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85|回復: 1

[易學] [易经每日一讲]『师』字不简单!

  [複製鏈接]
孙福万 發表於 2022-12-29 23: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孙教授陪你学【周易】第803天

I 据【字源】,『师』字的甲骨文为『』,但其构形的依据现在已经不清楚。原指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如【说文】云:『二千五百人为师。』后泛指军队。引申指众,众人,如【诗·大雅·韩奕】云:『溥彼韩城,燕师所完。』【毛传】说:『师,众也。』又指先生、老师,如【论语·述而】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字的发展过程

师字的发展过程

II『师』作为军队的涵义,现在还存在,如毛泽东有诗云『百万雄师过大江』。【周易】第七卦为师卦,讲的就是行军打仗的事,可见此义甚古。而且【师·彖】亦云:『师,众也。』师字引申为众,也不难理解。但师字何以转指先生、老师,或许值得做些猜测。

地山谦地水师

地山谦地水师

III【周易】师卦卦辞云:『师:贞,丈人吉,无咎。』这里明确出现了『丈人』一词。原来古代带兵打仗的人,都是老成持重的长者,如武王伐纣的统帅就是著名的姜太公,当时他的年龄已经很老了。姜太公在文王时已被尊为『太师』,武王时更为尊为『尚父』。因为军务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军队的统帅又是处理军务的核心,所以将其称为『太师』以及『军师』是很自然的。而『太师』『军师』的角色,和现在的『老师』的角色已很相像,古代的贤君本来就是以他们为师的,这在【周易】师卦对九二之丈人『王三锡命』,以及【周易】蒙卦将『童蒙』置于六五之位置也可以看得出来。

IV 据说『老师』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不过不是现在的意思,而是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把教学生的人称为老师,也称先生。『太』字本有老义,『先生』也有年长之义,所以『老师』和『太师』『先生』其实同义。如果再考虑到『老师』和『军队』『军师』『太师』等的这些相关性,我们对『尊师』『敬师』或许还会多一些别样的理解吧。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xsx1986 發表於 2025-4-8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师"字本相兼论师道渊源》

"师"字之演变,实为华夏文明精神谱系之缩影。甲骨文作""形,虽构形本源湮没于商周迷雾,然其字义衍化轨迹清晰可辨。许慎《说文》训"二千五百人为师",此乃周制军旅编制之本义。《周礼·地官》载"五旅为师",郑玄注"师者,众也",正与《诗经》"燕师所完"之"师"相印证。军旅之"师"与民众之"师"同源共流,恰如《周易》师卦彖传"师,众也"所示,揭示出古代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形态。

师道尊崇之渊源,当溯至三代军教传统。《周易》师卦"丈人吉"之辞,实蕴上古军事统帅与教育者身份重合之秘。姜尚佐周文、武二王,既为"太师"掌征伐,又负"师尚父"之教化职责。《白虎通义》释"师"曰:"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此道最初即体现为《司马法》所谓"军礼"。九二爻"王三锡命"之象,正是君王尊军事统帅为师的仪式化表达。蒙卦六五"童蒙"居尊位而承阳刚之教,恰与师卦形成军政教化之呼应。

战国时期"老师"概念之形成,实完成从军事权威到文化权威的转型。《荀子·修身篇》言"师者,所以正礼也",已将师道与礼法教育紧密结合。值得注意的是,《礼记·文王世子》载"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这种德教合一的理念,正源自早期"太师"既掌军事纪律又司道德教化的双重职能。汉代经师制度确立后,《法言·学行》"师者,人之模范也"的定义,终使师道完全脱离军事本义,成为纯粹的文化传承象征。

今观"尊师重道"传统,当知其中实沉淀着三重文化基因:其一为军事纪律的服从性,此乃师道威严之本;其二为长老经验的传承性,此见"丈人""先生"诸称之由;其三为道德教化的神圣性,此即韩愈《师说》"传道授业解惑"之旨。三者交融,方构成中华师道完整的精神谱系。当代教育者若能参透此中三昧,于传统师道现代转化之道,或可得其门径矣。

(全文798字)
傎倒 發表於 2025-7-12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释"师"字本相兼论师道渊源》

【字源考辨】
"师"字甲骨文作"𠂤",虽构形湮没难考,然据《说文》"二千五百人为师"及《周礼·地官》"五旅为师"的记载,其本义确为军制单位。金文"师"字增"帀"(旗帜)旁,正合《左传》"师出以律"的军事意象。值得注意的是,西周金文中"师氏"已兼具军事长官与教育职能,如《师趛鼎》铭文所示,此实为"师"字转义之关键枢机。

【经传互证】
《周易》师卦以"贞,丈人吉"立论,其爻辞"长子帅师,弟子舆尸"(六五爻)尤堪玩味。此处"长子"与"弟子"对举,恰揭示军队编制与师徒传承的同构关系。郑玄注《周礼》谓"师,教人以道者之称",实本于《尚书·泰誓》"作之师"与《洪范》"师尹惟日"的政教传统。考《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则军事训练与道德教化本出一源。

【词义嬗变】
观《左传·昭公元年》"师众以顺为武",此"师众"连用,正显"师"由军事集体向教化群体转化之迹。《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篇),已将军事经验转化为知识传承。荀子称"师者,所以正礼也"(《修身》),则完成从"军师"到"人师"的语义升华。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梁惠王》"工师得大木"的用例,更拓展出专业技术传授的新维度。

【师道溯源】
《白虎通义》释"师"为"教人以道者",此道实兼摄《师卦·彖传》"刚中而应,行险而顺"的军事智慧与《学记》"师严然后道尊"的教育伦理。姜尚由"太师"而"尚父"的身份演变,正是《大戴礼记》"三王之佐,其名为师"的典型例证。汉代经师承此传统,《法言·学行》云"师者,人之模范也",终使"师"字脱离斧钺之象,成就木铎金声。

要之,"师"字演变轨迹,实乃华夏文明从武备向文教转型的缩影。其字义流转之间,既存《周易》"容民畜众"的治军智慧,复见《论语》"诲人不倦"的教化精神,二者交融,方成中华师道之正脉。今人解此字,当于金戈铁马处听弦歌,在杏坛讲席间见韬钤,斯为得之。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