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51|回復: 1

[儒家学说] 〖论语译解〗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

[複製鏈接]
安鲁东 發表於 2017-11-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1、达:通达。德通于外,达为名望。朱子〖论语集注〗云:『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

2、闻:指有名望。

3、下人:对人谦恭有礼。

白话试译: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称得上达呢?』

孔子说:『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

子张答:『在诸侯国做官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采邑做官一定有名望。』

孔子说:『你讲得是闻,不是达。所谓的达者,品质正直而好义,善于察人言语、观人脸色,总是想着谦让别人。这样的人,在诸侯国必达,在大夫的采邑必达。所谓的闻者,只是外表装出仁的样子,行动上却违背仁,而且还安于其伪而不自疑。这类人,在诸侯国为官一定会有名声,在大夫的采邑为官一定会有名声。』

疏解:

名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名与实相符者,一类为名与实不相符者。

名与实相符者,又分两类,一类称为达人,一类称为闻人。

达人,德才相兼,内心通达,质直而好义,以中庸处世,以谦让自守,虽无心求名,而德显于外,而声名自隆。

闻人,以才名于世,却德薄少仁。他们内心偏狭,言行极端,表面上看起来正义在手,真理在握,一副仁人的模样;但实际上,他们的所言所行,却违背中道,容易害人败事。

其中,最为可怕的一类,不是那些行偏恶之事,却故意装出一副正义模样的闻人;而是那些行偏恶之事,又以仁义的嘴脸示人,且从内心里坚信自己是行仁义之事者,所谓『居之不疑』。

这类人往往能毫不心虚、气势如牛地讲歪理、讲偏理、讲邪理,语不惊人死不休,行不出位死不休;所以很容易迷惑大众,受大众追捧,成名成星。

这类闻人能把自己的歪理,上升到信仰的高度,自此拒绝向贤者学习,拒绝自我反省;故此,孔子厌之。

朱子评这类人说:『善其颜色以取于仁,而行实背之,又自以为是而无所忌惮。此不务实而专务求名者,故虚誉虽隆而实德则病矣。』(〖论语集注〗)

子张才高而德稍薄,孔子忧他求名心切,而轻忽学习与修身;所以因材施教,细辨闻与达,以告诫之。

余免戊 發表於 2025-4-27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达闻之辨"疏义

《论语·颜渊》篇"子张问达"章,实为孔门辨名实之要义。子张所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夫子先以"何哉,尔所谓达者"反诘,此乃圣贤教学之妙法——必先审问者本意,而后因机施教。子张以"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对,遂引出孔子"达闻之辨"的精微论述。

达者之象,具三重特质:其一"质直而好义",此乃内在德性之本。《中庸》言"君子素其位而行",朱子注"达者德孚于人",正谓此内在德性自然发显于外。其二"察言而观色",非世俗所谓巧言令色,乃《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智。其三"虑以下人",即《尚书》"谦受益"之实践。三者兼备,则不求名而名自至,此所谓"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闻者之弊,在于"色取仁而行违"的伪善。《孟子·尽心下》斥"乡原"为"德之贼",正与此章相发明。尤可畏者,乃"居之不疑"者,其病在将虚名内化为自我认同,如阳明所批"认贼作子"之妄。程子谓"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恰为此辈痛下针砭。

子张才高性激,故孔子特为剖析名实。观《论语》所载子张言行,有"见危致命"之勇,亦存"堂堂乎张"之评,足见夫子此教实有深意。朱子《集注》点出"子张务外,故夫子反诘以警之",可谓得圣心矣。

今人读此章,当思当代所谓"网红""流量"之属,多属"闻"而非"达"。孔子此辨,实为千古名实之鉴。学者若能"质直好义"为本,"察言观色"为用,"虑以下人"为行,则近乎"达"矣。若徒务声名,终将堕入"色取仁而行违"之窠臼,可不慎欤?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