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81|回復: 0

[何新西方伪史考] 何新〖希腊伪史考〗在台湾的影响(二)

[複製鏈接]
王睿 發表於 2017-12-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第121期】奴役讀者的歐洲文明史教科書(四)

  文/王睿

  来源:〖两岸犇报〗【第121期】

  根據孟德斯鳩的說法,雅典城邦對抗波斯、攻城掠地的時代,「擁有兩萬公民」。以不成國度的兩萬城邦公民,能驅動希臘半島的古人手持青銅武器去征服亞非世界

  沒有曆法文明的古代「信史」?

  就生產條件而言,許多農作物生長的北界位置到不了西北歐:巴格達位於33°N,雅典位於37°N,羅馬位於41°N,巴黎位於48°N,倫敦位於51°N,柏林和阿姆斯特丹位於52°N──世上最早的鐵器和農業成就於中近東地區,而非成就於高了20個緯度的西北歐。那麼,在農業文明引領全球發展的時代,高緯度的歐洲就沒有主導或領先全球文明的條件。希臘半島作為歐洲的支脈,它是上古西亞文明覆蓋的地區,而非相反;這也就是那麼多偽托希臘人的古代名人,其實是小亞細亞人的原因。

  再以歐亞大陸農業中心東移後的中國作為參照,我們現在使用的中文定式於秦漢之際,嚴格的曆法成就於漢武帝的「太初曆」;而歐洲在基督教會的漫長研製後,於文藝復興時期形成西歐各民族國家的文字,並在西元1582年才由基督教會統一規定曆法,此時中國已進入明代萬曆年間。兩相比較下,歐洲各國文字和曆法的成熟晚於中國1600年以上。至於書寫載體,德國和英國的造紙術應用也發生在文藝復興時代,直到十八世紀末在法國發明機器造紙後,領先17個世紀的中國造紙技術才被趕上。

  事實表明:文字、曆法、造紙等著史工具,以及著史相應需要的社會資本、制度、生產方式等條件,在在制約西方古代的「信史」。那麼,在十九世紀以前的歐洲歷史著作,例如著名的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就難說是用考古實證的方式來完成。至於那些中世紀結束前的泥板、草紙和羊皮書,如何能保存數千年之久如何能通過千年以上神學專政對「異端」文物迫害的傳統來作為修史文獻我們的教科書講「羅馬人的時代」一節,毫不顧及上述歷史實際,從王政、共和到帝國,分期有序,斷代明確,歷年意識和時間秩序比羅馬人還有過之,顯然是另一種不加考究「歐洲中心主義神話」的「層累說」。

  條條大路通羅馬?

  根據教科書的說法,西元前753年,黑髮褐膚的地中海人種在台伯河畔建立羅馬城,開啟古羅馬的王政時代,還齊聚了公民大會和元老院等制衡機關,時當中國東周初期。然後羅馬城沒來由地在西元前509年進入「共和時期」,據說有公民大會,有平民大會,有選舉制度,有十二表法,有元老院,有著共和體制的「制衡」特色云云──完全是按照西方現代資本主義民主體制來描繪:有上議院,有下議院,有選舉權,有一套「制衡」法則,有個藏頭露尾的共濟會──這不是後世反照的歷史圖景而由於體制完備造成的公民向心力,加上新銳的武力發展,「所以對外擴張相當順利」:先是征服義大利半島,再則落腳北非,然後插手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使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海」。

  這正如教科書說西元前五世紀的希臘城邦民主全盛期,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構,「幾乎所有公民都有機會負責不同行政部門的工作」。於是我們被教育一套歷史循環論:希臘因為民主,所以成為征服歐亞非的大帝國;羅馬因為共和,所以成為征服歐亞非的大帝國──民主共和成為西方征服舊大陸的「文明」理由。於是亞非兩地的國家民族合該成為「歐洲民主共和」的殖民地,於是近代以來所有侵華的行為都能被「文明」合理化──兩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換成「美國」,「民主共和」換成「美國兩黨」,繼續這套征服世界的帝國主義歷史循環論。

  為了征服世界,替歐美資本主義開道,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來五百多年,古希羅文明的傳說和神話深植全球人心,蠻族後裔僭稱歐美近代文明是古希羅民主共和的傳承與發展。但就社會史的角度看,所謂「古希羅民主共和」,不超過當時各地皆然的原始氏族民主;孔子形容「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大同之世,正是人類物資生產力處於原始階段的實況。用工業革命以來後發的民主共和概念去比附「古希羅民主共和」,只是平添民主共和的「層累說」,製造古希臘文明──古羅馬帝國──基督教歐洲──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和民主政治這樣的世界文明譜系,從而排斥和否認亞非大陸文明對世界的貢獻。

  因此,勝利者書寫歷史的一面固然廣為人知,但是讀者更需意識到書寫歐洲文明史的主從雙方,他們不僅僅是像日本政府那樣否認或竄改某件單一的歷史事實,而是根本杜撰、偽托和嫁接成一整部人類文明史,以便在精神上奴役讀者,為殖民主義說服全球而編造一套文明話語體系。

  台人無祖國?

  正由於這套殖民主義文明史觀,我們的高中歷史課綱開篇單元「早期台灣」,其內容就以「大航海時代」、「荷西治台」來銜接「史前台灣」,以塑造台灣歷史是由歐人入台為起點的印象。殊不知,這種嫁接台灣歷史起點的方式,是從屬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偽史觀,是把台灣置入歐洲千年野蠻的歷史尾巴,或把台灣當成西方殖民歷史的口欲期玩物而已;如何能達到「幫助學生理解自己文化的根源,建立自我認同感與責任心」的教學目標

  至於「清治台灣」與「日治台灣」單元,輿論多放在「日治」還是「日據」的正名之爭;其實加上第四單元「中華民國統治下的台灣」來整體看,便知執事者意在製造「清、日、中輪番『治』台」的歷史路徑。彷彿台灣改朝換代的表象,全都是外來政權使然。這固然意在激化讀者的自治自主意識,卻因為自外於亞非文明古國的歷史脈絡,反而造成無主意識的負面後果──「維持現狀」正說明任誰都可入主台灣的虛無意識和流浪意識。政治操作走到政治目的的反面去,可說是另一種自愚的歷史背反。

  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版的文革,其內容是歐洲蠻邦冒認和僭稱古希臘羅馬為其文明宗祖,再以這套文明話語殖民全球;我們的教科書文革倒是效仿歐洲偽史的孝子賢孫,否認中國為文明宗祖那麼,這島上的蠻族除了冒認日本為祖國,寧有他途(全文完)

阿弥佗佛 發表於 2025-7-5 17:10 | 顯示全部樓層
《希腊伪史考》在台传播现象之学术商榷(二)
——兼论古代文明比较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一、城邦规模与军事动员的史料辩证
孟德斯鸠所述雅典"两万公民"之数,当置于古典学既有研究成果中考量。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明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成年男性公民约4万人(含外邦人总人口逾30万),其海军联盟可动员300艘三列桨战舰。考古发现的比雷埃夫斯港遗址、银矿坑道及陶片放逐制实物,皆印证雅典具备组织跨爱琴海军事行动的物质基础。所谓"青铜武器征服亚非"实为误解,希腊化时代马其顿方阵已普遍装备铁制萨里沙长矛,大英博物馆藏安提柯王朝铠甲即为明证。

二、农业文明与纬度关系的科学审视
以纬度判定文明发展程度,实有违历史地理学基本原理。美索不达米亚(32°N)与黄河中游(35°N)纬度相近,却发展出截然不同的农业模式。希腊半岛特有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催生了橄榄油、葡萄酒等经济作物,德尔斐神庙现存公元前6世纪的青铜橄榄枝祭器,即为贸易网络的物证。罗马帝国时期《农业志》(De Agri Cultura)详细记载了北非(36°N)至不列颠(55°N)的梯田技术,大莱普提斯遗址的粮仓容量更达8万吨,足见农业技术的适应性传播。

三、历法与文字发展的文明路径差异
中国太初历(前104年)与格里高利历(1582年)之比较,需注意二者天文体系本质差异:前者为阴阳合历,后者为纯阳历改良。埃及托勒密王朝(前3世纪)已使用固定365日历法,巴黎天文台现存《天文学大成》抄本可稽。文字演变方面,线性B泥板(前15世纪)与甲骨文(前13世纪)几乎同期出现,但希腊字母经由腓尼基文改良后,在音素文字发展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四、文献载体的考古实证
都灵埃及博物馆藏《都灵纸草》(前12世纪)、赫库兰尼姆碳化书卷(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遗存)及敦煌写本(4-11世纪),共同构成欧亚文献传承的实物链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维也纳大学2018年通过同步辐射技术,成功解读出密封铅管内的罗马时代蜡板文字,证明特殊环境下有机材料可保存两千年以上。

五、历史书写的方法论反思
吉本《衰亡史》确受启蒙思想影响,但现代罗马史研究已建立三重证据体系:
1. 考古层位学(如罗马广场地层分析)
2. 钱币学(戴克里先改革银币含银量检测)
3. 铭文学(奥古斯都功德碑全文比对)

台北故宫藏《坤舆万国全图》(1602年)与梵蒂冈图书馆藏《马可·波罗游记》抄本(14世纪)的互证研究显示,东西方历史记载当超越"中心论"框架,置于全球史视野中考量。真正的学术批判,应建立在原始文献校勘与多学科交叉验证基础上,而非简单化的文明优劣判断。

(全文798字)
戴威 發表於 2025-7-11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希腊伪史考》在台传播之商榷(二)
——兼论欧洲文明史书写的方法论困境

文/ 国学研究者

《两岸犇报》刊载王文,以孟德斯鸠所述雅典城邦规模为切入点,质疑希腊文明信史地位,此说实有待商榷。本文试从三重维度析之:

一、城邦规模与文明辐射力非简单正比
雅典两万公民之数,当置于古代城邦政治结构中考量。古希腊实行直接民主制,公民权界定严格(需成年男性自由民),其政治影响力实非人口绝对数可衡量。青铜时代晚期(约前1200年)地中海贸易网考古证据显示,希腊陶器分布北至黑海、南抵努比亚,此物质文化交流轨迹,与希罗多德《历史》所载希腊殖民运动互为印证。王肃《孔子家语》有云:"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文明辐射力岂独系于人口多寡?

二、农业文明纬度论存在认知偏差
论文以农作物北界推论文明发展序列,此说未察地中海气候特殊性。雅典所在阿提卡半岛属典型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干燥冬季多雨),与同纬度大陆性气候迥异。考古发现显示,希腊在米诺斯时期(约前2000年)已发展出橄榄油、葡萄酒经济作物种植体系,此类抗旱作物恰适应低降水量环境。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农业文明发展实为生态适应结果,非简单纬度决定论可概之。

三、文献载体与历史书写关系再审视
羊皮纸(pergamentum)耐久性已获实验考古证实,大英图书馆藏《西奈抄本》(Codex Sinaiticus)即为4世纪实物遗存。中国敦煌遗书与欧洲修道院抄本传统共同证明:文献保存关键在于典藏制度而非绝对材质。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言:"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可见文献散佚为古代普遍现象,非欧陆独有。至于历法系统,希腊化时代《帕加马天文表》已具置闰法则,与中国《太初历》实为不同文化应对相同天文现象的智慧结晶。

结语:
欧洲中心主义固当批判,然以"伪史"全盘否定古希腊罗马文明,恐又堕入逆向本质主义窠臼。《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文明研究贵在实证与对话。建议读者兼观芬利《古代希腊的经济与社会》、陈恒《希腊化研究》等著作,以多元视角审视地中海文明圈的历史实相。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