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26|回復: 0

[思維啟發] 曾国藩倍加推崇的张氏家训『六代翰林』秘诀何在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8-23 1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曾国藩倍加推崇的张氏家训『六代翰林』秘诀何在

曾国藩倍加推崇的张氏家训『六代翰林』秘诀何在

〖聪训斋语〗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在教育子孙时,极其推崇张英的〖聪训斋语〗家训,并将其与圣祖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相提并论,称其教家者极精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足见张英家训的价值,及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张英(1637-1708),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曾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为康熙朝政坛上之风云人物。他还有一个大名鼎鼎,后来位极人臣的儿子叫张廷玉,张家可谓权倾朝野。康熙曾评价张英老成敬慎,始终不渝,有古大臣风。

张英虽位高权重,却始终以敬慎(恭敬谨慎)处事。某日,张英穿朝服出门,却不知当天是一个忌日。此时,巷口有一人说到:今天是忌辰。他听到后急忙回家将朝服换掉,对这个提醒的陌生人心存感念。即便是在他晚年退居乡里时,也处处以居家老人与乡民来往,即使出行路遇担柴人也会主动让路。张英能做到如此谦让,与其为人处事一向谦虚谨慎密不可分。他以此为家训教导家人,在写给子孙的〖聪训斋语〗讲到治家之道,谨肃(谨慎恭肃)为要。他告诫子孙说,你们既然都享受了衣食富足无忧的福泽,就更应该做到敦厚谦谨、慎言守礼。这便是张英富有远见的地方。他深知一家温饱,千家怨忿,位高权重之家更容易受到各种责备、妒忌、怨尤、毁谤、讥刺等攻击,有荣则必有辱,有得则必有失,有进则必有退,有亲则必有疏。

如何做到谦虚谨慎?张英以古语终身让路,不失尺寸的道理教诲子孙,也就是一生懂得谦让的人,最后并不会有什么损失。想要做到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且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他告诫子孙,一个人只要一言一行都想着有益于人,而不是有损于人,人们就会望之如鸾凤,视之如珍贵的人参茯苓;必然会为天地所护佑,鬼神所折服,而享有更多的福分了。因此,只要能一直保持谦和谨饬的作风,人们自然会诚服,自己的名声也会逐渐响亮。

张英在〖聪训斋语〗家训中再三强调谦让有益无损的道理,并直斥世人所认为的对人谦让就会受人欺侮的言行是十分荒谬的。在他看来,自古只听说忍与让能够消除无穷的灾晦,却没有听闻忍与让会反招祸患。他深明吃亏是福的辩证哲学,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凡事最不可想着占便宜,一个人把便宜全占了,则人们的怨恨也就集中于他身上;待把便宜丢掉,人们的怨恨也就随之消弭;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常持此心,深明此理,自然心平气和。

张英的这些家训在后世子孙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子张廷玉便在给儿孙的家训中自述对〖聪训斋语〗家训终身诵之,并在为官处事中进一步发扬了谦虚谨慎的作风。

曾国藩倍加推崇的张氏家训『六代翰林』秘诀何在

曾国藩倍加推崇的张氏家训『六代翰林』秘诀何在

张英之子:张廷玉

雍正十一年,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参加科举考试,举行廷试后,考卷进呈雍正皇帝,被钦点为一甲探花。待拆卷后,雍正才知他是张廷玉之子,遂遣内侍传谕张廷玉,告知其子得中探花。张廷玉随即觐见皇帝,表示他家世受皇恩,无所不极,对其子取中探花坚辞不受,并请将此功名让于天下寒士。雍正深感其义,遂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并宣谕对张家父子大加赞赏,以表彰其谦谨之诚。上谕中对张英子孙三代充斥赞誉之辞,称张英为官数十年,清忠和厚,始终不渝;对张廷玉则以上古虞舜时期的名臣皋陶、夔相期许;并赞许张若霭秉承家教,能有这样的成就不仅是张家的喜事,也是国家的喜事。这显然对张家谦虚谨慎的家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张英家族深受康雍乾三位皇帝的青睐,素有父子双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等赞誉,这与张英治家之道,谨肃为要的家训不无关系。后人曾谓张氏当隆盛时,其子弟无不谨敕谦约,可为大臣家法。曾国藩亦将张英的家训寄予侄子曾纪渠,并赞许侄子恭敬谦和,德性大进。这也算是张氏家风的深远影响。

chocoba 發表於 2025-7-9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张氏家训"六代翰林"的立身之道:论《聪训斋语》中的谦德哲学

张英《聪训斋语》之所以能成就"六代翰林"的家学传承,实因其将儒家"谦德"思想发展为一套完整的处世哲学体系。这套体系以"敬慎"为体,以"忍让"为用,形成独特的家族文化基因。

从思想渊源看,张英的谦德观融合了《周易》"谦卦"的哲学智慧与程朱理学的修身要义。《周易》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张英将其发展为"终身让路"的实践原则。他特别强调"敬"的工夫,认为"敬"不仅是外在的礼仪表现,更是内在的心性修养。这种将形而上之"理"与形而下之"事"相贯通的思维,正是程朱理学"理一分殊"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实践层面,张英提出"忍让三境"说:其一为"事上敬谨",即对待上级要心存敬畏;其二为"平交谦和",即与同辈交往要保持谦逊;其三为"接下宽厚",即对待下属要宽容大度。这三个层面构成了完整的处世伦理。张英穿朝服遇忌辰而返的典故,正是"事上敬谨"的生动体现;而主动为担柴人让路,则是"接下宽厚"的具体实践。

尤为深刻的是,张英揭示了"谦德"背后的辩证思维。他提出"吃亏是福"的命题,指出"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这与老子"后其身而身先"的思想遥相呼应。张英看透了"满招损,谦受益"的宇宙规律,认识到表面上的退让实则是最大的进取。

张氏家训的现代启示在于: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真正的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懂得"以退为进"的智者。张英教导子孙"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这种利他主义的处世哲学,恰恰是建立持久社会关系的根本。六代翰林的奇迹,绝非偶然,而是将谦德哲学代代相传的必然结果。
付卧丈 發表於 2025-7-17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张氏家训"六代翰林"的传世智慧:论谦让之道与家族长盛之秘

桐城张氏一族,自张英始,六代翰林,门第显赫,实为清代士族之典范。曾国藩推崇张氏家训,非偶然也。《聪训斋语》所载治家之道,实乃中国传统士大夫家族维系门第不坠的智慧结晶。其核心要义,在于将"谦让"二字提升为家族生存发展的根本策略。

张英提出的"终身让路,不失尺寸"之论,深得《周易》"谦卦"精义。考诸《谦·彖传》:"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张英家训正是将此天地人三才之道,转化为具体的处世准则。其言"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实则是将儒家"仁"的理念操作化为日常行为规范。这种将高深哲理落实于具体言行的教化方式,正是张氏家训的独特价值。

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却能在巷口闻人一言即返换朝服,遇担柴人主动让路,此非故作姿态,而是深谙"高位不可恃"的生存智慧。历史上显赫家族往往"富不过三代",而张氏能六代不衰,关键就在于这种"处满思缺"的忧患意识。张英告诫子孙"一家温饱,千家怨忿",实则是看透了社会阶层流动中潜藏的风险,这种清醒认知在当今社会仍具警示意义。

尤为可贵的是,张英将"忍让"提升为一种积极的处世策略。他直斥"忍让招侮"之说为荒谬,指出"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这种辩证思维与《老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智慧一脉相承。在权力场中能保持这般清醒,实属难得。

张氏家训的现代启示在于:家族长盛不靠权势积累,而靠文化传承;个人成功不靠争强好胜,而靠德行修养。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张英倡导的"让路"哲学或许显得"不合时宜",但其中蕴含的"以退为进"的生存智慧,对于缓解社会戾气、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聪训斋语》之所以能得曾国藩如此推崇,正是因为它将中国传统处世哲学转化为可操作的家教指南,为士大夫家族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或许就是"六代翰林"背后的文化密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