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09|回復: 2

[其他] 【逸周书】卷58官人解诗解2考言貌直不止言正不私不饰不隐不防其过曰有质者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10 09: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逸周书】58官人解诗解2考言貌直不止言正不私不饰不隐不防其过曰有质者
题文诗:
六征二曰,方与之言,以观其志,志殷以渊,
其气宽柔,色俭不谄,其处先,其言后人,
见所不足,曰日益者.好临以色,高人以气,
人以言,其不足,发其所能,曰日损者.
其貌直而,不止其言,正而不私,不饰其美,
不隐其恶,不防其过,曰有质者.其貌曲媒,
其言工巧,饰其见物,务其小证,以故自说,
曰无质者.喜怒以物,而色不变,烦乱一事,
而志不营,深道以利,而心不移,临慑以威,
而气惵惧,曰鄙心而,假气者也.设之以物,
而数决之,敬之以卒,而度应之,不文而辩,
曰有虑者.难决以物,难说以守,一不可变,
困不知止,曰愚依人.营之以物,而不误之,
犯之以卒,不惧置义,而不可迁,临之货色,
而不过也,曰果敢者.移易以言,志不能固,
已诺无决,曰弱志者.顺予之弗,为喜非夺,
之弗为怒,静寡言,多稽险貌,曰质静者.
屏言弗顾,自顺弗让,非是强之,曰妒诬者.
微而能发,察而能深,宽顺恭俭,温柔能断,
果敢能屈,曰志治者.华废而诬,巧言令色,
皆以无,为有者也.此谓考言.言行合一,
循名责实,察言观行,实事求是,黜陟幽明.
【原文】2『二曰方与之言以观其志,志殷以渊其气,宽以柔,其色俭而不谄,其处仙,其言后人,见其所不足。曰日益者也。好临人以色,高人以气,贤人以言,防其所不足,发其所能,曰日损者也。其貌直而不止其言,正而不私,不饰其美,不隐其恶,不防其过,曰有质者也。其貌曲媒,其言工巧,饰其见物,务其小证,以故自说,曰无质者也。喜怒以物而色不变,烦乱一事而志不营,深道以利而心不移,临慑以威而气惵惧,曰鄙心而假气者也。设之以物而数决,敬之以卒而度应,不文而辩,曰有虑者也。难决以物,难说以守,一而不可变,困而不知止,曰愚依人也。营之以物而不误,犯之以卒而不惧,置义而不可迁,临之货色而不过,曰果敢者也。移易以言,志不能固,已诺无决,曰弱志者也。顺予之弗为喜,非夺之弗为怒,沈静而寡言,多稽而险貌,曰质静者也。屏言而弗顾,自顺而弗让,非是而强之,曰妒诬者也。微而能发,察而能深,宽顺而恭俭,温柔而能断,果敢而能屈,曰志治者也。华废而诬,巧言令色,皆以无为有者也。此之谓考言。
【译文】
『二是说:常与他交谈,以观察他的志向。心志纯正而深远的,他的气度宽广而柔和,他的情态谦恭而不谄媚,他的礼貌在人之先,他的言语在人之后,总是表现出自己的不足,叫做日益进步者;喜欢给别人以脸色,以气势高出他人,以言语胜过他人,遮掩自己的不足,夸耀自己的能干,叫做日益退步者。他的性格正直而不轻慢,他的言辞公正而不偏私,不装饰自己的优点,不隐瞒自已的缺点,不遮掩自己的错误,叫做有质者。他的外表邪曲而诌媚,他的言辞精美而巧妙,修饰那些显眼的事,求取小节之证以维护自己的看法,叫做无质者。用实物让他高兴或生气而他的表情不变,用杂事烦扰他而心意不乱,用利益深深引诱他而他的意志不转移,面对恐吓威胁而他的气节不卑下,叫做平心而固守者。(用实物使他高兴或生气而他的心意改变,用杂事烦扰他就心志不静,以利益引诱他就意志转移,面对恐吓威胁他的神气恐惧,叫做心志浅陋而志气虚伪者)。设一件事能够迅速处理,惊吓他而能在仓猝之间揆度应变,言辞不华美而聪慧,叫做有志虑者。处理事情困难,语言表达困难,守着一事一物而不能变通,因循旧例而不知停止,叫做愚昧之人。用杂事扰乱他而不会有错,突然惊恐他而心不畏惧,立身于义而不会使他转变,面对钱财美色而不顾盼,叫做果敢者。叫他改变主意而他的心志不能固守,已经许诺又不能决断,叫做弱志者也。和顺地给他而不为之高兴,无理地夺走他也不会生气,性格沉静少说话,博学而行为廉洁,叫做本质平静者。善辩而不顾他人之言,依自己所想行事,以是为非而强行,叫做妒贤诬善者。隐微之事而能显发之,审视而能显其深远,宽顺而恭俭,温柔而能决断,果敢而能委曲,叫做心志平稳者。言语浮夸而不实,花言巧语而表情虚伪,都是以无为有者。这就叫做考言。
【古文释意】
二、常言道:通过谈天论地,即可透视一个人的理想志向。凡志向远大而知识渊博者,其待人处事,必定有度量而心胸宽容,在性情上,也必定沉着温柔。

如果一个人行色谦逊而不谄媚,待人先以礼让,等人家讲话之后,再表达自己心思和观点,借此来发现自己不足者,就是常言所指必定逐渐提高的人;如果一贯气势凌人,待人总是高高在上,并善于引用圣贤话语,借以来掩饰自身缺陷,而且喜好展示自身才能者,就是所谓的品行必定日损的人。

如果一个人言行耿直,从来不会用拐弯来掩饰自己,并且言行公正而不隐匿私心,既不添枝加叶美化自身能力,也不故意掩盖自身缺陷不足,甚至不故意提放有可能导致错误或过失的闫雄,像这种人就是有品行素质者;如果一个人卑躬屈膝、巧言令色、猥琐谄媚,甚至喜欢夸大其词和自圆其说,这就是没有品行素质者。

如果面对大喜大悲,依然能够沉着应对,即便遇到异常烦乱事情,依旧心营志向不变;即便用利禄引诱,依旧矢志不渝,纵然恫吓威逼,还能不卑不亢,这种人就是意志坚定而能心平气和者。反之,若遇喜怒哀乐而即心绪不宁,一旦烦乱嘈杂事务骚扰,随即心智飘忽不定;若有利禄所诱而有见异思迁,一旦权势威逼恐吓,必然胆寒屈膝,这种人就是卑鄙丑陋而气节虚假者。

假设用一件事令其决断,如果能有不止一个解决办法;假如突然令其承担重责,借以考察应变能力,如果不用笔墨文字,还能够口若悬河,那么这种人就是处心积虑而有心机者。反之,遇到上面情况,不仅优柔寡断,而且不能言辞善辩者,或者只知其一而不知变通,深陷困境而不知解脱者,那么这就是那种愚蠢笨拙而依赖他人者。

如果经营事务总是有条不紊而卓有成效,遇到突然危难还能沉着应对而不是手忙脚乱,面对财色诱惑能够没有过错,那么这就是所谓的果敢者。反之,做事总是时过境迁,不是虎头蛇尾,就是见利忘义,一贯首鼠两端者,就是意志薄弱的人。

像那种遇到顺从自己的言行而不是喜不自禁,即便针对自己而不合常理的非议和夺取,还能够不暴怒失态,平时沉静寡言,多用力于稽古研究而故弄玄虚,这就是品格肃静的德行。反之,那种一旦背着别人,便肆无忌惮而大放厥词,遇事唯求自己合适得利,只要有一个借口或理由,即刻巧取豪夺而无任何顾忌,这就是强盗诬陷者的特征。

综上所述,凡能够由小见大,由浅入深,宽厚温顺,谦恭勤俭,柔韧而果断,勇敢而屈伸,这就是明志治智的人。反之,必定表现为:华而不实,装神弄鬼,因噎废食,巧言令色,故弄玄虚。所以,上面对比性的观察分析,就是所谓『考言』的本质和内涵。
袁好白 發表於 2025-5-21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逸周书·官人解》品鉴:论"有质者"的德行修养与察人之道

《逸周书·官人解》此章以"六征"为纲,精微阐发观人察质之道。其言"方与之言,以观其志",实承《尚书·舜典》"明试以功"之遗意,而更进乎内圣之学。所谓"志殷以渊"者,当与《周易·系辞》"君子藏器于身"相参证,盖志气深厚者,必如渊水之静默含藏。

细绎经义,"气宽柔"三字尤见精要。《礼记·乐记》云"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正与此处"宽柔"之德相表里。观其"色俭不谄",则《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之反照也。至若"其处也先,其言后人",实暗合《老子》"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深意,彰显道家"后其身而身先"的处世智慧。

经文中"见所不足,曰日益者"一句,最得儒家进修之旨。《孟子·离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真学者当如《大学》所言"日新又新",永怀不足之心。反观"好临以色,高人以气"者,恰是《周易·谦卦》所戒"亢龙有悔"之象,失却"卑以自牧"的古训。

所谓"有质者",当具"不私不饰不隐不防其过"四德。此中"不防其过"尤为难得,《论语·子张》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正与此相通。不文过饰非,方能如《中庸》所言"率性之谓道"。汉代王符《潜夫论·实贡》称"大贤之质,如珪如璋",正是对此种质朴德行的最佳诠释。

通观全篇,可见周代官人之法,实熔铸儒道精髓。其观人术不仅为遴选人才之方,更是修身明德的镜鉴。今日读之,犹觉其"考言貌直"之论,较之《人物志》更为古朴浑厚,直指心性本源。学者当于此等处着眼,方能体认三代王道之淳厚,不致将古人察举之法,仅作权术观也。
鬼牛土狍 發表於 2025-7-16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逸周书·官人解》"六征"辨才之道发微

《逸周书·官人解》所载"六征"辨才之法,乃先秦官人制度之精髓。今观其二曰"方与之言,以观其志"章,实蕴古人察人至理。其文曰:"志殷以渊,其气宽柔,色俭不谄,其处也先,其言后人,见所不足,曰日益者",寥寥数语,已道尽观人三昧。

"志殷以渊"者,乃言君子之志当如深渊静水。《礼记·大学》云"静而后能安",正与此相发明。殷者,盛也;渊者,深也。志气盛大而能沉潜,非浮华之辈可比。管子曰"深而静",庄子谓"止水之审为渊",皆强调志虑深沉乃成事之本。此与后文"其处也先,其言后人"形成呼应,君子必先立其诚而后发其言,《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即此义也。

"气宽柔"与"色俭不谄"二句,实为内外之辨。《孟子》言"浩然之气",当宽厚而不失刚健;《礼记》载"色容庄",须俭约而不至谄媚。此中分寸,正是《中庸》"发而皆中节"之体现。观人者当察其辞气是否宽和,观其容色是否庄重,二者兼备,方为有德之相。

"见所不足,曰日益者"一句尤具深意。《周易·益卦》象曰"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正与此相通。能自见其短而日求进益,此乃《论语》"见贤思齐"之真精神。后文所谓"有质者",即指此不饰不隐、不防其过之真性情。王弼注《老子》"质真若渝",谓"质真者不矜其真",恰可为此作注。

考《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与此篇相类,然"色俭不谄"作"其色务诚",可见古人观人,首重真诚。郑玄注《周礼》"六征"云:"考其言行,察其志趣",正是对此篇方法论的精准概括。所谓"考言貌直"者,非徒观表面言行,实欲透过现象得其本真。

今人读此,当悟古人观人之术,不在技巧而在心法。曾国藩《冰鉴》云"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实承此脉。然较之《逸周书》以德为先的观人传统,后世相术已渐失其本。读此篇者,当于"不私不饰不隐"处见古人察人之正道,于"志殷以渊"处得修己之要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