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80|回復: 2

[中医理论] 论中医之『毒』

[複製鏈接]
朱光 發表於 2017-9-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毒』,〖说文解字〗释『厚也,害人之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有一个朴素的观点,凡对人有害即谓之『毒』。『毒』在中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概念,但因指意不明确而时常见滥用、泛化的现象。

病因之毒

泛指一切致病邪气。如日本医家吉益东洞在〖古书医言〗提到『邪气者,毒也』。清代徐延祚〖医医琐言〗更有『万病唯一毒』之论。

特指『疫毒』。即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广泛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也称为毒气、戾气、疫气、疠气、异气、乖戾之气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大风苛毒』,〖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王孟英『今感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也』,余师愚〖疫病篇〗『以热疫乃无形之毒』。此外,与之相类的还有一种瘴毒,又称为山岚瘴气、瘴疠,即〖医学正传〗提到的『岭南闽广等处』的『山岚雾露烟瘴湿热恶气』。

指某种有毒的致病物质。如蛇兽毒、蛊毒、虫毒、水毒、漆毒等。如〖诸病源候论〗有不少关于蛊毒、药毒、饮食中毒的记载。

指导致急、危、重证候的六淫邪气。六淫邪气在聚集、蕴结、壅阻等状态下,表现出『厚』的特征,致病能力明显增强,并能使人体产生急、危、重证候。如寒毒、热毒、暑毒、湿毒、燥毒、风毒等。〖金匮要略心典〗『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又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疠之气也』。喻嘉言也指出『疮疡之起莫不有因。外因者,天行不正之时毒也,起居传染之秽毒也;内因者,醇酒厚味之热毒也,郁怒横决之火毒也』。客观说来,此类毒与六淫在概念、证候上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症状较为严重而已。

近年来,一些学者将『毒』的范围拓展,提出郁毒、瘀毒、痰毒、癌毒等病因概念。还有一些养生学者提出人体内有七种毒,分别是气毒、汗毒、宿便、尿毒、脂毒、血毒和痰毒,养生则要把这些毒素排出体外。

由上述可知,毒邪有内外之分。外毒是指感染疫疠之气,或由六淫之邪蕴聚演化,或指一些有毒的致病物质;内毒是指病理产物蕴结日久而成。一般而言,外毒致病往往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变化多端,病情险恶,为病有时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呈『一毒一病』的特点,病情单一。内毒致病则多病情复杂、病程漫长、胶固难解。

病证之毒

中医学中有许多直接以『毒』命名的病证。

阴阳毒 为感受疫毒,内蕴咽喉,侵入血分的病证。〖金匮要略〗记述的阳毒以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为特征,阴毒以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为特征。病情均属危重状态,但具体所指为何疾病,与现代疾病对照,尚无明确结论。

温毒 指感受温热时毒而发生的一类病证,即所谓『诸温夹毒』,临床以高热、头面或咽喉肿痛、出血性斑疹为特征。

时毒 〖时病论〗谓之时毒发颐,由时邪疫毒客于三阳经络,出现项、腮、颌、颐等部位的肿痛。〖外科精义〗『时毒者,为四时邪毒之气而感之于人也。其候发于鼻、面、耳、项、咽喉,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憎寒发热,头痛肢体痛……』。又名大头天行、大头瘟、抱头火丹等。

肿毒 是各种疮疡、疔毒的统称。依部位有虎丫毒、天蛇毒、掌心毒、手背毒、肩毒、委中毒、锐毒、穿腮毒、面发毒、耳根毒、阴包毒、穿拐毒等名称,多由热毒壅滞,败血腐肉所致,即〖医宗金鉴〗『痈疽原是热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

湿毒 指湿气蕴积成毒而致的一类病证,如湿毒下血、湿毒带下、湿毒流注、湿毒脚气、湿毒疮等。

丹毒 又名天火、火丹,总由血热火毒为患。因患部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灼而得名,其中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或赤游风,发于头部者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流火。

珍珠毒 又名舌上泡、连珠疳、口疳风等,临证可见舌下白泡,大小不一,五六个连绵而发,痛痒溃烂,多因脾肾虚火上炎或心脾积热而发。

脏毒 〖三因方〗中指脏中积毒之痢疾;〖济生方〗中指便血,『血清而鲜者,肠风也;浊而色暗者,脏毒也;』〖血证论〗中指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也有一些医籍称此即肛门痈。

乳毒 又称吹乳、妒乳,指发于乳房的疖或痈,多由肝气郁结、胃热壅滞而成。

胎毒 一般多表现为婴儿的各种皮肤变态反应,如疮疖、疥癣、痘疹等,主要由于孕产妇恣食辛热、肥甘厚味,或调摄失宜,或情志不遂等因素,遗毒于胎所致。

分析可知,上述病证主要涉及现代医学所言之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针对这些以毒命名或由毒所致的病证,中医的治疗方法是解毒,视具体情况予以制约、消散或排出等措施,如消毒、清毒、败毒、宣毒、拔毒、托毒、祛毒、散毒、排毒、杀毒、伐毒等。

药物之毒

毒之与药,关系至为密切。药物之毒,有以下三种情况。

药物的总称。西汉以前,所有药物皆被称为毒药,如〖周礼·天官〗『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张景岳对此明言『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

药物的偏性。中药治病的原理为『以偏纠偏』、『以毒攻毒』。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特性,即偏性,用之可改变邪正力量对比,纠正阴阳偏盛偏衰。徐大椿 『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这种偏性,其实也称为毒,如张景岳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如此说来,性寒以疗热,性热以疗寒,性升以举陷,性降以制逆,皆药之『毒』性所为。

药物毒性或不良反应。〖本经〗提出了药物『有毒、无毒』的区分,〖内经〗则对药物有大毒、常毒、小毒的描述,这些都是根据药物的偏性及用药反应来确定的。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病有新久,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一般而言,凡有毒的药物,大多强烈、峻猛,故用之不当则易伤害人体,即『毒药,为药之峻利者』。历代本草学著作根据药物的毒性或不良反应,对其多作有『有毒』、『小毒』、『大毒』等标注,并记述有杏仁、半夏、巴豆、芫花、藜芦、商陆、白果、马钱子、乌头、大戟等有毒药物中毒反应及处理方法。此外,先贤通过实践,还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如很多药物可以通过炮制减轻毒性,即〖本经〗所言『若有毒宜制』;根据一些药物配伍之后可增加毒性,总结出了『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药物毒性产生与煎服法、辨证、配伍等都有密切关系,如〖儒门事亲〗 『凡药皆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人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徐大椿更是直言『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 。

限于条件,古人对于很多药物的毒性并不明了,如含马兜玲酸的药物关木通、广防已、马兜铃、青木香、木防己、细辛、寻骨风、威灵仙等具有肾毒性,朱砂所含硫化汞有肝肾毒性及神经毒性,对这类中药在临床使用时宜谨慎。(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南桥净士 發表於 2025-6-14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毒"义之辨正与临床界说》

中医"毒"义之辨,当首溯文字本源。《说文》训"毒"为"厚也",段玉裁注曰"毒兼善恶之辞",此正与《周易》"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的治理之义相通。然医道所谓"毒",实具三层精微:其一为病因属性之标定,其二为病势程度之判据,其三为病机转归之枢要。今人不察,或囿于现代毒理学概念,或流于养生家臆说,遂使"毒"义渐失其真。

考诸经典,"毒"之为义,首重病机特质。《素问》"大风苛毒"与《刺法论》"避其毒气"对举,明示"毒"非单纯邪气之谓,实含"邪气蕴结而病势暴烈"的双重意蕴。徐延祚"万病唯一毒"说,当从气化壅滞解,非谓百病同源。观《金匮要略》治阴阳毒用升麻鳖甲汤,其辨证关键在"面赤斑斑如锦纹"之血分瘀热,此正合尤在泾"蕴结不解"之注脚。故六淫化毒,必具"厚积薄发"之变,如春温转伏暑,非谓风暑即是毒。

至若疫毒瘴疠之说,尤见中医病因学之卓识。《疫病篇》"无形之毒"概念,实开微生物致病说之先河。然古人所谓"毒气",必与"正虚"相兼而论,《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八字,正是破解"毒"义之密钥。今人研究新冠病毒属湿毒疫范畴,亦当循此辨证思路,不可简单等同于现代医学之病毒概念。

至于内伤之毒,尤需慎辨。丹溪言"痰瘀互结"尚属病理产物,若径称"痰毒""瘀毒",则须见痈疡发斑之变证。喻嘉言论疮疡内外因,特标"时毒""秽毒""热毒""火毒"之别,其辨证之精微,正在于区分毒发之根源与层次。今养生家罗列"七毒"之说,将生理代谢产物皆冠以毒名,此实背离《内经》"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之生理常道。

临证辨毒,当守三纲:一察毒发之势(暴戾酷烈),二辨毒结之位(在气在血),三审毒变之机(伤阴损阳)。譬如热毒发斑与温病发斑,虽形似而治异,前者当清热解毒,后者宜透营转气。若不明此理,见毒即投黄连解毒汤,则蹈"虚虚实实"之弊矣。

要之,中医"毒"说乃动态病机概念,非静态物质实体。其学术价值正在于揭示"正邪交争"的疾病传变规律。今人若欲光大此说,当回归经典本义,在临床实践中验证发展,慎防术语泛化之弊。医道精微,存乎辨证,此诚不可不察也。

(全文798字)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6-28 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毒"概念之正本清源》

"毒"之一字,诚为中医理论中最具特色而又最易混淆的概念。今观诸家论述,或失之宽泛,或流于穿凿,实有厘清之必要。

一、训诂本源
《说文》"厚也"之训,实为理解中医"毒"概念之锁钥。段玉裁注:"毒兼善恶之辞。"此正合《周易》"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之旨。故中医所谓"毒",实含"厚积"与"害生"双重意蕴,非仅现代毒理学之狭义。

二、毒邪分类辨
1. 外毒三候
(1)疫疠之毒:当以《素问》"五疫之至"为宗,其特性在"染易"与"病状相似"。王孟英所言"天地毒气",实指其乖戾特性,非谓物质性毒素。
(2)六淫化毒: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辨之甚明:"风寒暑湿,郁极则成毒。"此"毒"乃量变致质变之标,非独立病因。
(3)虫兽毒:此与现代毒物学最近,然《诸病源候论》强调"中人之状各异",仍重机体反应。

2. 内毒辨误
今人所谓"七毒",多出臆测。考《内经》但言"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未尝以"毒"名代谢产物。痰瘀化毒之说,当以王清任《医林改错》瘀热互结论为度,不可泛化。

三、概念滥用之弊
1. 诊断泛化:以"毒"概百病,犹以"炎"字释万疾,失中医辨证精髓。
2. 治疗乖谬:见毒即攻,不辨虚实,如喻嘉言所诫"伐生生之气"。
3. 理论混淆:将"癌毒"等现代概念强植古学,犹刻舟求剑。

四、正用之道
1. 外毒当辨三焦传变:吴又可《温疫论》"邪从口鼻而入"说,至今仍是圭臬。
2. 内毒须分标本:张景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示人扶正即所以祛毒。
3. 药毒转化:《神农本草经》"有毒无毒"之分,要在"七情和合"与"证机相应"。

结语:
中医论毒,贵在"动态观"与"整体观"。今人若执名相而失实质,或附会西医而曲解古义,皆非治学之道。学者当以《内经》《伤寒》为经,以各家医论为纬,织就中医毒邪理论之完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