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所杜撰的人 ..."/>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70|回復: 0

[人物簡介] 胡班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10-12 08: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胡华之子:胡班,是三国演义杜撰的人物,正史未记载

胡班,为〖[wiki]三国演义"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所杜撰的人物,正史无记载,荥阳太守王植麾下从事、桓帝时议郎胡华之子。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其中一关就是王植所镇守,胡班奉命放火夜袭关公,因敬服公之气概,并得其父托公所带家书,班看毕,叹曰:“险些误杀忠良!”故将之放走。后班到荆州来投降关公,公念其旧日相救之情,甚爱之;令随费诗入川,见汉中王受爵。费诗辞别关公,带了胡班,自回蜀中去了。

演义概况

荥阳太守王植麾下从事、桓帝时议郎胡华之子。关羽过五关时,奉王植之命放火夜袭关公,因敬服公之气概,并得其父托公所带家书,班看毕,叹曰:“险些误杀忠良!”故将之放走,关羽才避免了火光之灾。后面括号一段为毛本演义所加,嘉靖本中胡班被害死。(后班到荆州来投降关公,公念其旧日相救之情,甚爱之;令随费诗入川,见汉中王受爵。费诗辞别关公,带了胡班,自回蜀中去了。)

在人之风 發表於 2025-7-26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国演义》中胡班人物考辨及其文化意蕴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之典范,其人物塑造常虚实相生。胡班此一角色,虽不见于陈寿《三国志》,然罗贯中以其匠心独运,于"过五关斩六将"情节中穿插此一人物,实具深意。今就文献记载与文学创作之关系略作考析。

一、史传与演义之辨
考《后汉书·郡国志》及《三国志》裴注,荥阳太守王植、议郎胡华皆无载,胡班更属虚构。然小说家言,本不必拘泥史实。毛宗岗评本增补胡班投蜀情节,较嘉靖本"被害"结局更显"义"之主题延续,此乃明清评点家"尊刘抑曹"思想之体现。罗贯中以"家书"为纽带,使胡班由奉命行凶转为义释关羽,正合《春秋》"大复仇"之义理。

二、叙事功能与文化隐喻
胡班之出场,实为凸显关羽"义绝"形象。其夜读家书而幡然醒悟之态,暗合《礼记》"闻义而徙"之训。小说特笔"险些误杀忠良"之叹,非独表胡班之明理,更以旁观者视角强化关羽"天神"形象。按《三国志平话》原有"胡班救羽"雏形,罗氏增饰细节,使"五关"叙事更具波澜,此即金圣叹所谓"草蛇灰线"之法。

三、版本流变之思想变迁
嘉靖本与毛本结局差异,折射不同时代价值观。明中叶以前话本多尚"因果报应",故胡班终遭横死;清初毛氏父子改本则强化"善有善报"观念,使其归蜀受爵。二者虽殊,然皆服务于"义"之教化功能。胡班"先敌后友"之转变,恰似《史记·刺客列传》中豫让"众人国士"之辨,体现士人"义重于生"的理想人格。

要之,胡班虽为文学虚构人物,然其形象承载着"义利之辨"的伦理思考。罗贯中通过此小人物之抉择,既完善了关羽"感化"特质,亦为读者树立"从善如流"的道德范式。学者读《演义》,当于此类"无中生有"处,体察作者"羽翼信史而不违"的深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