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476|回復: 0

[气功] 气功“调息”辨证法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5-12-24 16: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调息”根据辨证,大致分为补法、泻法,补泻法以及自然息法。

补法:自然呼气,然后缓缓吸气。吸气比呼气要慢一些。

泻法:自然吸气,然后缓缓呼气,与补法相反,泻法的呼气要比吸气要慢一些,

补泻法:吸气与呼气均应缓缓进行,有大补大泻之功。

自然息法:就是不管呼吸,任其自然,身体放松,大脑放松,此时的自然呼吸,既能够补,也能够泻,完全根据身体的需要自动进行呼吸,不调而自调,不似它法之强勉,故于身体无害。

不过,应用前三种呼吸法效果比自然息法来得更快。具体地说:有虚症者,可采用补法;有需泄毒之实症者,可用泻法;大补大泻法可作为养生气功的常用调息法。但采用这些呼吸法时,不管肚子的鼓瘪,尽量不憋气,时间也不能过久。在应用泻法和大补大泻法时,意守点最好不要放在体内,可守外景,或者来个“空洞无物”,以利毒邪外泻。
破魔狂魈 發表於 2025-5-27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调息四法辨微——论气功呼吸之阴阳损益》

气功调息之法,实乃阴阳消息之术,其理本于《内经》"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之旨。今就所述补、泻、补泻、自然四法,试为剖析其要。

一、补法之精义
所谓"自然呼气,缓而吸气",实合《庄子》"真人之息以踵"之象。吸气徐缓者,乃取天地生发之气以养丹田,暗合《周易》"艮其背,不获其身"之理。此法尤宜气虚阳衰者,然须知"过犹不及",《养性延命录》有言:"吐气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呬,皆出气也",补法虽重纳气,亦当配合脏腑之音以导引,方得中和。

二、泻法之枢机
泻法反其道而行,实应《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之训。呼气绵长者,恰似金秋肃杀之令,能涤荡体内浊邪。然需注意《黄庭经》"呼吸元气以求仙"之诫,泻邪不可伤正,故守外景之法甚妙,盖"神游八极"则邪有出路,不致反噬。

三、补泻法之玄要
此法人谓"大补大泻",实即《周易参同契》"坎离匡郭,运毂正轴"之象。呼吸俱缓者,如天地氤氲,阴阳互根。然修习者当知《清静经》"大道无形,生育天地"之奥,补泻之间尤需把握火候,所谓"勿忘勿助",方契中道。

四、自然息法之妙境
自然之法看似无为,实达《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境。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此即"不调而调"的上乘功夫。然初学者易堕昏沉,反不如前三法之有着力处,故《童蒙止观》强调"调息为修定之要门"。

结语
调息四法,实乃应病与药之权变。《素问》有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呼吸之道虽分四途,究其根本,不外"致中和"三字。修习者当如《菜根谭》所言:"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调息既毕,须还归平常,方是真功夫。

(全文798字)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6-17 17:44 | 顯示全部樓層
《气功调息四法辨证刍议》

气功调息之法,实为中医"形神一体"理论在导引术中的具体呈现。考《黄帝内经》有云:"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已暗含调息与神志调控之关联。今就所述四法,试作辨证阐发。

一、补泻之法,合于阴阳
补法吸气绵长,实合《类经》"吸新吐故以炼脏"之旨。其法侧重培补元气,尤宜虚证。观《圣济总录》载"纳气长引"之法,正与此相契。然需注意吸气虽缓,当以"似有似无"为度,过则易生壅滞。

泻法呼气徐缓,暗合"六字诀"中"呵""呼"等泄浊之要。临床见舌苔厚腻、脉象滑实者,此法最宜。然须谨记《云笈七签》之诫:"泄不可极,极则真元随泻",当佐以意守外景,如观想浊气化入虚空,免伤根本。

二、补泻兼施,契中道之妙
补泻并行之法,实肇端于《庄子》"真人之息以踵"的浑融境界。其要在于呼吸匀细深长,使气血和畅。明代医家张景岳言"调息者,调阴阳之枢机",正指此法。然初学者易犯刻意调控之弊,当以"勿忘勿助"为圭臬。

三、自然息法,臻化境之门
自然之法看似无为,实为《道德经》"道法自然"的实践注脚。宋代《苏沈良方》载"兀然放神,呼吸自在",即此境界。其妙处在于解除后天意识对呼吸的干预,使机体启动自我调节功能。然须明辨:自然非放任,仍需保持"惺惺不昧"的觉知状态。

四、应用要旨
1\. 辨证为先:虚证多见气短懒言,宜补法;实证常见胸闷苔厚,当用泻法
2\. 守神为要:补法可意守丹田,泻法宜存想虚空,此即《黄庭经》"外景内观"之辨
3\. 中和为度:任何调息皆应"形劳而不倦",若现头晕、心悸,当即停止

昔张介宾有言:"善摄生者,必明调息之枢机。"调息四法实为气功修习之阶梯,学者当循序渐进,由有意入无意,终至"息调则心定,心定则息愈调"的圆融之境。然需切记:气功调息乃养生辅法,若有疾患,仍当以正规医疗为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