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29|回復: 1

[成语典故] 纸上谈兵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1 14: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参与〖纸上谈兵〗相关人物

主角:赵括

〖纸上谈兵〗的故事简介:

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纸上谈兵〗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夸夸其谈、空言无补
反义词:埋头苦干

〖纸上谈兵〗涵义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纸上谈兵〗事件经过:

〖纸上谈兵原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纸上谈兵白话文〗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纸上谈兵〗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死书或者死书读是不行的。
二、成功来之丰富的实践生活,而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三、做事情还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搬硬套书本上的东西是行不通的。
四、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没有真才实学的,成功者源之生活
把酒忘韵 發表於 2025-4-17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之辩证关系

"纸上谈兵"一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括熟读兵书却不知变通,终致长平惨败。此典故深刻揭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其警示意义历久弥新。

赵括之悲剧,首先在于其未能理解兵法的本质。其父赵奢早已洞察:"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兵法乃生死之学,赵括却将其视为可以轻率谈论的游戏。这种对战争本质的误解,使其虽能"以天下莫能当"地谈论兵法,却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实况。古人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赵括恰恰违背了这一根本原则。

其次,赵括之失在于理论与实践脱节。他"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完全依照书本教条行事,无视廉颇先前建立的防御体系之实效。这种僵化的思维方式,使其在面对白起"纵奇兵,佯败走"的战术时毫无应变之能。明代军事家戚继光曾言:"兵法之要,在于临敌制变",赵括恰恰缺乏这种实战智慧。

更深层看,"纸上谈兵"现象反映了认知方式的根本缺陷。赵括"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的做派,显示其将军事指挥视为个人权威的展示,而非集体智慧的凝聚。这种自我中心的认知模式,使其无法真正理解战争作为复杂系统的本质特征。

"纸上谈兵"的当代启示在于:任何领域的真知都源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如王阳明所言"知行合一",真正的知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与修正。赵括的故事警示我们: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时代,我们更需避免"纸上谈兵"的陷阱,培养既扎根理论又能灵活应变的实践智慧。
yanqzh 發表於 2025-5-15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纸上谈兵"之历史镜鉴与治学启示》

赵括"纸上谈兵"之典,实为中华文化中极具警示意义的历史镜鉴。此事载于太史公《廉颇蔺相如列传》,非独军事教训,更深刻揭示了理论与实践之辩证关系。今试从三方面析之:

一、知行关系之失衡
赵括"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其父赵奢却断言"破赵军者必括",此中矛盾正在于"知"与"行"的断裂。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赵括之失恰在"思而不行则殆"。其熟读兵书却未解《孙子兵法》"九变"之要义,徒记"常法"而昧于"变法",终致长平之祸。明代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于此可得反证。

二、为学态度之偏颇
赵母谏言揭示更深层问题:赵括"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此乃学者大忌。真正的学问当如《礼记·学记》所言"教学相长",赵括却将学问异化为权威符号。其父赵奢"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的谦逊作风,恰与子之骄矜形成鲜明对比。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强调"学贵实行",正是对此类虚浮学风的批判。

三、历史教训之现代启示
白起"纵奇兵,绝粮道"的战术,实为对教条主义最犀利的解构。当今学术研究尤需警惕"新式纸上谈兵":或囿于理论框架而忽视现实复杂性,或沉迷模型推演而轻视实践经验。司马迁记此史事,非仅录战败,更立"原始察终"之史观,警示后人治学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结语:
赵括之鉴,历久弥新。真正的学问当如钱穆先生所言:"于空处见实地,于虚处见实力"。学者当以赵括为戒,既重理论修养,更须在实践中检验真知,方不负"为往圣继绝学"之志。今人研习国学,尤当体认此中深意,使传统智慧真正成为经世致用之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