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28|回復: 2

[成语典故] 废寝忘食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9-17 18: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废寝忘食〗相关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东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废寝忘食〗涵义

废:停止。寝:休息。忘:忘记,食:吃饭。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很刻苦,专心致志。

〖废寝忘食〗出处

〖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寢食者。”

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废寝忘食〗辨析

〖废寝忘食〗读音:fèi qǐn wàng shí

〖废寝忘食〗近义词: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发愤忘食、宵衣旰食、焚膏继晷

〖废寝忘食〗反义词:饱食终日

〖废寝忘食歇后语〗:喜鹊跟着蝙蝠飞

〖废寝忘食〗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废寝忘食〗造句

1.有的人在这短暂的生命中争分夺秒努力拼搏废寝忘食!在短暂的生命里做出辉煌的成绩。

2.王教授为了钻研这个课题,殚精竭虑,废寝忘食

3.为了考上研究生,他半年以来目不窥园,废寝忘食,把家庭妻子都搁在了一边。

4.他平时不努力,临近考试了才废寝忘食地赶功课。

5.由于求知心切,他废寝忘食地发奋学习。

6.他废寝忘食地工作,恨不能长绳系日,有更充裕的时间,多出成果。

7.会考之前,同学们都废寝忘食,全力以赴。

8.几十年废寝忘食的努力,才使他对学术上某些问题的看法,颖锐如新发于硎。

9.总理为了国家大事,日理万机,废寝忘食

10.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由于穷年累月的废寝忘食,终于使他病倒了。

〖废寝忘食〗成语典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

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以后,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纪。’这样的话呢?”,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废寝忘食〗成语接龙:

废寝忘食→食少事烦→烦言碎辞→辞金蹈海→海水群飞→飞龙乘云→云龙井蛙→蛙鸣狗吠→吠非其主→主一无适→适可而止→止于至善→善贾而沽→沽名钓誉→誉不绝口→口口声声→声嘶力竭→竭诚相待→待理不理→理之当然→然糠自照→照功行赏→赏善罚否→否终斯泰→泰山梁木→木头木脑→脑满肠肥→肥冬瘦年→年头月尾→尾生抱柱→柱天踏地→地广人稀→稀世之宝→宝马香车→车水马龙→龙兴云属→属垣有耳→耳软心活→活天冤枉→枉矢哨壶→壶浆箪食→食必方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多草广→广结良缘→缘悭命蹇→蹇之匪躬→躬耕乐道→道不举遗→遗德余烈→烈烈轰轰→轰雷贯耳→耳闻眼见→见所未见→见鞍思马→马壮人强→强弓劲弩→弩下逃箭→箭拔弩张→张慌失措→措心积虑→虑周藻密→密密层层→层出不穷→穷兵极武→武断专横→横行逆施→施绯拖緑→緑酒红灯→灯蛾扑火→火山汤海→海天云蒸→蒸沙成饭→饭蔬饮水→水流云散→散带衡门→门庭如市→市井小人

〖废寝忘食〗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刻苦,专心致志的对待,才能做好事情。

 
杨可 發表於 2025-4-3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废寝忘食"的圣贤境界与当代价值》

"废寝忘食"作为汉语成语之瑰宝,其精神内核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列子·天瑞》所载杞人忧天故事,虽意在讽喻无谓之忧,然"废寝食"三字已初现专注忘我之态。至南朝王融《曲水诗序》"具明废寝,昃晷忘餐",则将此境界升华为文人治学之典范。此语历经千年淬炼,终成中华文明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坐标。

考其本义,"废寝忘食"实为儒家"止于至善"理念的行为外化。孔子周游列国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章,表面观之似在讨论"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深层实为展现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这种将全部生命投入道义追求的状态,与道家"坐忘"、佛家"禅定"异曲同工,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超越维度。

在实践层面,此成语蕴含着三层文化密码:其一为专注力,如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治学态度;其二为时间观,体现"寸阴尺璧"的惜时哲学;其三为生命观,彰显"杀身成仁"的价值取向。宋代朱熹"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的治学方法,明代王阳明"在事上磨炼"的实践精神,无不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当代社会面临注意力碎片化的挑战,"废寝忘食"的传统更显珍贵。然需辨明,真正的"废寝忘食"绝非违背生理规律的自我消耗,而是如庄子所言"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注境界。王教授们"穷年累月"的钻研精神,本质上是对专业精神的恪守,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站在文化传承的角度,我们当以辩证眼光看待这一传统:既要继承其专注忘我的精神内核,又要避免陷入"焚膏继晷"的极端。正如孔子所言"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真正的文化传承在于把握"执中守正"的智慧,使传统精神在现代土壤中获得新生。
无天无 發表於 2025-4-7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废寝忘食"的圣贤境界与当代价值》

"废寝忘食"一词,源出《列子·开瑞篇》,经王融《曲水诗序》润色,终成千古励志箴言。此四字虽简,却蕴含着中华文明对治学修身的至高要求。观孔子周游列国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之态,可见圣人之为圣,正在于其超越生理需求的精神追求。

考其本义,"废寝"非谓戕害身体,"忘食"亦非刻意苦行。孔子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揭示这种忘我状态实为精神愉悦的至高境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而孔子自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此非自夸勤勉,实乃展现"志于道"者的自然生命状态。程子释此云:"发愤至于忘食,自有所乐而忘忧焉",可谓得其三昧。

今人用此成语,多侧重其"刻苦"表象,而罕论其"乐道"本质。观王教授之钻研课题,学子之备考攻读,乃至总理之宵衣旰食,凡臻此境者,必先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信念支撑。若如例句中"临考方始用功"者,虽形似而神非,终落下乘。故《淮南子》有言:"不浸于渊,何以知没人之乐?"未有真知笃好,徒效其形,终难持久。

当代社会尤需重溯此语真义。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废寝忘食"常被异化为透支健康的借口。然观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生存智慧,可知真正的专注从不是以牺牲生命质量为代价。庄子云"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正道出专注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今人当学圣贤"乐在其中"的境界,而非简单模仿其外在形迹。

回望这个穿越两千年的成语,它不仅是勤勉的注脚,更是中国士人"谋道不谋食"精神传统的缩影。在知识碎片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凝神壹志"的修行功夫,使心灵重获深度思考的能力。诚如朱熹所言:"为学须是痛切恳恻做工夫,使饥忘食,渴忘饮,方得。"此中真意,值得每个求道者终身体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