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83|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临帖 · 要『得意忘形』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5-4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得意忘形』,在生活中本是一个贬义词,但如果用在书法的临摹上,却是再贴切不过的『褒义词』了 ...

得意忘形』,在生活中本是一个贬义词,但如果用在书法的临摹上,却是再贴切不过的『褒义词』了 ...

『得意忘形』,在生活中本是一个贬义词,但如果用在书法的临摹上,却是再贴切不过的『褒义词』了。关于临摹,有一副名联:

笔是山,墨是海,排山倒海;

临其意,摹其形,得意忘形。

真是一幅好联,道尽临摹要旨。

王澍〖积书岩摹古帖〗局部

王澍〖积书岩摹古帖〗局部

王澍〖积书岩摹古帖〗局部

摹,或用双钩,或用蒙写,或用影映,宗旨无非是不走样不变形。摹的结果,只是使外形准确、结构合理、笔画到位。它处于学习书法的原始阶段。

临,有实临、意临、变临之分。凡是力求惟妙惟肖、有模有样者,属为实临;凡是『十分学七要抛三』,取貌遗神、有所选择者,称为意临;凡是加以改造、融入已意者,称为变临。历代书家把『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作为临摹法宝,把『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作为终极追求。

王铎临〖祥除帖〗

王铎临〖祥除帖〗

王铎临〖祥除帖〗

关于意临,主要有三点:一需认清美学风格,大凡阳刚、雄强、浑厚者,不能临得优美、清秀、温柔,否则就会画虎类猫,南辕北辙;二得把握运行笔法,因执笔高低、运笔收放、速度快慢,字有潇洒稳重之分,也有放肆收敛之别,所以只有观察精微,由静悟动,始能知其精粹,得其风神;三要分析节奏韵律,碑帖千差万别,一篇有大小参差之别,一字有粗细长短之分,一画有轻重缓急之异,认识越深,必然形神越似。

变临之法,途径甚多。化整为零、使横为方,是改变章法;摘句为文、集字成篇,是改变文法;粗者细写、静者变动,是改变笔法;涨墨飞白、散锋斑驳,是改变墨法;长者缩短、方者使圆、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是改变字法。此中任何一途,均可别开生面。

变临是由临摹到创作的转折期。渗透主观意识是其佳处,生吞活剥乃其病根。虽已显露创作端倪,严格说来不算创作。

陈忠康临〖姨母帖〗

陈忠康临〖姨母帖〗

陈忠康临〖姨母帖〗

然后是由临入创。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糅合、脱胎、出新。一般评价书法,要求师承有序,技法纯熟,气息高古。故而讲究笔画出处,字法胎息古人。然而,一味沿袭又是拾人牙慧。所以,两难之中,兼容并蓄遂成通途——张家借、李家拿,进而吃『百家饭』,所谓『集古也能自成家』,比如米芾。但此时因符号尚未统一,有生拼硬凑之嫌。只有不断糅合,才能最终圆融。成功者,必然大象无形;半通者,称为所谓破体;失败者,只是杂拌而已。

真正的创作,需要脱胎换骨,得意忘形。此时技法娴熟、见识提高、审美确定。书者心手两忘,信手拈来,随心所欲不逾矩。笔下作品,传统基因有迹可循,作品面貌似也不似。细察其间,却又不乏独创。最后,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自成家数,独树一帜。书家之名,方可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有道乌青 發表於 2025-7-25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临帖"得意忘形"之三重境界》

临帖之道,诚如休竹客先生所言,当以"得意忘形"为终极旨归。此语虽源出《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然用于书学,实为解衣磅礴之化境。余尝考历代书论,以为临帖须历三重境界,方得其中三昧。

首重"形神兼备"之境。昔年孙过庭《书谱》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此实为筑基要诀。观王澍《积书岩摹古帖》,笔笔有来历,字字见法度。正如米芾"集古字"阶段,需经"双钩""影摹"诸法锤炼。唐人《翰林密论》所谓"凡临书,先须凝神静虑,细观原迹",正是此理。然此阶段易陷"谨毛失貌"之弊,故当以"十分学七"为度。

次重"取舍由心"之境。王铎临《祥除帖》,已见"遗貌取神"之妙。张怀瓘《书断》云"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此即"意临"真谛。余以为当把握三要:一辨气韵,如欧阳询得右军骨而舍其媚;二察笔势,若颜鲁公化篆籀入楷法;三味章法,似杨凝式《韭花帖》之虚实相生。黄庭坚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正是此境注脚。

终极"物我两忘"之境。陈忠康临《姨母帖》,已臻"不似之似"之妙。此境当参《周易》"穷变通久"之理:变章法则如邓石如"计白当黑";易笔法则似何绍基回腕悬锋;更墨法则若王觉斯涨墨之法。然需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苏轼语),非妄加斧凿。傅山"宁拙毋巧"之论,实为警醒。

今人学书,或拘泥形似如辕下驹,或妄言创新类野狐禅。须知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与董其昌"拆骨还父"本是一体两面。临帖者当如禅家参话头,先入帖如"看山是山",再出帖至"看山不是山",终得"看山还是山"之境。如此,方不负"得意忘形"四字真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