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8|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18俭约诗解3节丧反真葬者藏也厚葬奢侈劳民伤财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21 17:1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18俭约诗解3节丧反真葬者藏也厚葬奢侈劳民伤财题文诗:
贞观十一,年诏曰朕,闻死者终,欲物反真;
葬者藏也,欲令人之,不得见也.上古垂风,
未闻封树;后世贻则,乃备棺椁.讥僭侈者,
非爱厚费;美俭薄者,实贵无危.是以唐尧,
圣帝谷林,有通树说;秦穆明君,葬橐泉无,
丘陇之处.仲尼孝子,防墓不坟;延陵慈父,
嬴博可隐.斯皆怀无,穷之虑成,独决之明,
乃便体于,九泉非为,徇名百代.洎乎阖闾,
违礼珠玉,以为凫雁;始皇无度,墓葬水银,
以为江海;季孙擅鲁,敛以玙璠;桓魃专宋,
葬以石椁,莫不因多,藏以速祸,由有利而,
招以折辱.玄庐既发,致焚如于,夜台黄肠,
再开同暴,骸于中野.详思曩事,岂不悲哉?
由此观之,奢侈者也,可以为戒,节俭者可,
以为师矣.朕居四海,之尊而承,百王之弊,
未明思化,中宵战惕.虽送往典,详诸仪制,
失礼之禁,著在刑书,而勋戚家,多流遁于,
习俗闾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
奉终高坟,以为行孝,遂使衣衾,棺椁极尽,
雕刻之华,灵冥器穷,金玉之饰.富者以越,
法度相尚,贫者而破,资产不逮,徒伤教义,
无益泉壤,为害既深,宜为惩革.王公以下,
爰及黎庶,自今以后,送葬有不,依令式者,
州府县官,明加检察,随状科罪.在京五品,
以上勋戚,仍录奏闻.厚葬之弊,劳民伤财.

【原文】

贞观十一年,诏曰:『朕闻死者终也,欲物之反真①也;葬者藏也,欲令人之不得见也。上古垂风,未闻于封树;后世贻则②,乃备于棺椁。讥僭侈者,非爱其厚费;美俭薄者,实贵其无危。是以唐尧,圣帝也,谷林有通树③之说;秦穆,明君也,橐泉无丘陇之处。仲尼,孝子也,防墓不坟④;延陵,慈父也,嬴、博可隐。斯皆怀无穷之虑,成独决⑤之明,乃便体⑥于九泉,非徇名⑦于百代也。洎乎阖闾违礼⑧,珠玉为凫雁⑨;始皇无度,水银为江 海⑩;季孙擅鲁,敛以玙璠;桓魃专宋,葬以石椁,莫不因多藏以速祸,由有利而招辱。玄庐既发,致焚如于夜台;黄肠再开,同暴骸于中野。详思曩事,岂不悲哉?由此观之,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虽送往之典详诸仪制,失礼之禁著在刑书,而勋戚之家多流遁于习 俗,闾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遂使衣衾棺椁极雕刻之华,灵冥器穷金玉之饰。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贫者破资产而不逮,徒伤教义,无益泉壤,为害既深,宜为惩革。其王公以下,爰及黎庶,自今以后,送葬之具有不依令式者,仰州府县官明加检察,随状科罪。在京五品以上及勋戚家,仍录奏闻。』

【注释】

①反真:本意是去其外饰,还其本真。这里是死后灵魂升天的意思。
②贻则:遗留下来的习俗。
③通树:树丧是古代一种丧葬方法,即用树皮把尸体裹起来,架于树木之间,任其腐毁。通树即从简丧葬之意。
④防墓不坟:孔子合葬父母亲于防这个地方,只有墓穴而没有坟丘。古时穴地为墓,堆土为坟。
⑤独决:即操守。
⑥便体:死后安适。
⑦徇名:博取名望。
⑧阖闾(hé lǘ)违礼:指昊王阖闾死后葬于虎丘山下,动用十万人治丧,『穿土为川,积壤为丘,铜棺三重,湖池六尺,以黄金珠玉为凫雁』。
⑨凫雁:像鸭子似的鸟。这里指用黄金珠玉做成假鸟,作为陪葬之物。
⑩始皇无度,水银为江海:指秦始皇死后葬于骊山,用水银注于墓下,是为江 海。
【译文】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下令说:『我听说,死是人生的终结,它让人回归到自然,葬就是收藏,要让别人不能再看到自己。上古的风俗,并没有堆坟树碑。只是到了后世,才在葬礼仪式上下工夫。有人讥刺葬礼奢侈,这并非是吝惜钱财,而是为了提倡节俭薄葬,避免贻害自己和子孙。所以,唐尧很圣明,死后葬在谷林,仅在坟边栽上树木作为标记。秦穆公是明君,去世后葬在橐泉,并没修筑高大的陵墓。孔子是孝子,他把双亲合葬在防这个地方,只有墓穴而不堆坟。延陵是慈父,他本可以在嬴、博两地之间埋葬他的儿子,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心里怀着长远的考虑,他要使儿子的尸体安然地埋于地下,而不是为了获得后世的赞美之辞。相反,吴王阖闾违背礼制,用珠玉做成野鸭大雁,作为陪葬。秦始皇荒婬无度,坟墓里有水银做的江河大海。季孙在鲁国擅政,他用玛瑙之类的美玉装殓尸体。桓魃在宋国专权,墓葬建造石椁。这些人都是因为在墓里埋藏了大量的财物而招致了灾祸,由于墓里有利可图而遭受折辱。
有的坟墓在发掘之后,葬器都被焚烧在墓穴中,有的棺椁被打开,尸骸暴露在旷野。仔细思量往事,岂不让人悲哀。由此看来,奢侈的人可以作为我们的鉴戒,节俭的人可以为人师。我位居四海之尊,承接百王之弊,如果不明白如何教化百姓,睡到半夜都会为之恐惧忧虑。虽然现在丧葬的法规,在仪制中已经有详细的记载,对违礼的处罚,也在刑书中写明了,但是皇亲贵族之中依然有很多人还在沿袭着陈旧的习俗,民间很多百姓也在葬礼时奢侈靡费,伤风败俗,用厚葬来供奉死者,用高坟来表示孝道,衣衾棺椁,力求雕刻华丽,灵车冥器,也尽用金玉装饰。富贵人家破坏法度,相互炫耀,贫穷之家倾家荡产,彼此攀比,这样做有伤风俗,无益教化,造成的危害已经很深了,现在,对此应予惩治革除。凡王公以下,直至百姓,从今以后,希望各州府的官员严格检查,葬礼如有不遵照律令格式的,根据情节定罪。京城里五品以上官员和皇亲贵族如有违反,要写下罪状上奏朝廷。』
新的开始 發表於 2025-7-15 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十八〈俭约〉篇所载贞观十一年诏书,实为唐代丧葬礼制改革之重要文献。太宗以"节丧反真"为核心,系统阐述"葬者藏也"的哲学意涵,其论述层次可分三重:

一、溯本清源论丧葬本质
诏书开篇即引《礼记·檀弓》"反真"之说与《易传》"藏也"之训,确立"丧葬本义在于返归自然"的哲学基础。考《庄子·大宗师》言"反真"乃解除形骸束缚,西汉杨王孙"裸葬以反真"正是此义。太宗将儒道丧葬观熔铸为一,指出上古"不封不树"(《周易·系辞》)方合天道,而棺椁之制实为后世权变。其列举唐尧"通树"(《吕氏春秋》载尧葬榖林,树而不封)、秦穆公"无陇"(《汉书》注引《皇览》)、孔子"不坟"(《礼记·檀弓》)等典,皆在说明丧葬真谛不在形迹而在心祭。

二、厚葬批判与历史镜鉴
诏书以"多藏速祸"为警策,历数吴王阖闾"珠玉凫雁"(《吴越春秋》载阖闾葬女以金鼎玉杯)、秦始皇"水银江海"(《史记》载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季孙氏"玙璠敛尸"(《左传》定公五年)等厚葬致祸案例。特别揭示"玄庐夜台"(墓室)被掘、"黄肠题凑"(《汉书·霍光传》载天子葬制)遭毁的结局,与《盐铁论》"厚葬厚掘"之说遥相呼应。此段深得《吕氏春秋·节丧篇》"大墓无不抇也"之要义,将丧葬奢侈问题提升至存亡安危的高度。

三、礼法并施的制度改革
针对"勋戚越制""闾阎破产"的流弊,诏书提出双重治理:其一援引《开元礼》"棺椁不得雕镂"的令式,强化州县检察;其二要求五品以上官员丧事"录奏闻",通过官僚系统示范。这种"刑书禁失礼"(《唐律疏议》有"诸发冢者加役流"条)与"礼制导风俗"并重的策略,实为汉文帝《遗诏》"厚葬破业"禁令的唐代升级版。文中"战惕""惩革"等语,尤见太宗以帝王之尊而怀慎终追远之诚。

要言之,此诏将道家反真思想、儒家慎终伦理、法家制度约束熔于一炉,形成"形神俱藏"的丧葬哲学。其以史为鉴的论述方式,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见可欲则思知足"的俭德观一脉相承,共同构成贞观礼治思想的重要维度。今日观之,其中"奢侈者戒,节俭者师"的训示,仍不失为移风易俗之箴言。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7-30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俭约》卷十八所载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诏书,实为古代丧葬礼制思想之精要阐发。本文试从礼制本原、历史镜鉴与政教意义三重维度,对此诏书进行疏解。

一、丧葬之本原:返真藏形
诏书开宗明义引《礼记·檀弓》"死者欲其反真"与《易传》"葬者藏也"为理论根基。唐太宗以"通树说"(《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树而不封)、秦穆公橐泉薄葬为例,揭示上古圣王"怀无穷之虑"的深层智慧。其要义在于:丧葬本质是生命回归自然的仪式("便体于九泉"),而非彰显名位的表演("徇名于百代")。孔子合葬父母于防而不起坟,延陵季子葬子嬴博"其坎深不至于泉"(《礼记·檀弓下》),皆体现"称家之有无"的礼制精神。

二、厚葬之鉴戒:藏多速祸
诏书历数阖闾以珠玉为凫雁、始皇以水银为江海等典故,形成强烈历史对照。特别引用《左传》襄公二年季孙宿以玙璠敛、《孔子家语》桓魋石椁之事,揭示"多藏必厚亡"的规律。其中"玄庐夜台焚如"典出《后汉书》董卓发汉陵,"黄肠题凑"见《汉书·霍光传》,皆指厚葬终招盗掘之祸。这种"藏多速祸"的历史辩证法,与《老子》"甚爱必大费"思想一脉相承。

三、移风易俗:礼刑并施
面对"勋戚流遁于习俗"的现状,诏书展现"礼刑二元"的治理智慧。既重申《大唐开元礼》"棺椁不得雕镂"的礼制规范,又强调"著在刑书"的强制约束。要求五品以上官员丧葬需"录奏闻",体现"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差异化治理。这种"美俭戒奢"的教化实践,正是《贞观政要》"俭以息人"(卷六)思想的具体落实。

结语:
此诏书以"慎终追远"的礼学精神为体,以"禁奢崇俭"的政教实践为用,既承《尚书·无逸》"克自抑畏"之遗训,又开白居易《禁厚葬诏》之先声。其将丧葬制度提升至"安社稷、正人伦"的高度,至今仍为传统礼制文明的重要镜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