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09|回復: 0

[成语典故] 贪生怕死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9-2 16: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贪生怕死〗相关人物

刘立(?-3年),汉朝宗室,西汉第十二代梁王。前40年,其父刘嘉死后,刘嘉袭位梁王,在位十五年。

〖贪生怕死〗涵义

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贪生怕死〗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贪生怕死之徒,不足以论大事。”

〖贪生怕死〗辨析

〖贪生怕死〗读音:tān shēng pà sǐ

〖贪生怕死〗近义词:胆小如鼠、苟且偷生

〖贪生怕死〗反义词:从容就义、舍生忘死、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贪生怕死〗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

〖贪生怕死〗造句

1、战场上有贪生怕死的胆小鬼,也有舍生忘死的英雄汉。

2、人们最看不起正义战争战场上的贪生怕死的逃兵。

3、坚强不屈是英雄的品质,贪生怕死是懦夫的本性。

4、大家有灾难的时候,贪生怕死的人总是最先逃跑的那一个。

5、这么些年了,我陆藏天一直被人当做是背恩弃义贪生怕死之人,今日,也是该洗刷这一恶名的时候了!

6、这哪还是原来那个贪生怕死,只会说大话的废物,简直变了一个人。

7、鬼哥,我陈荣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实乃我家里尚有八十老母需要我回去尽孝赡养,所以兄弟我对不住你了。

8、你们黄埔军校的大门上不是有副对联吗,‘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别途’。

9、这些士兵都是经历千生万死的精英,哪有一个贪生怕死之徒。

10、我们反对借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而损公利私,而贪生怕死,但是有了病,特别是有了严重的病,还是要治,并且要治好。

〖贪生怕死〗成语典故:

梁国是西汉的一个诸侯国。西汉末年,刘立被封为梁王。他荒淫残暴,鱼肉百姓,割据一方,为所欲为。汉成帝驾崩,哀帝即位后,刘立更加恣意妄为,无视朝廷法制,任意杀害下属中郎曹将等人。哀帝知道后,十分生气,派官员去审理此案。刘立假装生病,卧床不起。办案官员于是透露风声说,哀帝将要下旨收缴梁王的印玺,并要将他囚禁起来。刘立这时才意识到事态严重,连忙取下王冠,跪在地上请罪。他说自己犯罪是因为自幼失去父母,在宫中受到宦官、宫女的影响,染上了恶习;而一些大臣也经常在哀帝面前搬弄是非,以致哀帝对自己感到不满。

接着,他又说:“我杀了中郎曹将,原想现在冬季快过去,新春大赦就要到了,我害怕被处死,所以想假装生病,拖到明年春天就可以得到赦免。”果然,到了第二年春天,哀帝大赦天下,刘立侥幸逃脱了处罚。后来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后,刘立被废为平民,不久便自杀而死。

 
肖负收巳 發表於 2025-7-21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贪生怕死"之文化意蕴与道德批判》

"贪生怕死"作为汉语成语,其文化内涵远超出字面意义。从训诂学角度考察,"贪"字从贝今声,本义为欲物,引申为过度执着;"生"与"死"这对哲学范畴,在先秦典籍中已形成系统的生命观。此成语通过"贪"与"怕"的动词叠加,构建出对生命价值认知失衡的批判框架。

考其源流,虽明见《三国演义》,然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的义利之辨。汉代经学家郑玄注《礼记》"临难毋苟免"时,已暗含对此态度的否定。梁王刘立之事,恰成历史注脚——这位宗室成员为苟全性命而矫饰诈病,终遭史笔诛伐,其行径与《春秋》"诛心"之笔法形成鲜明对照。

在价值评判层面,此成语的贬义色彩折射出华夏文明的特殊伦理取向。与西方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生命至上不同,儒家倡导"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道家虽贵生却反对"益生曰祥"(《老子》第五十五章),佛家更以"无生法忍"破生死执念。这种集体主义生命观,塑造了"舍生取义"的文化基因,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正是其最高体现。

然需辩证看待的是,现代社会对"贪生怕死"的评判已呈现多元趋势。医学伦理中的生命权、法律中的紧急避险原则,皆为此语注入新解。但核心界限仍在于是否损及他人与社会公义,此即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适用边界。

要之,"贪生怕死"作为道德评价语,其批判效力始终建立在对生命价值与社会责任平衡的考量上。古人云"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在生死抉择面前的表现,终究是检验人格境界的试金石。当代人纵不必苛求"舍生",然"畏死"而不失节,方为立身之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