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44|回復: 2

[成语典故]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8-31 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涵义

眼红:激怒的样子。仇敌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出处

元·李政远〖还牢末〗第一折:“仇人相见,分外眼明,我领着大人的言语,拿李孔目去来。”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辨析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读音:chóu rén xiāng jiàn,fèn wài yǎn hóng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近义词: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反义词:恩人相见,分外眼青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造句

1、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一个要复仇拼命,非死不快,一个要剪草除根,虽死心安。

2、李逸和白虎候在虚空中战作一团,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尤其是旧愁新恨,一起算,更是不死不休,两个人使用的都是用尽全力,想一招毙命。

3、俗话说的好,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嘿嘿!程本峰,我都说了,就算你逃到天涯海角,我都要抓住你!这下没气力再跑了吧?”。

4、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丫的等下上厕所肯定掉马桶的!

5、真可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涅普迪努和涅普基雅瞬间完成了女神化,手握武器随时准备发动攻击。

6、 所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那苏毅此时看到叶天走下青石阶,发指眦裂,咬牙切齿,似乎想要立马冲上去狠狠地教训叶天。

7、 复仇团的战士们,面对着残杀他们父老兄弟的强盗,简直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个个怒火中烧。

8、莫成涯登时大皱眉头,右手一抬,一柄赤红色仙剑铿锵一声,栗然出鞘!刹那,这争吵,已变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黄果冶 發表於 2025-4-8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解诂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一语,实乃华夏民族恩怨观之凝练表达。此语肇端于元代李政远《还牢末》杂剧,其第一折云:"仇人相见,分外眼明",后世演化为"眼红"之说,更显情态之激烈。今试从文字训诂、心理机制、文化渊源三端详析之。

一、文字训诂考
"眼红"之"红",非谓颜色,实乃《说文》所谓"目赤也"。段玉裁注云:"怒则目赤。"《黄帝内经》言"怒伤肝",肝开窍于目,故怒气上冲则目赤。此生理反应与心理情绪相表里,诚如《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之理。元杂剧初作"眼明",盖取仇人辨识之敏锐;后作"眼红",则强化情绪之激烈,此语言演化之妙也。

二、心理机制辨
此语揭示人类"仇恨记忆强化"之心理特征。《左传·昭公元年》载子产言:"人之有怨,必思报之。"仇雠相见时,杏仁核激活,肾上腺素激增,形成《黄帝内经》所谓"怒发冲冠"之态。然《论语·宪问》记孔子"以直报怨"之说,又《老子》六十三章云"报怨以德",皆示人以超越本能反应之道。此中张力,正是华夏文化对人性深刻认知之体现。

三、文化渊源探
考诸典籍,《周易·睽卦》象辞已有"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之喻;《诗经·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为飘风",皆言仇怨相向之状。至《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刺秦,图穷匕见之刻,正是"仇人相见"之极致表现。然《孟子·离娄下》言"仁者爱人",又构建以"和"为贵的伦理体系。一刚一柔,构成中华文明对待仇怨的辩证智慧。

今人用此成语,常见于武侠小说、复仇故事,然须知《淮南子·诠言训》"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之戒。真正通达之士,当效法《庄子·德充符》"复仇者不折镆干"之境界,既能理解人性之常情,又能超越狭隘之私愤。此语虽仅八字,实含摄中国人对恩怨情仇的深刻体认与终极超越,读者当于激愤处见警醒,于常语中悟至道。
万伸 發表於 2025-4-13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之心理机制与文化意蕴》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一语,出自元代李致远《还牢末》杂剧,其语虽简,而理至深。此语揭示人类情感中最为激烈的对抗状态,今试从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三端剖析之。

一、生理反应之科学阐释
"眼红"之象,实为肾上腺素激增所致。当仇雠相对,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即刻激活,瞳孔放大、面部充血,此即古人所谓"目眦尽裂"之生理基础。明代医家张介宾《类经》有云:"怒则气上,血随气涌",正合现代医学之"战逃反应"理论。

二、心理机制之深层探析
此语折射出人类记忆的情感强化特征。宋代朱熹《朱子语类》言:"念虑之萌,不可不谨",仇怨之念一旦形成,便如烙印深镌。当仇敌再现,过往伤痛记忆瞬间激活,形成心理学所称的"情绪劫持"现象。元杂剧中"分外眼明"之表述,恰说明仇恨能异常锐化人的感知能力。

三、伦理教化之文化维度
《论语·宪问》载"以直报怨"之说,与此语形成微妙对照。古人虽知仇怨之烈,更重化解之道。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特别指出:"蓄怨深者,其报必酷",实为对冤冤相报的深刻警示。此语在戏曲小说中高频出现,恰反映传统社会对仇恨循环的文学化警喻。

今人用此成语,当知其不仅形容情绪之炽,更暗含"怨毒如火,终将自焚"的古老智慧。观当代心理学研究,长期怀恨会导致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实有损健康。故《淮南子·诠言训》"大怨破身"之说,竟与现代心身医学暗合。

结语:此八字成语,实为中华文明对人性观察的结晶。其价值不在煽动仇怨,而在警示世人:仇恨如双刃剑,伤人之时亦自伤。明乎此理,方得传统文化之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