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7|回復: 0

[文化反思] 多学典故有惊喜他竟因一句古诗升了官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8-27 18: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多学典故有惊喜他竟因一句古诗升了官

多学典故有惊喜他竟因一句古诗升了官

傅抱石所绘湘夫人图

杜若是名头很大的一种植物,对中国古典文学稍有涉猎,就会在诗词典章中见到这个美丽清远的名词。它是和楚辞一起走进我们的视线里的,伴着屈原被发跣足白袍博带呼天抢地的形象,伴着多情山鬼和哀怨湘妃的啼笑,伴生的还有芳洲和香草。

一说起香草美人,必然联想到屈原,在〖九歌〗、〖离骚〗之中,出现频率高的除了兰和蕙,杜若也算得上名次。如果说香草美人的形象是屈原创造出来的,那么杜若就是香草美人的代表。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山鬼的美丽飘忽,从这一句中就可窥见一二:那个美丽的人儿,就像幽谷深山中一枝芳香的杜若。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从他这里开始,杜若就扎根在芳洲上,不移不往,就像湘夫人对湘君的痴情,任是大江横流、湖水浩渺,找遍了湘江沅江、北渚洞庭,耗费了无限精神,仍不能忘记她的爱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千载悠悠,终不解湘夫人之情愁。

杜若之于芳洲,就像湘君之于湘夫人,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有个与芳洲杜若有关的故事出现在唐朝:贞观中,医局求杜若,度支郎乃下坊州令贡。州判司报云:坊州不出杜若。应由谢朓诗误。太宗闻之大笑。判司改雍州司法,度支郎免官。原文中的谢朓诗误,是说南北朝时的大诗人谢朓写过一首诗,诗名为〖怀故人〗,第一句就是芳洲有杜若,可以赠佳期。望望忽超远,何由见所思?这原是一种托古思恋的情怀,但度支司的度支郎(掌管财政收支和物资调运的官员)估计是个书呆子,读过谢朓的诗,便以为芳洲是坊州,药局需要杜若配药,他就发个公文到坊州去征收杜若。他的理由很充分啊,那不是诗里说的嘛,芳洲有杜若,一准没错。偏偏坊州的判司(负责批转公文的小官)是个善谑之人,也读过些书,将上司的公文取笑了一番,写个公文报上去,不知怎么就让唐太宗知道了。太宗也是个厚道人,就像传说中的那样知人善任,这小官有才有识,马上升迁,做了雍州司法;而那糊涂的书呆子因为好读书不求甚解被免了职。掉书袋掉漏了底,好不可怜。

多学典故有惊喜他竟因一句古诗升了官

多学典故有惊喜他竟因一句古诗升了官

杜若

还是因为谢朓这首诗,唐朝的时候另外生发过一则小轶事。唐吏部侍郎李安期,隋内史德林之孙,安平公百药之子。性机警。尝有选人被放,诉云:羞见来路。安期问:从何关来。曰:从蒲津关来。安期曰:取潼关路去。选者曰:耻见妻子。安期曰:贤室本自相谙,亦应不笑。又选士姓杜名若,注芳洲官。其人惭而不伏。安期曰:君不闻芳洲有杜若。其人曰:可以赠名公。曰:此期非彼期。若曰:此若非彼若。安期笑,谓之改注。

李安期这个公子哥儿(他是正经的公子,他父亲是安平公,他是安平公子)也是个喜欢开玩笑的人,有个候选的官儿没选上,找借口说没脸看见来时的那条路,李安期就让人家换条路回家;有个名字取得很好听的候选官叫杜若,他就派他去芳洲。芳洲地方官估计不是肥缺,油水不大,这个杜若不想去,求李安期改个地方。李安期就说,芳洲地方官当然得是你去做,难道没听说芳洲有杜若吗?这杜若也是个有胆量的人,说:那我就把这枝杜若送给你吧。他的回答正好接上李安期引的谢眺的诗句,你说芳洲有杜若,他当然回答可以赠佳期,恰好李安期的名字里有个期字,对得上可以赠佳期这下半句。李安期则说我这个期不是那个期。杜若马上回答说,我这个若也不是那个若。李安期肯定很欣赏杜若的急智,有棋逢对手的赞叹,笑着改判了个其他地方让此杜若当官去了。

这种文字游戏历来很受中国文人的欢迎,因此各种笔记都喜欢记载和转录,流传后世,遂成佳话。杜若被这两则可以入选〖笑林广记〗的轶闻趣事这么一搅活,都不显得那么痴绝缠绵了,从先秦时楚国山野里湘妃的凝涕哀怨和山鬼的带露自拟,变成了唐朝官员的逸闻趣事,再一次为杜若和芳洲作注,牢牢地把二者钉在一起。有芳洲必有杜若,杜若必生在芳洲沙汀。

很多年前看过一个电视剧,叫〖半个冒险家〗。故事发生在清末,有一段讲男主角在太湖边上游玩,看见湖边柳树下停着一艘花舫,船舱门楣上镌了两个字:芳洲。他就对着这船吟起诗来,末了说,船名芳洲,主人定叫杜若。果然船舱里出来一个不是美女,一个半老徐娘,万福后说道:我家小姐,确实名叫杜若。

典故这个东西,有时就像敌特电影里的对暗号桥段,说了上句,就知道下句,有来有往,有来龙有去脉,有门框有条幅,桩桩件件,安置有度,不会零乱。

杜若的小白花纤巧娇弱,望之确实有遗世独立之感。湘夫人(或者就是屈原自己)采下这花来自喻,赠送给女伴(屈原在心里一定想的是要送给楚王),让她们(他)看到花就会想到自己,是非常恰当的。

植物档案

杜若:鸭跖草科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上升,不分枝,高30-80厘米,蝎尾状聚伞花序成轮状排列,花瓣白色。生长江以南的山谷林下,花期7-9月。药用,治蛇虫咬伤及腰痛。叶似姜而有纹理,根似高良姜而细,味极辛香。

无天无 發表於 2025-6-30 01:27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典故运用与仕途机缘——从唐代杜若贡案谈起》

典故之为用,诚如钱锺书先生所言"如盐着水",贵在化用无痕。观贞观年间"杜若贡案",恰为典故运用之绝佳镜鉴。案中三方——度支郎之泥古、判司之通变、太宗之明察,实构成传统文化认知的三重境界。

度支郎之误,非在读书之多,而在解书之固。谢朓"芳洲有杜若"本为比兴之辞,芳洲乃文学意象,非实指坊州。此误揭示典故运用第一大忌:以辞害意。《文心雕龙·事类》早有警示:"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唐人笔记《朝野佥载》记此事时特著"由谢诗误"四字,正是点明其拘泥字面之弊。

判司之智,在于深谙"诗无达诂"之理。其批答云"坊州不出杜若",表面陈述事实,实则暗用《论语》"知之为知之"之典。这种"以经解诗"的应对,既守臣子本分,又显才学底蕴,恰合《文心雕龙》"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的用典要义。太宗破格擢升,正是赏识其"通变"之才,此与《贞观政要》"用人如器"的治国理念深相契合。

细究此事,实关唐代文教制度之深意。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然太宗处置此案,分明昭示:朝廷要的是"活读书"的通才,非"死章句"的腐儒。《唐会要》载太宗语:"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此案恰为其生动注脚。判司由从八品州判司跃升正七品雍州司法,这种"不次超迁"在唐代铨选制度中极为罕见,足见太宗对真才实学之重视。

返观今日学林,此案犹具镜鉴。王国维《人间词话》言"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用典之道亦然。典故如杜若,本是楚辞中的文化符码,其价值不在植物实体,而在承载的"香草美人"传统。真正善学者,当如湘夫人"采芳洲兮杜若",取其神韵而非形质。明乎此,方能在仕途学问间游刃有余,不致重蹈度支郎"刻舟求剑"之覆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申時| 2025/7/28/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