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64|回復: 2

[大禹文化研究] 『大禹治水』不是传说是事实

[複製鏈接]
听松客 發表於 2017-8-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高 萌

05033966b976e6b8e2e1a9b0e157bb2c.jpg

喇家遗址中的古人遗骸
大禹治水一直被称作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关于大禹以及那场大洪水是否真实存在,很多人会产生怀疑。眼下,有研究者找到了举足轻重的事实依据。
2016年8月5日,学术期刊〖科学〗发表文章〖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爆发为中国传说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据〗,南京师范大学吴庆龙带领的一支国际科学团队给华夏历史『口说无凭』的源头带来了地质学证据,为中国古代文献所记录的大禹治水传说提供了可能的科学佐证。
吴庆龙介绍说,这一研究合作者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震局、斯坦福大学、珀杜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台湾大学、哈佛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中美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
吴庆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的最新研究推测出:夏朝开始的时间约为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920年左右,即与传说中距今4000多年的大禹治水相近之时,黄河上游真的发生过一场大洪水。
此研究成果靠不靠谱?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水资源与环境系教授陈晓宏仔细看了发表于〖科学〗上的文章后,对记者表示:『这是一个很有启发的研究,为夏朝的历史真实性以及起始年代提供了新的推测。』但他说,『关于这场洪水和夏朝的关系,还需要更多数据来证明』。
2007年4月,吴庆龙在参加一次野外考察时,在青海省循化县境内的积石峡和循化盆地中偶然地看到了一套连续分布的湖相沉积。湖相地层的出现表明,黄河在积石峡曾发生严重的堰塞事件。『堰塞湖有可能发生过溃决,在历史上出现过巨大洪水,这让我产生了研究兴趣。』他说。
吴庆龙介绍,积石峡位于黄河上游,是其最重要的峡谷之一,全长约23公里、深度达1000米,地势十分险峻。在那里,他们调查发现,积石峡区域在古代曾发生过一次山体崩塌,滑落的土石拦住了黄河。
根据如今残存的坝体,吴庆龙计算出当时的滑坡坝纵深1.3公里、高于古黄河河道185—210米,『这个深度堪比三峡!』他认为,由于黄河上游的特殊盆地地势,这道滑坡坝可将黄河水拦住6—9个月,并形成蓄水12—17立方千米的巨型堰塞湖。
『在对残坝上游的勘探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大范围的、堆积厚度达30米的堰塞湖特质沉积物,由此证实了上游地带曾经存在过如此规模的堰塞湖。』吴庆龙说。
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教授陈晓宏表示,这种计算方法没有问题。至于如此大规模的堰塞湖坝体堆积物来自于何处?峡谷两岸是否能产生如此大体积的堆积物?陈晓宏认为,都需要有进一步证据。
天生审力 發表於 2025-4-13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禹贡考实:从地质遗存看夏史开篇的洪水叙事》

(一)地质层中的"息壤"密码
青海积石峡堰塞湖沉积层的发现,恰似打开《尚书·禹贡》的密钥。吴庆龙团队在黄河上游发现的30米厚湖相沉积,与《史记·夏本纪》"洪水滔天"的记载形成时空共振。堰塞坝体185-210米的拦水高度,恰与《墨子·兼爱》"湮洪水决江河"的工程规模暗合。这种地质剖面与文献记载的互证,使传说中"禹敷下土方"的治水场景获得了物质载体。

(二)碳十四测年构建的时间坐标
研究团队通过溃坝沉积物中碳化木的放射性碳测年,将洪水事件锁定在公元前19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与《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的干支纪年(推算约公元前1989年)存在合理误差区间。更值得注意的是,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约公元前1900年)恰在此后兴起,为《夏本纪》"天下于是太平治"的记载提供了考古学注脚。这种地质年代学与文化层位的耦合,使传说纪年具备了科学参照系。

(三)溃坝洪水的文明冲击波
计算机模拟显示,积石峡溃坝形成的洪水峰值可达40万立方米/秒,相当于黄河年均流量的500倍。这种量级的灾难完全可能催生集体历史记忆,与《孟子·滕文公》"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的记载形成互文。尤为关键的是,在洪水层位上发现的喇家遗址"面条遗迹",其突发性掩埋特征印证了《淮南子》"龙门未开,吕梁未发"的灾害场景。这种微观考古证据与宏观地质现象的呼应,构建起立体的灾害叙事框架。

(四)学术对话的未竟之章
正如陈晓宏教授所言,现有证据尚需更多数据链支撑。堰塞湖沉积的孢粉分析、溃坝洪水的沉积物示踪、黄河流域同期遗址的洪水痕迹比对,都是有待深化的研究方向。但必须承认,这项研究已突破传统"二重证据法"的局限,开创性地将地质水文学纳入上古史研究,为"神话历史学"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范式。

结语:
从《禹贡》"导河积石"到今日积石峡的发现,四千年时空在科学检测下重叠。这种多学科交叉研究启示我们:传说往往承载着变形的历史真实,而科学的使命就是解码其中的文明记忆。随着更多地质考古证据的发现,华夏文明起源的图景必将愈发清晰。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5-13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大禹治水》历史真实性的学术考察

吴庆龙教授团队于2016年在《科学》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为重新审视中国上古史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学证据。笔者从历史文献学与考古学双重角度,对此发现进行专业解读。

一、文献记载与地质证据的互证
《尚书·禹贡》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与积石峡地理位置高度吻合。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详述大禹"决九川距四海"的治水工程,其所述"积石山"即今青海循化境内积石峡。吴团队发现的堰塞湖遗迹,其形成年代(约公元前1920年)与传世文献记载的夏朝肇始时间(公元前2070-1600年)存在可对应的历史窗口。

二、堰塞湖溃决的灾难规模
根据坝体残存数据推算,该堰塞湖蓄水量达17立方千米,相当于6.8个太湖的体量。若发生瞬时溃决,洪峰流量可达30-50万立方米/秒(现代长江最大流量约8万立方米/秒)。这种量级的洪水完全可能在下游形成《孟子》所载"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的灾害场景。值得注意的是,团队在溃坝下游25公里处的喇家遗址,发现多具呈逃生姿态的古人遗骸,其碳十四测年结果(约公元前1920年)与溃坝时间高度吻合。

三、夏朝纪年的新佐证
此次发现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关键坐标。堰塞湖溃决事件与二里头文化一期(公元前1880年左右)存在时间衔接,支持"大洪水-夏启立国"的文献序列。甲骨文中"昔"字作"日下洪水"之形,或可视为这场灾难的文字记忆。

四、研究局限与展望
目前研究尚存两点待解:其一,溃坝洪水波及范围需通过下游沉积物追踪确认;其二,需在晋南豫西等传说中禹迹集中区寻找对应洪水层。建议采用锆石微量元素指纹技术,建立积石峡泥沙与下游沉积物的物源关联。

结语:
这项研究实现了传说史学与实证科学的对话,为"神话考古学"提供了范式案例。大禹治水故事的核心要素——黄河上游特大洪水、大规模水利工程、社会组织形态变革,正逐渐获得多学科证据链的支持。此发现不仅关乎夏朝信史地位的确立,更揭示了自然灾害如何催化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未来的研究应着力构建地质事件与考古文化层的精确对应关系,使传说时代的历史轮廓日益清晰。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