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10|回復: 1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20反质诗解12诗缘孝悌宣子不读无时不学因地制宜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8-29 16:3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子贡问于,子石曰子,不学诗乎?子石对曰:
吾暇乎哉?父母求孝,兄弟求悌,朋友求信;
吾暇乎哉?子贡乃曰:请投吾诗,以学于子.
诗缘真情,真情所至,仁义礼信,情真义深.
公明宣尝,学于曾子,三年不读.曾子曰宣,
居参之门,三年不学,为之何也?公明宣曰:
安敢不学?见夫子居,宫庭倘若,亲在叱咤,
之声未尝,至于犬马,宣虽悦之,学而未能;
宣见夫子,之应宾客,恭俭无有,懈惰之情,
宣亦悦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居朝廷,
严临下属,而不毁伤,宣又悦之,学而未能;
宣悦此三,学而未能,宣岂安敢,不学而居,
夫子门乎?曾子避席,谢宣子曰:参不及宣,
其学而已.学不可已,至学自学.鲁人中有,
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徙于越.或谓之曰:
子必穷也!鲁人问故,曰屦也为,履之也而,
越人跣行,缟为冠而,越人被发,以子所长,
倘游之于,不用之国,欲己无穷,其可得乎?
子贡问子石:『子不学诗乎?』子石曰:『吾暇乎哉?父母求吾孝,兄弟求吾悌,朋友求吾信。吾暇乎哉?』子贡曰:『请投吾诗,以学于子。』
译文子贡曾经问子石:『你难道不学【诗经】吗?』子石说:『我哪里有空闲时间呢?父母要求我孝顺,兄弟要求我友爱,朋友要我讲信义,我哪里有空闲呢?』子贡说:『我要丢掉我的【诗经】,跟你学习了。』
公明宣学于曾子,三年不读书。曾子曰:『宣,而居参之门,三年不学,何也?』公明宣曰:『安敢不学?宣见夫子居宫庭,亲在,叱咤之声未尝至于犬马,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应宾客,恭俭而不懈惰,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居朝廷,严临下而不毁伤,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说此三者学而未能,宣安敢不学而居夫子之门乎?』曾子避席谢之曰:『参不及宣,其学而已。』
译文公明宣學於曾子,三年不讀書。公明宣向曾子去求學,但是三年都沒有讀過書。曾子曰:「宣,而居參之門,三年不學,何也?」他說,你既然到我門下求學了,但是三年都沒有學習、沒有讀書,為什麼?公明宣曰:「安敢不學?」我怎麼敢不認真學習?我既然來到你的門下,就是為求學而來。
但是他是怎麼學的?下面這幾句話就很有味道了。「宣見夫子居宮庭,親在,叱吒之聲未嘗至於犬馬,宣說之,學而未能。」我看您平時居家的時候,只要有父母在,對於犬馬,對於狗馬都不大聲地叫駡,對於這一點我非常地欽佩,但是沒有能夠學到。「宣見夫子之應賓客,恭儉而不懈惰,宣說之,學而未能。」我看您在接待賓客的時候,恭敬、節儉,但是沒有懈惰的這種情緒,沒有應付的這種態度,我非常地欽佩,想學但是沒有學好。「宣見夫子之居朝廷,嚴臨下而不毀傷,宣說之,學而未能。」我看您在朝廷辦事的時候,對於下屬都是非常的嚴格,對他們的態度非常的莊重,但是從來不傷害他們,對於這一點我也很欽佩,但是想學也沒有學到。「宣說此三者學而未能,宣安敢不學而居夫子之門乎?」你看,夫子這三方面我都很欽佩,但是都學得不夠,還沒有力行好,「安敢不學而居夫子之門乎?」我到夫子的門下來求學,怎麼敢說不認真學習?怎麼敢不認真學習?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以子之所长,游不用之国,欲无穷,其可得乎?』
参考鲁人身身:自己善织屦:麻鞋,妻善织缟缟:白绢,鲁人用缟做帽子,而欲徙徙:迁移于越。或或:有的人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履:鞋,穿鞋之也,而越人跣xiǎn:赤脚行,缟为冠冠:帽子之也,而越人被被:同『披』,覆盖发,以子之所长长:本领,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参考译文鲁国有个人擅长织草鞋,妻子会纺白绸做帽子。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这个鲁国人问:什么呢?』这个人回答说:『麻鞋是为了人们穿它走路的,但是越国人光脚走路;白绢做成帽子是为了人们戴它,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可能?』。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它们的用途的更广泛,我们怎么会贫穷呢?』?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沙舟 發表於 2025-3-29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此章所载三则典故,皆阐发为学之本。子石之对,非谓诗不足学,实示孝悌信义乃诗教根基。公明宣三年不读而学益进,正契孔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旨,盖曾子门庭洒扫应对皆是学问,此即《学记》所谓"时教必有正业"者也。至鲁人徙越之喻,尤见《易·系辞》"变通者趣时"之理,非独言技艺当适俗,更暗合《孟子》"权变"之智。三者递进,由立身根本而及为学次第,终归于通权达变,实为儒家"下学上达"功夫之生动注脚。今人读书,当效公明宣之观微知著,既明诗书乃载道之器,更须知器不离道,方不负圣门心法。
花儿 發表於 2025-4-28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反质篇义疏:子石不学诗与公明宣不读书之辨

《说苑·反质》所载二事,看似论"不学"之表,实阐"至学"之里。子石所谓"不学诗"与公明宣"三年不读书",皆深契孔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旨,今试为诸君剖判其义理。

子石不应子贡之问,其言"父母求孝,兄弟求悌,朋友求信",正合《论语》"弟子入则孝"章义脉。朱子《集注》云:"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然子石所持,实为"先德行后文艺"之次第。观《礼记·学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可知古人求学必以践履为本。子贡"投诗以学"之叹,非真弃诗,乃见子石能于日用伦常中体察诗教本原,此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者也。

至若公明宣事,尤见曾门教学之精微。宣之"三见三慕",恰合《大学》"格物"之功:观师门居处之敬(犬马不叱)、接物之诚(恭俭不懈)、临政之仁(严而不伤),皆在默识心融。曾子"避席谢之",非虚礼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云:"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公明宣正以"习"代"读",此即子夏"贤贤易色"章所谓"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之真谛。

末段"鲁人适越"之喻,尤见刘向编次之深意。《荀子·劝学》云:"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鲁人所恃者"屦缟"之技,正如拘泥章句之学;越地"跣行被发"之俗,恰似未通权变之教。故《易·系辞》曰:"穷则变,变则通。"学问之道,岂在死守陈编耶?

要而论之,此章双峰并峙:子石示人"诗教本于性情",公明宣证"学问存乎观感",而"鲁人徙越"之喻则戒学者当"因时制宜"。三者共构为学之全体大用,较之章句训诂,岂不更为深切著明?读者若能于此等处着眼,则《说苑》之价值,不当仅以杂史视之矣。

(全文计798字,依传统注疏体例,谨守"述而不作"之旨,间引经传为证,以明刘向编书之微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