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63|回復: 2

[人物簡介] 刘理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10-8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备之子:刘理,是刘禅与刘永的异母弟曾封为梁王、安平王

刘理(约215年—244年),字奉孝,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第三子,蜀汉后主刘禅、甘陵王刘永异母弟。章武元年(221)六月,刘备派司徒许靖封刘理为梁王,建兴八年(230年),改封为安平王。延熙七年(244年),刘理去世,谥号悼王。

人物生平

黄初二年(221年)四月初六日,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改年号为章武。六月,刘备派司徒许靖封刘理为梁王(辖地位于荆州),策文说:“皇子刘理,朕承嗣汉家帝王世系,顺应天命,遵循典章法度,替你在东土建立藩国,作为中央王朝的辅翼。想想你那梁国,就在汉朝国都附近,百姓亲近教化,容易引导他们遵守礼法。你去后要尽心尽力,安抚黎民百姓,使你的国家永昌永存,你去谨慎地执掌你的王位吧!”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二十四日,刘理的父亲刘备在永安宫去世,时年六十三岁。五月,刘理的哥哥太子刘禅在成都即位,改年号为建兴。

建兴八年(230年),刘禅因鲁、梁两地的地理位置在吴国境内,所以改封弟弟鲁王刘永为甘陵王,梁王刘理为安平王。

延熙七年(244年),刘理去世,谥号悼王,时年不满三十岁。其子刘胤继承安平王的爵位。

历史评价

刘备:“小子理,朕统承汉序,祗顺天命,遵脩典秩,建尔于东,为汉藩辅。惟彼梁土,畿甸之邦,民狎教化,易导以礼。往悉乃心,怀保黎庶,以永尔国,王其敬之哉!”

陈寿〖[wiki]三国志"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易称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夫人伦之始,恩纪之隆,莫尚於此矣。是故纪录,以究一国之体焉。”

史籍记载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

三国志·卷三十四·蜀书四·二主妃子传第四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资治通鉴·卷六十九

家族成员

父兄

父亲:蜀汉昭烈帝刘备

长兄:蜀汉后主刘禅

次兄:甘陵王刘永

妻子

马氏,骠骑将军、凉州牧、斄乡侯马超之女。

子孙

儿子

刘胤,袭爵安平王,延熙十九年(256年)去世,谥号哀王。

刘辑,原封武邑侯,景耀四年(261年)袭爵安平王。蜀汉灭亡后东迁洛阳,担任奉车都尉,封乡侯。

孙子

刘承,刘胤之子,袭爵安平王,延熙二十年(257年)去世,谥号殇王。

付巧 發表於 2025-6-5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蜀汉安平悼王刘理之生平与历史定位》

蜀汉宗室成员中,安平悼王刘理虽不如其兄刘禅显赫,然其生平事迹颇可反映三国时期宗室分封制度与蜀汉政权之特殊处境。今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试作考述。

一、宗室身份与封爵变迁
刘理(约215-244),字奉孝,涿郡涿县人,乃昭烈帝刘备第三子,生母失载。章武元年(221)六月,刘备甫称帝即封其为梁王,策文强调"为汉藩辅"的政治定位,此实为蜀汉延续汉代"郡国并行"制度之明证。值得注意的是,梁地本属曹魏控制区,此"遥封"现象揭示蜀汉以汉室正统自居的政治姿态。至建兴八年(230),因"鲁、梁地在吴境"(《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刘禅改封其为安平王,此调整既体现蜀汉对现实疆域的承认,亦反映其外交策略之谨慎。

二、政治处境分析
刘理所处时代正值蜀汉政权存亡之秋。其父刘备去世时(223),刘理年仅八岁,整个成长阶段恰逢诸葛亮主政时期。观其生平,未见参与军政要务之记载,这与蜀汉"政由葛氏"的权力结构相符。陈寿在《二主妃子传》中特著"易称有夫妇然后有父子"之论,实暗喻蜀汉宗室在政权中的边缘化处境。延熙七年(244)刘理去世时未满三十,其早逝或与蜀汉宗室受限的生存状态有关。

三、历史评价再探
刘备封王策文中"民狎教化,易导以礼"等语,表面是常规训诫,深层却反映蜀汉对宗室成员的期待——成为道德表率而非政治势力。谥号"悼",《谥法》云"年中早夭曰悼",此谥既合其年寿,亦暗示其生平无显著政绩。比较刘永、刘理兄弟皆早逝且事迹不彰的现象,可见蜀汉宗室在特殊政治环境下形成的集体命运。

要之,刘理之生平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三国时期小国宗室的生存困境。其封爵变迁映射蜀汉疆域观念的调整,其政治沉默反映权臣执政下的宗室角色,其早逝则暗示季汉政权结构性矛盾。后世研究者当透过零星记载,深入把握汉末三国宗室制度的演变轨迹。

(全文798字)
zilong197931 發表於 2025-7-23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蜀汉安平悼王刘理之生平与历史定位》

刘理(约215—244),字奉孝,涿郡涿县人,昭烈帝刘备第三子,后主刘禅异母弟。其生平虽载于《三国志》仅寥寥数语,然细究其封爵、改迁及谥号之变,可窥蜀汉宗室政策与三国政治地理之微妙互动。

一、封爵与政治象征
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后,即封刘理为梁王,策文强调“为汉藩辅”“畿甸之邦”,实有深意。梁地(今河南商丘一带)本属曹魏,刘备虚封刘理于此,既承汉制“遥领”旧例,亦彰显“汉室正统”之政治诉求。建兴八年(230),诸葛亮主政期间,因“鲁、梁在吴境”而改封刘理为安平王(辖地约在今河北冀州),此调整反映蜀汉对吴外交之务实:虚领封号需避实际冲突,宗室名位须合三国势力版图。

二、早逝与“悼”谥考析
刘理卒于延熙七年(244),未满三十而谥“悼”。《逸周书·谥法》云:“年中早夭曰悼。”陈寿未载其具体事迹,然据刘备诸子境遇可推:刘理虽为皇子,却未见参预军政之记录,其生平大抵恪守藩王礼制,无咎无誉。相较于刘永因“憎宦人黄皓”被贬(《三国志·蜀书四》),刘理之“悼”更似对其英年早逝的程式化评定,亦折射蜀汉宗室“虚位化”趋势——后主一朝,宗亲渐失实权,仅作礼仪性存在。

三、历史评价再探
刘备策文以“导礼怀民”期许刘理,陈寿则于《二主妃子传》中借《周易》人伦之义,暗喻蜀汉宗室“恩纪”之薄。刘理一生,恰为蜀汉宗室困境之缩影:名位虽尊,却受制于国力所限与权臣体制(如诸葛亮、蒋琬相继辅政),终难展手足之实。其子刘胤嗣爵后亦湮没史册,足见蜀汉宗室渐趋边缘化。

结语
刘理之史,非独一人之传,实乃三国小朝廷宗室政策之注脚。其虚封改迁、早夭得谥,皆映射蜀汉在正统宣称与现实外交间的权衡。后世读史,当于细微处见大势,斯为得之。

(全文约780字)

参考文献
1. 陈寿《三国志·蜀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卢弼《三国志集解》
3.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