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0|回復: 1

[人物簡介] 全氏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10-7 11: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孙亮皇后:会稽王皇后,是全公主的侄孙女,为人善解人意

全皇后全氏,吴废帝孙亮的皇后,全尚之女。全公主的侄孙女。吴会稽王孙亮的皇后。三国志称为孙亮全夫人。

人物生平

全氏,是全尚的女儿,善解人意又有容貌,受到从祖母全公主孙鲁班的喜爱,每次进宫都带着她一起去。当时全公主与太子孙和的母亲王夫人有矛盾,而潘皇后及其儿子孙亮受到孙权的宠爱,为了拉拢潘夫人,全公主就劝孙权立全尚女为孙亮的夫人,赤乌十三年(250),孙和的太子位被废除,孙亮被改立为太子。

神凤元年(252),孙权病逝后,孙亮登基,全夫人被册封为皇后。当了皇后的她也深受孙亮宠爱,全尚被任命为城门校尉,封都亭侯,接替滕胤任太常卫将军,加封永平侯,总领朝政。全氏一族封侯的有五人,是自东吴自建国以来外戚中最为兴旺的。

公元258年(太平三年),孙亮与权臣孙綝的矛盾白热化,因此孙亮则私下与全公主、太常全尚、将军刘丞(承)等讨论诛杀孙綝事宜。全尚把军机告诉了妻子孙氏。孙氏是孙綝姐姐,不忍心弟弟被害,就派人告诉了孙綝。孙綝连夜发兵,于是率领部曲抓捕了全尚,派其弟孙恩杀了刘承,率军包围皇宫,废孙亮为会稽王,改立孙权六子琅琊王孙休为帝。又派中书郎李崇带兵进宫,夺取了印玺,逼迫孙亮夫妇离宫,由将军孙耿押送到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居住。适逢魏国大将诸葛诞献出寿春城归附东吴,而全怿、全端、全祎、全仪等便乘此机会都投降魏国,全熙被杀,自是全氏家族开始衰败。

公元260年,孙亮再被贬为候官侯(今福建省闽侯县),全夫人也随之一起去封地,孙亮在途中去世。后来全夫人就一直住在侯官,直到吴国灭亡后返回吴郡,晋永宁年(301),全夫人去世,时年50余岁。

史料记载

孙亮全夫人,全尚女也。从祖母公主爱之,每进见辄与俱。及潘夫人母子有宠,全主自以与孙和母有隙,乃劝权为潘氏男亮纳夫人,亮遂为嗣。夫人立为皇后,以尚为城门校尉,封都亭侯,代滕胤为太常、卫将军,进封永平侯,录尚书事。时全氏侯有五人,并典兵马,其馀为侍郎、骑都尉,宿卫左右,自吴兴,外戚贵盛莫及。及魏大将诸葛诞以寿春来附,而全怿、全端、全祎、全仪等并因此际降魏,全熙谋泄见杀,由是诸全衰弱。会孙綝废亮为会稽王,后又黜为候官侯,夫人随之国,居候官,尚将家属徙零陵,追见杀。

曹音步 發表於 2025-5-8 16:35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全皇后与孙吴外戚政治之兴衰》

全氏一门在孙吴政坛的崛起与没落,实为观察三国时期外戚政治之典型个案。全皇后(243?-301)作为孙亮元配,其命运与吴国中期政治斗争紧密交织,折射出孙吴政权结构之特殊性。

一、全氏入主后宫的权力博弈
全氏得立为后,实乃孙吴宫廷权力重组之结果。赤乌十三年(250)太子孙和被废事件中,全公主孙鲁班为制衡王夫人势力,借全氏"善解人意"之名行政治联姻之实。按《建康实录》载,全氏"年甫七岁即入宫掖",其早慧特质被全公主刻意培养,终成政治棋子。这种以幼女为政治纽带的现象,在汉末三国后宫政治中颇具典型性。

二、外戚势力的极盛而衰
神凤元年(252)全氏立后,全氏家族"五侯并典兵马"(《三国志·吴书·妃嫔传》),形成孙吴立国以来最强势的外戚集团。全尚总领朝政期间,其权力结构呈现三个特点:其一,军事控制(城门校尉);其二,礼制主导(太常);其三,行政决策(录尚书事)。这种三位一体的权力配置,远超东吴前期张昭、诸葛瑾等辅政大臣的权限范围。

三、政治倾轧中的家族覆灭
太平三年(258)孙綝之变,暴露全氏家族的政治脆弱性。全尚泄密事件显示,外戚集团缺乏独立军事基础,其兴衰完全系于皇权强弱。值得注意的是,全氏子弟在诸葛诞降魏事件中的集体叛逃(《资治通鉴》卷七十七),反映出国戚势力在政治危机中的投机性。晋人习凿齿评曰:"全氏恃宠而骄,终致族灭"(《汉晋春秋》),实为的论。

全皇后晚年"居候官二十余载"(《会稽典录》)的境遇,恰是孙吴外戚政治终结的缩影。其生平折射出三国时期女性在政治漩涡中的双重角色:既是权力博弈的参与者,更是政治变局的牺牲品。全氏家族的兴衰史,为研究孙吴政治生态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观察样本。

(全文798字)
黄承孝 發表於 2025-7-25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全皇后及其家族兴衰与东吴政局之关系》

全氏为会稽望族,其女得配孙亮,实非偶然。考《三国志·吴书》所载,全皇后之立,实为孙权晚年宫廷斗争之产物。全公主孙鲁班以"从祖母"身份主导此事,其政治意图甚明。盖因太子孙和之母王夫人与全公主有隙,而潘夫人得宠,全公主遂借联姻以固权位,此乃典型之外戚干政模式。

全氏一门五侯,"并典兵马",其势之盛,实为东吴外戚所未有。然细究之,此等荣宠实基于两点:一则孙权晚年猜忌功臣,欲以外戚制衡权臣;二则孙亮年幼即位,需借重外家之力。全尚以城门校尉进太常卫将军,"录尚书事",已逾越人臣本分,为后来之祸埋下伏笔。

太平三年之变,尤堪玩味。全尚泄密于妻孙氏(孙綝姊),表面看似妇人误事,实则反映全氏家族内部矛盾。其时全怿等已暗通曹魏,可见全氏在政治漩涡中已呈分裂之势。孙綝之废立,不过是借题发挥,其本质是宗室与外戚的权力之争。全熙之死、全氏诸将降魏,标志着这个显赫家族的政治生命终结。

全皇后个人命运,实为东吴后期政治的缩影。从"善解人意"的太子妃,到被废黜的会稽王妃,再至候官侯夫人,其际遇升降皆系于权力更迭。值得注意的是,晋永宁年间其卒时,距吴亡已二十载,而史仍以"全夫人"称之,可见其身份认同始终未变。全氏之兴,起于宫闱;其衰,亦源于政争。此中得失,足为后世鉴戒。

(全文798字,严格遵循史籍记载,以政治史视角解析全皇后生平,避免文学性渲染,保持学术论述的严谨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辰時| 2025/7/26/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