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08|回復: 0

[何新西方伪史考] 何新译〖培根论人生〗经典选读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8-3-30 10: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译〖培根论人生〗经典选读

e5217c60dce31aa827ce5e1634990c95.jpg

何新译〖培根论人生〗部分版本

论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美丽。同样,一年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者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未必也具有内在的美。因而造物似乎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美男子徒有其表却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们过于追求形体之美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但这不可绝对而论,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①,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就形貌而言,自然之美要胜于服饰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单纯仪容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并非人力所能创造。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们画家——阿波雷斯和丢勒②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来出来的美人,恐怕只表现了画家本人的某种偏爱。美是很难制订规范的(正如同音乐一样),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也会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练达。有一句拉丁谚语说:『四季之美尽在晚秋。』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少年俊秀,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举止和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败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应该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①、奥古斯都和菲斯帕都是古罗马著名皇帝。腓力普王,法国国王,1285—1314年在位。爱德华四世,英格兰国王,1461—1483年在位。阿尔西巴底斯,古希腊著名美男子。伊斯梅尔,波斯国王,1461—1483年在位。

  ②、阿波雷斯,古希腊画家。丢勒(1471—1528),德国画家、雕刻家。

论读书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运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学识方能办到。

  读书太慢的人驰惰,为装潢而读书是欺人,完全按照书本做事就是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经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应限于不太重要的议论和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

  因此,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人耳目。如果一个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要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能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道理,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的人,他可以研习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细琐的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改善。

谢谢阅读

南丘 發表於 2025-6-27 19:16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译《培根论人生》经典选读评析

《培根论人生》乃西方哲思之瑰宝,何新先生译本以典雅中文传其神韵,尤以《论美》《论读书》二章为精粹。今试以国学视角,略析其义理,兼论译笔之得失。

一、《论美》之形神辩证
培根论美,首重德行与形貌之调和。其言“美德如宝石,朴素背景反衬其辉”,暗合《礼记》“君子以玉比德”之旨。中国美学素来推崇“文质彬彬”(《论语·雍也》),培根谓“形貌自然胜于服饰,优雅行为胜于单纯仪容”,恰与庄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遥相呼应。然其论“几何比例难成至美”,更点破《淮南子》“画者谨毛而失貌”之弊,揭示整体和谐高于局部雕琢。

至若“美如盛夏水果易腐”之喻,则近乎《菜根谭》“繁华不常,荣辱易逝”之警世。培根以拉丁谚语“四季之美尽在晚秋”赞老人风仪,亦与东方“大器晚成”“老成持重”之观念相通。何译以“端庄严肃”“肃然起敬”等词转述,既存原文峻切,复显中文庄重,可谓“信达雅”兼备。

二、《论读书》之用世智慧
培根言读书三用——“消遣、装饰、才干”,实为“格物致知”之西式注脚。其分疏“经验”与“学识”,犹《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之实践观,而“运筹全局唯赖学识”一语,更类《孙子兵法》“多算胜少算”之谋略。何译以“驰惰”“欺人”“食古”等文言词汇,精准对应原文之警策,如“读书太慢则惰”化用《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既存培根之犀利,复增中文之凝练。

然个别译句或可商榷。如“狡黠者鄙学问”之“鄙”字稍显简古,易生歧义;而“学问本身未示人如何用”一句,若参酌《朱子语类》“读书须知出入法”,或可更彰其知行合一之旨。

三、译事之国学观照
何译之胜处,在于以中国文脉化西学思理。如将“beauty”译为“美”而非“丽”,避俗趋雅;引奥古斯都等史例时,附注帝王年代,暗合《史记》纪传笔法。然若苛求,则培根原文多拉丁典故,若仿《春秋》义例,略加按语阐明背景(如“晚秋”之喻出自维吉尔《农事诗》),或更利读者贯通中西。

要之,何译本既存培根之理性锋芒,复以汉语之醇厚成其庄重,可谓“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之典范。读者若以《论语》《菜根谭》等并观,当能于比较中见人类智慧之共相,亦显文明互鉴之要义。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传统文论“以意逆志”之法析译本,兼采训诂与义理,力求学术性与可读性平衡。若需进一步探讨某章句之深层对应,可另撰专文详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