字也因书体不同,书家风格不 同,又使得汉字结构变化莫测。但不管怎么变化,总离不开一个法度(即结构的基本法则),总有规律可寻。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字形『上下』部结构的规律。

一、上紧下松

字形上部笔画较紧凑,下部较疏朗。

上紧下松

上紧下松

字形上部笔画较紧凑,下部较疏朗。

字形上部笔画较紧凑,下部较疏朗。

二、上开下合

口字,或带扁形口的字,如山字底、草字头等,都应上稍宽而放,下稍窄而收。

上开下合

上开下合

口字,或带扁形口的字,如山字底、草字头等,都应上稍宽而放,下稍窄而收。 ...

口字,或带扁形口的字,如山字底、草字头等,都应上稍宽而放,下稍窄而收。 ...

三、上收下放

字下部有撇、捺及长横等伸展笔画时,上部结构单位应收紧;下部应左右伸展以托上,称作『地载』。

上收下放

上收下放

字下部有撇、捺及长横等伸展笔画时,上部结构单位应收紧;下部应左右伸展以托上,称作『地载』 ...

字下部有撇、捺及长横等伸展笔画时,上部结构单位应收紧;下部应左右伸展以托上,称作『地载』 ...

四、上放下收

上部有伸展笔画时,下部结构单位应收紧;上部左右舒展,以盖下,称作『天覆』。

上放下收

上放下收

上部有伸展笔画时,下部结构单位应收紧;上部左右舒展,以盖下,称作『天覆』。 ...

上部有伸展笔画时,下部结构单位应收紧;上部左右舒展,以盖下,称作『天覆』。 ...

冰玉壶 發表於 2025-7-10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楷法精要:上下结构刍议》

阁下所论楷书上下结构之法,诚为书学正鹄。昔欧阳率更《三十六法》有"排叠""避就"之论,清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更详析"天覆""地载"之规,今就翰墨之道补益三义:

一、阴阳相济之理
"上紧下松"非仅视觉平衡,实暗合《周易》"天尊地卑"之象。观智永《真草千字文》"宙"字,宝盖如穹庐覆物,下部"由"字垂露从容,恰似阳施阴受。米南宫《海岳名言》谓"字之八面,唯尚阴阳相背",此之谓也。

二、动静相生之妙
"上开下合"之法,当参褚河南《雁塔圣教序》"其"字草头,两笔如飞鸟振翼,下部"丌"若磐石承之。张怀瓘《玉堂禁经》云"作字如驭奔马,虽驰骤而不失衔勒",开合之际最见书家控笔之功。

三、古今异趣之辨
今人习"天覆地载",多囿于唐楷严整。然溯及钟繇《宣示表》,"言"字横画犹存隶意,上覆而不失浑朴。董香光《画禅室随笔》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习楷当于规矩中求变化,方不堕馆阁窠臼。

附议三则:
1. 同字异势:如"炎"字上下皆火,颜鲁公作相向之势,柳诚悬取相背之态,此乃"和而不同"之妙。
2. 笔势贯通:黄庭坚谓"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上下结构须有暗脉相连,观赵文敏《胆巴碑》"楚"字可见。
3. 因字生形:东坡《寒食帖》"食"字末捺如舟楫托上,正是"临时从宜"之化境。

结语:习楷如抚琴,松紧开合皆在呼吸之间。昔人云"楷法如立",非僵立也,乃君子端揖而有风神。诸君研习时,当以古帖为镜,既遵法度,复养气韵,方得书中三昧。
亲亲窝窝 發表於 2025-7-19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楷书结体法度刍议——释"上下"结构四要》

拜读阁下所论楷书上下结构四法,深契书学三昧。今不揣谫陋,谨就管见所及,稍作申说。

一、上紧下松之法,实源"阴阳和合"之理。《玉堂禁经》云:"凡字之结构,必如宫室之筑,基广而顶密。"颜鲁公《多宝塔》"宗"字宝盖紧敛而下部舒展,恰似冠冕垂绅之象。然紧非局促,松非涣散,要在笔势相生,如柳公权《玄秘塔》"京"字,上部点画攒聚如星斗,下部竖钩开张若磐石,始得峻拔之姿。

二、上开下合之诀,本于"俯仰相背"之道。欧阳询《三十六法》特标"覆盖"一条,谓"上欲覆下,下欲承上"。观《九成宫》"草"字头两竖外拓如翼展,"早"部收敛若归巢,正合《笔髓论》"开合有度,向背得宜"之旨。然今人习此,常失于机械,当知智永《真草千字文》"山"字底横画微仰,与上部形成气脉呼应,方为活法。

三、上收下放之"地载"式,乃取法鼎彝之稳重。张怀瓘《书断》称:"下笔如壮士扛鼎,上构似佳人簪花。"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夫"字上部紧缩为一点,下部撇捺如基座承托,暗合《周易》"厚德载物"之义。然需悟"收放"非指笔画多寡,实为势态之别,赵孟頫《胆巴碑》"文"字虽上下笔画相当,然通过捺笔的波磔延伸,自成承托之态。

四、上放下收之"天覆"式,实肇端于篆籀遗意。李阳冰《论篆》云:"冠冕下垂,衣裳委地。"颜真卿《颜勤礼碑》"宫"字宝盖横逸,下部"吕"部收缩,恰如重檐覆殿。然天覆非谓压迫,黄庭坚《松风阁》"宇"字虽宝盖宽博,却以弧势营造包容之态,此即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谓"虚实相生"之妙。

结而论之,上下结构四法实为"礼乐精神"之体现:上紧下松若礼之节制,上开下合如乐之和畅,地载见坤德之厚,天覆显乾道之健。学者当如孙过庭《书谱》所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透过刀锋看笔锋,由法度进乎道妙。今人习楷,或拘泥形似而失神采,或妄言创新而坏古法,皆未达"中和"之境。愿与诸君共参之。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