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29|回復: 2

[國學灌水] 宋代科场奇葩事达官显贵榜下争抢『凤凰男』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7-25 07: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代科场奇葩事达官显贵榜下争抢『凤凰男』

宋代科场奇葩事达官显贵榜下争抢『凤凰男』

状元及第 于水作

赵匡胤开国之后,奉行文以靖国的理念,使宋代文化空前繁荣,后人称誉宋朝是文人的乐园。

宋代科举的盛况,远超唐朝。特别是到科考的最后冲刺阶段,皇上亲临殿试,钦点胪传,并诏令举行隆重的仪式。赐宴琼林后,新科进士们由宫廷卫士清场开道,披红簪花,跨马行街,公卿以下无不驻足观望。场面之红火,情景之壮观,就连凯旋的将士也不能比。北宋尹洙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刘一清在〖钱塘遗事〗中将这一场面描绘为五荣,即两观天颜,一荣也;胪传天陛,二荣也;御宴赐花,都人叹美,三荣也;布衣而入,绿袍而出,四荣也;亲老有喜,足慰倚门之望,五荣也。状元及第后,通常授予将作监丞,出任通判,不过十年便可忝列朝班,荣任大员。连中三元者,更是前程无量,所谓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有宋一朝,就有不少官至宰辅的状元,如吕蒙正、宋庠、冯京、文天祥等。

正因为金榜题名如此多娇,引众多达官显贵竞相前来争抢凤凰男,由此上演过一幕又一幕拉郎配闹剧,史书将宋代这一特殊景象戏称为榜下捉婿。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描述,进士及第者着布衣进殿,赐绿袍出宫,自东华门至期集所,豪家贵邸,竞列彩幕纵观,其有少年未有室家者,亦往往于此择婿焉。王安石赋诗云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

择婿唤作捉婿,动感立马增强,戏谑之情油然而生。那些为功名所累的学子们,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于是乎,闻名而来求婚的人挤破了柴门。不管你是富家子还是穷酸儒,也不管你是少年郎还是老学究,只要是文曲星下凡,就不愁如花美眷送上门。话说福建有位叫韩南老的人,古稀之年进士及第,乡里人都想与他攀亲结贵。欲钓金龟婿的富户,便托媒妁登门求亲。韩南老觉得可笑,遂以打油诗作复: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着一青衫。媒人却问我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如果说这是齐东野语、坊间传闻,不足为信,那么下边这段轶事,却是见诸堂堂正史。

宋代科场奇葩事达官显贵榜下争抢『凤凰男』

宋代科场奇葩事达官显贵榜下争抢『凤凰男』

冯京(资料图)

据〖宋史列传第七十六冯京〗记载,鄂州江夏人冯京,丰神俊逸,气宇轩昂,自打年轻时就才华横溢,卓尔不群,从乡试到礼部主持的省试,再到廷试,连中三元。在我国一千五百余年科举史上,能获得这一殊荣的读书人凤毛麟角,有据可考的也不过十余人。冯京当时尚未婚配,因此成了豪门贵戚们争聘东床的首选对象。位及三司使的张尧佐,其侄女乃仁宗皇帝册封的贵妃,向以国丈自诩。为把女儿许配给冯京,就先下手为强,派出手下得力部众,硬是把冯京绑架到自己府中,给他系上金腰带,并说这是皇上的美意。冯京面带微笑,予以谢绝。他又被枢密使张耆的家臣簇拥到府上,仍说是皇上赐婚,冯京再次谢绝。冯京并非不愿同名门望族联姻,只是看不惯他们那副倚权仗势的德性。他后来续娶的夫人,就是当朝宰相富弼的女儿。富弼人品高洁,好善嫉恶,为官清正,廉声颇高,苏轼称其为人杰。

在冯京独占鳌头的民间传闻中,还曾发生过一段有趣的插曲。冯京这次殿试,有个竞争对手叫石布桐,是张尧佐的外甥。为了能让石布桐稳中状元,张尧佐煞费苦心,不仅重金收买监考、阅卷官员,还请人卜测本科状元花落谁家。当他听说状元得主有可能是冯姓,就吩咐考场事务有司,凡是姓冯的考生,一律不得登入准考簿册。冯京得知消息后,就把姓名中冯字的两点移到京字上,改名马凉,得以顺利入闱,高中状元。直到面见皇上时,冯京才禀明原委,将名字改了回来。

冯京敢同权贵斗法这件事传到坊间,人们都称赞他是硬骨头状元,并有错把冯京当马凉这一民谚传诸后世。我国口头文学乃至世界民间文学,都喜欢借用产生光环效应的轶闻趣事来烘托名人。至于错把冯京当马凉这一掌故,原本出自何处,人们倒不去计较了。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3-28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札记】宋代"榜下捉婿"现象考略

宋代科举制度臻于鼎盛,尤以"榜下捉婿"为世所罕见之文化现象。考其本源,实与太祖"右文"国策一脉相承。据《宋史·选举志》载,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及第者即授将作监丞,秩正八品,远超唐制。王栐《燕翼诒谋录》称:"圣朝待士之厚,远过前代",此乃"捉婿"之风盛行制度根基。

细究其仪制,新科进士"跨马游街"时,公卿家多设彩楼争观。《钱塘遗事》所载"五荣"之说,尤以"布衣而入,绿袍而出"最动人心。朱彧《萍洲可谈》记宰相富弼择婿事,可见当时"择进士为婿"已成风尚。然此风愈演愈烈,至有"贵家择婿唯问榜下"(《癸辛杂识》)之讥。

究其本质,实为政治联姻之变体。吕蒙正、冯京等皆因"捉婿"得入宰辅之门,而《宋宰辅编年录》载王旦择婿韩亿,更见士族联姻之深意。然《鹤林玉露》记文天祥拒婚权贵事,则显士人风骨犹存。

此风之盛,折射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通志·氏族略》)的社会变革,然亦衍生"富室争榜下婿,至有费钱千缗者"(《东轩笔录》)之弊。今观此现象,当知科举制度虽开社会流动之门,然终难脱时代局限也。

(全文498字)
无偿天道 發表於 2025-7-22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宋代"榜下捉婿"之风的文化政治意涵》

宋代科举制度之盛,堪称中国文官政治之典范。所谓"榜下捉婿"现象,实为科举制度与社会结构互动的特殊产物,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政治逻辑。

一、科举功名与婚姻市场的价值重构
宋代"婚姻不问阀阅"(《通志·氏族略》)的表面现象下,实则是以科举功名替代门第的新价值标准确立。吕蒙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际遇,使科举成为最有效的社会流动渠道。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取进士109人,皆授将作监丞等职,这种"释褐即授京官"的制度设计,使进士身份具有即时政治价值。冯京连中三元后"富弼以女妻之"(《宋史·冯京传》),恰说明功名已取代魏晋门第成为婚姻市场首要考量。

二、权力再生产的政治经济学
达官显贵争抢新科进士,实为宋代政治精英维持家族地位的理性选择。北宋宰执中科举出身者占93%(据《宋宰辅编年录》统计),这种"权力世袭"的新模式,通过婚姻联盟形成政治网络。王明清《挥麈后录》载,蔡卞娶王安石女而获重用,正是"以婚姻结执政"的典型例证。所谓"绿衣郎"(《武林旧事》卷2)成为抢手货,本质上反映了科举功名作为政治资本的稀缺性。

三、制度性狂欢背后的文化隐喻
琼林赐宴、跨马游街等仪式,构成国家主导的集体狂欢。尹洙所言"恢复幽蓟之荣不及状元"(《河南先生文集》卷3),实为宋代"崇文抑武"国策的文化投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狂欢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据《梦粱录》记载,唯有进士及第者方得"御赐簪花",其红色袍服(五品以上服色)与平民青衣形成视觉区隔,通过服饰符号强化身份转换。

四、畸态婚配中的社会张力
韩南老"四十年前三十三"的讽喻(《鹤林玉露》乙编卷5),暴露出功利性婚姻的荒诞性。但更深层反映的是科举制度引发的社会焦虑:当"万般皆下品"成为全民共识时,连七十老翁的功名仍具联姻价值,恰说明宋代社会流动渠道的单一化。这种畸态恰如苏辙所言"今世之取人,诵文书习程课而已"(《栾城集》卷21),暴露了科举异化的危机。

要而论之,"榜下捉婿"现象实为宋代政治文化转型的缩影。科举制度在打破门阀桎梏的同时,又建构起新的权力垄断模式。其影响远超婚俗层面,实为理解宋代"士大夫政治"本质的关键切口。历史吊诡之处在于,这种看似荒诞的"捉婿"行为,恰恰最理性地体现了宋代权力游戏的本质规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