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80|回復: 0

"满汉全席"原是阮元首创(图)

[複製鏈接]
延章 發表於 2010-5-6 14: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506522246397676.jpg
8 Q" b$ x& B5 Y$ K# Q

& I5 j) _+ G- x& u) d9 T
满汉全席一角(资料图片)

* B& l- I2 o4 X
# ]; a! G# ?) o) Z  G
    由孔府“府菜”翻新而成
; X" H6 U0 o/ ]8 j- u0 @

7 e, Y2 G4 I  x5 I3 P) D
    昨天,我市阮元家庙布展完毕。而记者了解到,久负盛名的名宴“满汉全席”原来就是这位九省疆臣、三朝阁老、一代大儒阮元所创制的。而阮氏后人根据相关记载开发的“阮元文化酒”也已于近日正式面市。
. W6 o  ~- }- K0 @6 Z8 e
, W( T# c. s; E, ?    接待乾隆兼顾满汉习俗
; z- k) H: \. T2 B7 ~" u1 {  _' F- H+ ~5 e" f
    阮元出任山东学政时,其时山东巡抚是人称“毕不管”的毕秋帆。毕秋帆见阮元少年新进,前途无量,且阮元断弦未娶,便为其牵线作伐。毕秋帆保媒的女家,就是山东曲阜孔子的七十二代后人孔璐华。
( U0 y2 q- l) I8 P2 U1 ?, }! q; w: h9 a
    清朝自定鼎北京后,为了讨好文人,加强其君主统治,极为尊孔,乾隆每到曲阜孔庙祭礼,必下榻孔府。孔府接待贵客自然以吃喝为第一要务,何况孔夫子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馔非常讲究,一套“府菜”大筵席,可达一百三十六样,并定期朝贡。: e6 g9 x7 j/ `5 S" k
! ]: A/ @5 s0 k  r9 L- v3 z+ A) J
    孔小姐下嫁阮元时,随孔小姐陪嫁过来的,还有四名厨师。这些厨师个个身怀绝技,深谙孔府烹饪之奥秘。阮元后来仕途一帆风顺,做到如他自书的门联那样:“三朝阁老,九省疆臣”。由于历任重臣,俸禄充裕,阮元重用着一大批清客幕宾。这些文人雅士除了帮助阮元翻古纸、究仓籀、勒金石外,亦有佳肴小乐。加之内有名师主厨,外有雅士品味,此时的阮元在饮馔上也就不断花样翻新。他在两广总督任内曾以府菜为基础发展出一道席面,虽不及府菜规模,但也远远超出一般市面上的水平。由于这种席面能兼顾满汉人员的习惯,因此人们便称之为“满汉全席”。
# t- Z. A: M& p( ~+ `5 l  S$ i2 B* \" n4 v1 A) Z6 f- X# o
    由此可见,而今流传的“满汉全席”,便始自阮元。
- P9 t/ X& D; B' k8 x$ P( L4 z* G3 W0 ?7 F
    阮元文化酒将飘香古城3 D- R5 J9 C: }: }/ C, M5 `
4 y' J3 O/ m* \4 I+ M
    据阮氏后人阮锡安介绍,相传,阮元在清朝嘉庆年间漕运总督任上,查勘运河河道途经宝应时,欣闻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德成烧酒坊出产的美酒在江淮一带颇具名气,为解途中之乏和兴趣使然,请随船同往的妻子孔璐华前去酤酒小酌。
& j) c) D8 S+ b% E5 \! y
0 c! D( C; g1 }* o4 H    孔璐华不仅精于诗琴书画,而且深受孔府家酒的谪传,亲自用夫君拿出的青铜酒器将德成烧酒坊的酒重新配制。一日阮元悠闲之余欣然品饮,当即吟道:“民腾善气春如海,官有清声酒亦贤”。  o; |0 v6 X- O5 U

8 u" D3 N' E5 O4 m! |! x7 h: J+ v    正是受到此故事和满汉全席的启发,阮氏后人开发出纪念阮元的文化酒,并已于近日面市。% P' L9 Q1 I1 _$ q% X, u. c

8 B$ Q' I$ P  @' D    小故事+ Y* Q5 l! x% t% Q* B  ?" o
( i: M# E# ~2 l$ ^3 i5 S& E
    一首“眼镜诗”博得乾隆宠
; ]6 x, h/ O' {% j* R' h6 D8 A9 I
5 k2 C5 T" J  K' D6 H) b
    扬州人阮元生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他二十三岁时会试运捷,入翰林院任编修。清代翰林院是国家储备人才的机关,凡正途(科甲)出身的仕子,进入翰林院乃日后飞黄腾达第一步。$ k: r" b! h2 X( c9 d8 x

' R9 z: o' X. p7 |# o    阮元少年得志,进翰林院没过几年便遇上了“翰詹大试”。大考试题由乾隆亲自命题。题目为《眼镜》,限押“他”字韵。这个诗题对那些泥古不化的夫子们,显得非常生僻艰涩。因为眼镜在当时的清代并不普及,古人诗文中均未提及,何况“他”字又是险韵,雪上加霜。而阮元诗作得最好,他的诗中有一联是“四目何须此,重瞳不用他”。乾隆大为赞赏。原来乾隆此时虽年逾八旬,但仍耳聪目明,不戴眼镜。阮元用“四目”、“重瞳”的典故来恭维他,意为乾隆可比尧舜,察人看事,非常清楚。无须借助眼镜。因此,乾隆高高兴兴地提拔他为一等一名。考了第一,阮元遂由编修升为“詹事府少詹”(正四品官),不久便外放为“山东学政”(与巡抚同级从二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