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37|回復: 0

[道学研究] 【庄子】杂篇卷7诗解盗跖7均平为福有余为害六害乱苦疾辱忧畏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2-9 16: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庄子】篇卷7诗解盗跖7为福有余为害六害乱苦疾辱忧畏
题文诗:
无足:必持其名,苦体绝甘,约养持生,
犹,久病长厄,而不死者.知和:
为福,有余为害,物莫不然,而财甚也.
富人,耳营钟鼓,之声,口嗛刍豢,
醪醴之味,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
侅溺冯气,若负重,行而上也,可谓苦矣;
贪财取慰,贪权取竭,静居则溺,体泽则冯,
可谓疾矣;欲富就利,满若堵耳,而不知避,
而不舍,可谓辱矣;财积无用,服膺不舍,
满心戚,求益不止,可谓忧矣;内则疑,
劫请之贼,外则畏,寇盗之害,内周楼疏,
不敢独,可谓畏矣.天下,之至害也,
皆遗忘,而不知察,及患至求,尽性竭财,
,一日无故,而不可得.故观之名,
则不,求之利则,也,意绝体,
争此名利,不亦惑乎!情散财聚,财聚情散.
真情所致,非名非利,非欲非求,至舍而得.
【原文】
无足曰:『必持其名(36),苦体绝甘(37),约养以持生(38),则亦久病长厄而不死者也(39)。』
知和曰:『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甚者也。今 富人,耳营钟鼓管之声(40),口嗛于刍豢醪醴之味(41),以感其意(42),遗忘其业(43),可谓乱矣;溺于冯气(44),若负重行而上也,可谓苦矣;贪财而取慰(45),贪权而取竭(46),静居则溺(47),体泽则冯(48),可谓疾矣;为欲富就利(49),故满若堵耳而不知避,且冯而不舍,可谓辱矣;财积而无用,服膺而不舍(50),满心戚醮(51),求益而不止,可谓忧矣;内则疑劫请之贼,外则畏寇盗之害,内周楼疏(52),外不敢独行,可谓畏矣。此六者,天下之至害 也,皆遗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尽性竭财,单以反一日之无故而不可得 也(53)。故观之名则不见(54),求之利则不得(55),意绝体而争此(56),不亦惑乎!』 
【译文】
无足说:『一定要保持其名声, 身受苦累拒绝美味,过着简朴节约的生活以维持生命,就是象久病危险而不死的人。』
     知和说:『平均是福,多余是害,凡物没有不这样的,而财富更是如此。现在的富人,耳朵要听钟鼓管籥的声音,嘴巴要尝牛羊狗猪甜酒的滋味,以撼动他的欲望,遗忘他的事业,可以说是昏乱了。沉溺盛气之中,好象负重走向上坡,可以说是劳苦了;贪财而带来敝病,贪权而带来竭尽精神,居静则沉溺于嗜欲,体肥则骄满,可以说有疾病了。为了求富趋利,所以积累财富堆积起来象齐耳的高墙也不知足,并且骄满而不舍,可以说是耻辱了;积累财富而却没有用处,衷心信服而不知舍弃,满心忧伤着急,追求增多而不知止,可以说是忧虑了;在家里就疑虑盗贼来窃取财物,在外面就畏俱寇盗的伤害,在家周备楼窗严防,在外不敢单独行动,可以说是畏惧了;这六种,是天下的最大祸害,大家都遗忘掉而不知明察,等到祸患来到,想尽心思竭尽财产,只求象过去过一天好日子,也达不到了。所以,从名声来说看不到,想求得利禄得不着,缠绕意志牺牲身体去争夺名利,不也是迷惑吗!』
【注释】
(36)名:名声。
(37)苦体:身受劳苦。绝甘:拒绝美味。
(38)约养:节约营养。穷约奉养,过着简朴的生活
(39)厄:危险。
(40)管籥(yùe):乐器。
(41)嗛(qiè):通慊,满足,快意。刍豢:食草的牛羊为刍,食谷的狗猪为豢。此处泛指牛羊狗猪的肉食品。醒(lao):醇酒。醴:带滓的甜酒。
(42)感:撼的借字,动摇。意:心意。
(43)业:事业。
(44)侅(gai):噎住。溺:便溺。冯气:盛气,气满。
(45)取:带来。慰:通蔚,病。(怨,辱
(46)竭:精神疲竭。
(47)溺,沉溺。
(48)泽:肥,一说污垢。冯,满。
(49)就利:求利。
(50)服膺:谨记在心,衷心信服。
(51)戚醮(jiAO):优伤焦急。醮,通焦虑
(52)内:在家。周,周备,楼疏:楼窗。
(53)单:通直,独,但。一说冈殚,尽。反:通返。故:事。
(54)观:观察。名:名声。
(55)利:利禄。
(56)意:缠绕意志,苦劳心思。绝体:残形伤生,牺牲身体。一本无绝字。

q985065752 發表於 2025-7-12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庄子·盗跖》"均平为福,有余为害"义疏

《盗跖》篇载无足与知和之辩,实为物欲与性分之争。无足持"苦体绝甘以持名"之说,知和则申"均平为福,有余为害"之旨,二者针锋相对,而庄子托知和之言以明道。今试析其理趣如次。

一、均平之福:天道自然
知和谓"均平为福",实本《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第七十七章)。天地生物,各禀其分:泉水不满鼷鼠之饮,鹪鹩不取森林一枝(《逍遥游》),此自然之均平。人若强求有余,犹"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让王》),外伤物性,内扰心神。故《达生》云:"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守分即是养和。

二、有余之害:六患由生
"六害"(乱、苦、疾、辱、忧、畏)皆起于贪溢。富人钟鼓刍豢之乐,看似逍遥,实则"声色滋味之于心,犹斧斤之于木也"(《天地》)。《列御寇》载"舐痔得车"之讥,正见利欲熏心者反为物役。庄子更以"丰狐文豹"喻之(《山木》),其皮之美适为取祸之由,与"怀璧其罪"(《左传》)理出一辙。

三、名实之辨:殉物与守真
无足所执"持名约养",恰似儒家"克己复礼",然庄子斥为"丧己于物"(《缮性》)。《齐物论》云"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刻意求名,犹"驰其形性,潜之万物"(《徐无鬼》)。知和之论,则主张"不以物易己"(《田子方》),如庖丁"刀刃若新发于硎",皆因"依乎天理"(《养生主》)。

结语:知止不殆
《盗跖》此章,可视为对《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注脚。均平非强制均富,而在"鹪鹩巢林,不过一枝"的自足;有余之戒,亦非否定生计,乃警醒"嗜欲深者天机浅"(《大宗师》)。后世白居易"勿言舍小,不过一枝"(《禽虫十二章》),苏轼"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皆得此昧。

要之,庄子以"六害"示贪竞之危,以"均平"明葆真之道。读此章者,当思《秋水》所谓"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归于"无以人灭天"而已。

(全文798字)

按:本文谨依《庄子》内七篇与相关外杂篇互证,兼采郭象"适性即逍遥"、成玄英"守分不贪"之疏解,以显"知和"之名实。末引后世诗文,见庄学之流衍也。
云蒸鱼含 發表於 2025-7-22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庄子·盗跖》"均平为福,有余为害"义疏

《盗跖》篇借无足与知和之辩,揭世人逐物丧真之弊。无足所言"持名苦体,约养持生",乃世俗以自虐为高之态,恰如"久病长厄而不死",实为殉物失真之写照。知和以"均平为福,有余为害"破之,直指道家"守中"之要,今试析其理。

一、均平者,天道之常
《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庄子承之,谓"物莫不然,而财甚也"。盖阴阳之气,贵在冲和;四时之行,不离节度。若钟鼓管籥塞耳,刍豢醪醴腻口,乃感官之"有余",实为"性之害"。故《逍遥游》讥狸狌"东西跳梁,不避高下",终陷机辟,正喻逐物者反为物伤。

二、六害之生,缘于有余
文中列"乱、苦、疾、辱、忧、畏"六害,皆因贪溢所致。富人"耳营口嗛",看似享乐,实则"声色犬马"耗神,致"腹饱而神馁"。《齐物论》言"与物相刃相靡",恰为此辈写照。庄子以"麋鹿食荐"为喻,示禽兽尚知节欲,而人反溺于"有余",岂非倒悬?

三、平为福本,啬为德基
知和之论,暗合《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之旨。"均平"非均财,乃调适性情,使"神不外驰"。如庖丁解牛"以神遇不以目视",守内而外自谐。若刻意"苦体绝甘",则是矫饰逆性,犹伯夷、盗跖各滞一端,未达"两忘而化其道"之境。

结语
《盗跖》此章非否定物质,乃警人勿"丧己于物"。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庶几近"均平"之德。读庄者当悟:福在寡欲以全天,害由多求而招咎。执枢则六害自消,此即南华真人"虚室生白"之微意也。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均平—有余"为纲,融汇《老》《庄》互证,点明六害根源在于失衡。末引陶诗为证,示庄学实践之径,以契原帖"诗解"之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卯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