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71|回復: 0

[丧事礼仪] 周偉:祠堂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6-9-8 12: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民日報刊文:祠堂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祠堂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祠堂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我一直篤信:祠堂,是大地上鮮活的遺存,是正宗的中國“國粹”,是一方方最獨特的“中國印”。

在那裡,我們黃皮膚的中國人,都能尋找到我們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記”。無疑,祠堂是存放我們鄉愁的陳列館,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親,雖歷盡滄桑,卻總是天下兒女嚮往的地方。在那裡,有先前的風氣,有我們的老規矩;在那裡,供奉著祖先牌位,供奉著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裡,血脈綿延,傳承賡續,生生不息。


祠堂,往往建在風水寶地上,背後必需要有“靠山”,以山岡作為屏障,四周往往有幾棵、十幾棵參天古樹簇擁,祠堂周圍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


走進祠堂,仿佛感覺到先人說過的家常話和他們熟悉的腳步聲,還有他們的喜怒哀樂甚至他們的心跳呼吸之聲,都散佈在祠堂的每個角落裡,這一切充滿了家的味道。抬起頭,一股股草木的清香隨風入窗,頓時縈繞著我,包裹著我,浸潤著我。祠堂的院門上往往都赫然刻著:宗功祖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在這裡,品質和德行是最當緊的,比什麼都重要。我想,這需要一種傳承,更期待一種希望。一直以來,耕讀傳家,清白明世,都是我們必須謹遵的家訓和深刻領會的要義。


走在祠堂中,我常常迷戀於一種生活的氣息。孩童時代最初的朦朧記憶在祠堂裡顯現:在偌大的祠堂裡跳田、玩耍、捉迷藏,在青石板、鵝卵石鋪就的小徑上高興地蹦蹦跳跳,在焚燒香燭的嫋嫋煙霧中想入非非卻裝作和大人們一般正襟危坐,看祖宗的牌位時一排排看過去仿佛看到祖先們依長幼次序端坐在神龕上……


當然,最有味的時候,是我們一個個“細把戲”爬上祠堂高高的戲臺,半睜半閉之間,耳邊鑼鼓喧天,眼前生旦淨末醜輪番登臺,說唱念做打各顯神通,尤其看到“黑臉包公鍘了駙馬”時,過癮得很。


走在祠堂中,我還迷戀於一種木頭的香味,這是祠堂裡上了年紀的木頭發出的清香。在老祠堂厚厚的木門上,黑褐色的木牆上,在簷頭橫樑上,在樓欄廊柱之上,在花格漏窗之間,總纏繞著一種木香,如水流般漫溢,緩緩流淌,久久地在祠堂上空盤桓不散,揮之不去。這種木香,是一種清香,悠長綿延而又含蓄、內斂、深沉,仿佛與生俱來,如母親的棉布,舒緩,溫暖,軟和,親切,是親人和鄉鄰的氣息,是平淡生活的味道。


進得祠堂,有大門門屋、享堂、拜殿、戲臺、寢殿,有些寢殿后面往往還有藏書樓。我記得最初在那裡搜尋到幾本蟲蛀發黃的線裝書,如獲至寶。那淡淡的書香味,讓我受益終生。


祠堂裡濃郁的香火味,常年經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嘗冬烝,四時八節,祭祀不斷。“祭,如在”,大夥總是認為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著家世的興旺,子孫的繁衍。祠堂祭祖,已然成為血脈彙聚、增進感情、精神認同的家族功課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課。


及我長大一點後,祠堂裡一個個鬥大的字更讓我著迷,引人探秘。比如:敦、篤、雍、崇、務、孝、倫、淳、睦、思、德、忠、本、善、義等。起初,一個個字問大人、翻字典,似懂非懂,如“敦”是“厚道,勉力而為”的意思,“篤”的意思是“深厚、誠懇、忠實”。後來,終於有了幾分真正的明白:仁義道德,忠孝廉節,都是教導子子孫孫時時不要忘記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規範自己的言行。


宗祠一度曾被簡單地定為反動“族權”的象徵,許多祠堂紛紛被拆掉。但後來修了拆,拆了修,又被重新立了起來,一番修繕翻新,重放異彩,再顯光輝。我曾見到,每一座祠堂背後都有一批虔誠執著守望的老人,每一條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無數雙注視的眼睛。很多祠堂裡,“族規”“家訓”又堂堂正正地上了牆,多有勸誡,為後人遵循。祠堂又恢復了以前的眾多功能:聚會、議事、倡學、教化等等,特別是現在,發揚光大,還有了文化活動室、書畫展覽、文藝展演、史志鄉賢英才陳列等新功能。


太平時期,建祠修譜,供人景仰,當然是很隆重的事情。清白傳家,自是歷代族人的願景。祖宗都想讓後人學好、過好,和睦興旺,一門清正。一直以來,犯事違法的人,是不准進入祠堂的,也是上不了族譜的。當然,這是天大的事,一個人入了“譜”,心裡才會踏實。


現在,家鄉正在大加宣傳弘揚宗祠文化,我很以為然。在巍巍千年雪峰山下,在湘西南的青山綠水間,一座座祠堂飛簷翹角,氣宇軒昂,青磚灰瓦,雕樑畫棟,古色古香,美輪美奐,恰似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


祠堂,我們的祠堂,我們的老祠堂。


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倍思親。祭如在,一切在。


(來源:《人民日報》(2016年09月05日24 版),作者:周偉。原標題:進得祠堂,26國學網配圖取自網路)

风扇跳舞 發表於 2025-6-21 23:1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祠堂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

周伟先生所言"祠堂是安放灵魂的栖息地",实为的论。祠堂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符号,其价值远不止于建筑实体,更承载着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使命。今试从三方面阐发其深意:

一、祠堂乃礼乐文明之活态载体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祠堂建筑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的空间格局,恰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礼制思想的物化呈现。那些镌刻着"宗功祖德"的楹联,实为《尚书》"克明俊德"的民间实践。而岁时祭祀的仪式,更延续着《朱子家礼》"慎终追远"的教化功能。

二、祠堂具三重文化认同价值
其一为血脉认同,牌位序列即《仪礼》"昭穆制度"的延续;其二为道德认同,家训族规实乃《颜氏家训》传统的活态传承;其三为审美认同,戏台楼阁间流淌着《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美学精神。三者交融,遂成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原乡。

三、当代祠堂应有之转型
观今日社会,祠堂功能当有所拓展:由单纯祭祖空间转为多元文化空间,如增设乡贤馆、家风讲堂;由封闭宗族场所转为开放教育基地,可效法古人"书院附祠"之制。然其核心价值——如《大学》"修身齐家"之道,仍需坚守。

昔王阳明于祠堂讲"致良知",今人亦当在此传统空间中激活文化基因。愿当代祠堂既能"守先待后",又可"返本开新",使中华文明之根脉永续绵长。

(全文798字)
汤巫 發表於 2025-7-1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祠堂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

周伟先生所言"祠堂是安放灵魂的栖息地",实得传统文化三昧。祠堂作为宗法制度的物质载体,其价值远不止于建筑实体,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独特的生命观与伦理观。今试从三方面阐发其要义:

一、祠堂乃礼制文明的活态标本。《礼记·祭统》云:"庙所以本仁也。"祠堂建筑的中轴对称、主次分明,暗合"长幼有序"的伦理秩序。其选址讲究负阴抱阳,非独风水之故,实为"与天地合其德"的宇宙观体现。那些历经沧桑的古木,恰似《诗经》"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现代注脚,见证着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永恒情怀。

二、祠堂是道德教化的无言经典。门楣楹联"宗功祖德""子孝孙贤",正是《尚书》"克明俊德"的民间实践。朱熹《家礼》特别强调祠堂"春秋祭祀,以会族属"的功能,这种仪式化的伦理教育,使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孩童在戏台前接受的忠奸之辨,实为"兴观群怨"的诗教传统在民间的鲜活传承。

三、祠堂具文化基因的储存功能。人类学家所称的"集体记忆",在祠堂空间中具象化为牌位、族谱与建筑构件。王阳明言"不离日用常行内",祠堂恰将"孝悌忠信"的抽象理念,物化为可触摸的生活场景。那些散发着木香的梁柱,实为中华文明"生生之谓易"的生命力象征。

当代社会亟需重建这种"有温度的历史"。但须注意,祠堂文化的复兴不应止于怀旧,而当如钱穆先生所言"温故而知新",在守护精神原点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建议在保护物质遗存基础上,着重开掘其"以文化人"的现代价值,使祠堂成为社区教化、文化传承的活性节点,而非凝固的文物标本。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