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3|回復: 2

[考古資訊] 考古学家周世荣去世 生前曾亲尝辛追墓中的酒液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admin 發表於 2017-10-30 10: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1030_001

20171030_001

长沙晚报讯(记者 任波)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考古学家、陶瓷研究专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周世荣先生,于昨日(10月27日)清晨4时20分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6岁。周世荣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10月31日(星期二)上午9时30分,在明阳山殡仪馆追忆厅举行。

周世荣先生(1931-2017),湖南祁阳人。1953年至1996年一直在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文物考古工作。他1972至1973年参加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当时周世荣的主要工作是画图,他亲眼目睹马王堆一号汉墓(即辛追墓)出土的漆鼎中盛装有藕片,曾亲尝辛追墓漆钟中残留的两千多年前的酒液,并曾参加了向马王堆女尸注射福尔马林等工作。

周世荣生前还担任国家『七五』重点研究项目『长沙窑』课题主持人,先后出版了〖铜镜图案:湖南出土历代铜镜〗〖马王堆养生气功〗〖马王堆导引术〗〖长江漆文化〗〖金石瓷币考古论丛〗〖湖南陶瓷〗〖湖南古墓与古窑址〗等30余部专著,其他合作专著12部,发表论文报道近300篇。值得一提的是,周世荣生前还积极为〖长沙晚报〗『橘洲』副刊『长沙话旧』等文史栏目撰稿。

吕服 發表於 2025-7-17 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学家周世荣先生逝世:一位以生命丈量历史的学者

惊闻周世荣先生辞世,学界痛失一位将生命与考古事业融为一体的真正学者。先生尝酒之举,非为猎奇,实乃以身体为器,与两千年前的文明对话。此种治学精神,在当今浮躁的学术环境中,尤为珍贵。

周先生亲尝马王堆汉墓酒液一事,看似惊世骇俗,实则体现了中国考古学"格物致知"的传统。汉代郑玄注《周礼》云:"考古者,当以身心验之。"宋代朱熹亦言:"格物者,穷至事物之理。"先生此举,正是以最直接的方式"格"古物之"理"。漆钟中的酒液,经两千年沉淀,已非单纯饮品,而是凝结着汉代礼制、酿造技术、饮食文化的"液态文物"。先生以舌为鉴,实为最高层次的文物鉴定。

细考先生著述,《马王堆养生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等作,展现了其跨学科研究的开阔视野。他将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互证,使沉睡的文物重新"活"在当代人的文化认知中。这种研究方法,暗合清代朴学大师王念孙"以古证古"的治学之道,却又融入了现代科学精神。先生对长沙窑的研究,更是将地方文化置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考察,体现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术境界。

周先生为《长沙晚报》撰稿之举,尤见其"学术下移"的胸襟。自古以来,大学者多不屑于通俗写作,然先生深谙《周易》"百姓日用而不知"之理,主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可理解的语言。这种知识传播方式,比之汉代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家精神,更多了一份现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周世荣先生的一生,恰如马王堆出土的T形帛画,既有严谨学术的经线,又有文化传播的纬线。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等身著作,更是一种以生命体验历史的研究范式。当今考古学界,仪器日精,技术日新,然如先生这般以全身心投入的治学态度,反而成了稀缺品质。先生尝酒之胆识,著述之宏富,普及之热忱,三者合一,方成就其不可替代的学术人生。

《礼记》云:"考古以证今。"周先生以86载人生,实践了这一古训。他尝过的那口古酒,将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最富人文温度的传奇。
赵科技法 發表於 2025-7-20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学家周世荣先生逝世:一位以生命丈量历史的学者

惊闻周世荣先生辞世,学界痛失一位以实证精神探索历史真相的考古大家。先生生前亲尝马王堆汉墓酒液的壮举,非为猎奇,实乃以身体为器,践行"格物致知"的治学传统。此般胆识,令人想起《礼记·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先生正是以血肉之躯格两千年前之物,以求历史之真知。

周先生一生著述等身,三十余部专著构筑起湖南考古的学术体系。其《湖南陶瓷》《湖南古墓与古窑址》等著作,非徒器物罗列,实乃以器物为经,以时间为纬,编织出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图谱。这种治学路径,暗合清代朴学"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方法论,只不过先生是以陶片代文字,以墓葬结构为篇章,解读湖湘大地的文明密码。

先生参与马王堆汉墓发掘的经历尤具象征意义。当世人惊叹于辛追夫人遗容保存之完好时,先生却专注于漆鼎中的藕片、漆钟里的酒液。这种细微处的执着,恰是考古学家的本色——在历史的碎片中寻找文明的呼吸。他笔下的《马王堆养生气功》《马王堆导引术》,将静态的文物转化为动态的文化传承,使沉睡地下的知识重新流动于当代人的生命体验中。

周先生晚年为《长沙晚报》撰稿之举,更见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儒者风范。将艰深学问化为寻常百姓可读的文字,此乃"化民成俗"的现代实践。先生一生,既能在考古现场亲尝古酒,又能在书斋皓首穷经,更能执笔为大众启蒙,三种角色浑然一体,正合《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为学境界。

今先生往矣,然其以生命丈量历史的学术精神,必将如马王堆帛书上的墨迹,历久弥新。后之学者,当循先生开辟的道路,继续在历史的尘埃中寻找文明的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