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9|回復: 2

[道学研究] 【庄子】杂篇卷2徐无鬼诗解5心若死灰至言不言大人无求无失返己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24 14: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庄子】篇卷2徐无鬼诗解5心若死灰至言不言大人无求无失返己
题文诗:
南伯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颜成子也,
入见曰子,物之尤也,形固可,使若槁骸,
心固可使,若死灰乎?曰吾尝居,山穴之中,
当是时也,田禾睹我,齐国之众,而三贺之.
我必先之,彼故知之;我必卖之,彼故鬻之;
若我不有,之彼恶乎,得而知之?若我而不,
卖之彼恶,得而鬻之?嗟乎我悲,人之自丧,
吾又悲夫,悲人,吾又悲夫,悲人之悲,
日远尘世,心如死灰.仲尼之楚,楚王觞之,
孙叔敖也,执爵而立,市南宜僚,受酒祭曰:
古之人乎!于此言已.曰丘也闻,不言之言,
未之尝言,于此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解,
两家之难,孙叔敖亦,甘寝秉羽,人投兵,
丘愿有喙,三尺非言.彼之谓也,不道之道,
此之谓也,不言之辩,故德总乎,道之;
言休乎智,之所不知,此言之.道之所一,
德不能同;也之所,不能知者,辩不能举,
名若儒墨,凶矣.也,不辞东流,
大之至也;圣人也者,并包天地,泽及天下,
不知其谁.故生无爵,谥,实不聚,
不立,此谓大人.不以,善吠为良,
不以,善言为贤,况为大乎!夫为大不,
足以为大,况为德乎!夫大备矣,莫若天地;
然奚求焉,而大备矣.知大备者,无求无失,
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已不穷,循古不摩,
​大人之诚.大人情真,情通天地,非名非利.
【原文】

   南伯子綦隐几而坐(1),仰天而嘘(2)。颜成子入见(3),曰:『夫子,物之尤也(4)。形固可使若槁骸(5),心固可使若死灰乎?』曰:『吾尝居山穴之中矣,当是时也,田禾一睹我(6),而齐国之众三贺之(7)。我必先之(8),彼故知之;我必卖之,彼故鬻之(9)。若我而不有之,彼恶乎得而知之?若我而不卖 之,彼恶得而鬻之?嗟乎!我悲人之自丧者(10),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日远矣。』
 【译文】
 南伯子綦靠几案坐着,仰天吐气,颜成子进来见到说:『先生,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形体固然可以使它成为枯骨,心固然可以使它成为死灰一样吗?』南伯子綦说:『我曾隐居在山洞里。正在这个时候,齐国的国君田禾一来看我,而齐国的民众就再三祝贺他,我的名声一定先于他,所以他知道我;我一定卖了我的名声,所以,他才把我的名声贩卖出去。如果我没有名声,他怎么会知道我?如果我不贩卖名声,他怎么能贩卖我的名声呢?唉! 我悲伤人的自我丧失,我又悲伤那些悲伤别人的人。我又悲伤那悲伤的悲伤, 然后我就天天远离人世的沉浮而达到心如死灰的境界了。』
【注释】

(1)南伯子綦:人名,【齐物论】作南郭子綦。隐:靠,几:几案。
(2)嘘:吐气。
(3)颜成子:人名,【齐物论】作颜成子游。
(4)物之尤:人物之中出类拔萃的人。尤,特出。
(5)形:形体,身体。槁骸:枯骨。【齐物论】作槁木。
(6)田禾:齐太公和。睹:看。
(7)贺之:祝贺他。
(8)我必先之:我的名声必先于他。
(9)(yù):卖。
(10)悲:悲伤,哀怜。

【原文】

  仲尼之楚(1),楚王觞之(2),孙叔敖执爵而立(3),市南宜僚受酒而祭曰(4): 『古之人乎!于此言已。』曰:『丘也闻不言之言矣(5),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6),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郧人投兵(7),丘愿有喙三尺(8)』彼之谓不道之道(9),此之谓不言之辩(10),故德总乎道之一(11)。 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12),至矣。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知之所不能知者, 辩不能举也(13),名若儒墨而凶矣(14)。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15),实不聚(16),名不立(17),此之谓大人(18)。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 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夫大备矣(19),莫若天地;然奚求焉(20),而大备矣。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反已而不穷,循古而不摩(21),大人之诚。 【译文】
孔子去楚国,楚王请他喝酒,孙叔敖拿着酒器而站立,市南宜僚洒酒而祭祀,说:『古代的人啊!在这里说说罢。』孔子说:『我也听到过不说话的言论了。未曾向人说过,在这里说说它。市南宜僚玩弄弹丸,而解决了两家的危难;孙叔敖安寝摇扇而卧,而使楚人停止用兵。我希望有三尺长的嘴不说话。』他们所说的是不言之道,孔子所说的是不言之辩,故而寻道所得归根到底是道的原始混一状态,而言语停止在才智所不知的地方,就是极点了。大道是混沌同一,而悟道却各不相同;才智所不能知道的,善辩的人也不能尽举。名声象儒墨(招名), 那就危险了。
    所以大海不制止河水东流,才能大到极点。圣人并不包容天地, 恩泽到天下,而不知他的姓氏名谁,所以,他活时无爵位,死后无谥号,实利不集聚,名声不建立,这就是大人。狗不因为善于叫唤便是好的,人不因为会说教便是贤人,何况成就大名的人呢!大名,不足以成为大名,何况成德呢!最大而完备的,莫如天地,然而没有什么追求的,它却最大而完备了。 知道大而完备的,是无所追求,无所丧失,无所舍弃,不用外物改变自己。 返回自己的本性而不穷尽,因循常道行事而不摩灭,这就是大人的至诚无息。
【注释】
(1)之:去,往。
(2)觞:酒器。作动词用作敬酒。
(3)孙叔敖:人名,据【左传】记载,他是楚庄王相,此时孔子尚未出生,此处是庄子的寓言。
(4)市甫宜僚:即熊宜僚,居市南,故称市南宜僚,亦号市南子,是楚国的勇士。
(5)不言之言,不说话的言论。
(6)弄丸:玩弄丸铃,玩弄弹丸。两家之难:指楚白公胜要作乱,想杀令尹子西,去请勇士市南宜僚,宜僚不答应,使者用剑威胁他,他仍然玩弄弹丸既不害怕,也不从命,于是白公胜欲作乱未成, 此为弄丸解两家之难。
(7)甘寝:安寝。秉:执。羽:羽毛扇,郢:楚国的都城。人:指楚人。投兵,投弃兵器,不用兵器,不打仗。
(8)丘愿有喙三尺:孔子自己愿意有三尺长的嘴不能说话。喙,鸟嘴。鸟喙长不能鸣叫。
(9)彼:指孙叔敖和市南宜僚。
(10)此:指孔子。
(11)总:归根结底。一:齐一。
(12)休:停止,休止。
(13)举:辩举,并举。
(14)名,名声。凶:危险。
(15)谥:谥号。帝王死后送的号。
(16)实:实质。
(17)名:概念。
(18)大人:指圣人。
(19)大备:体现了大。
(20)奚:何。
(21)摩:摩灭。『反己』指回归本性。『循古』指复根。

感到四四 發表於 2025-7-2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庄子·徐无鬼》心若死灰义解

南伯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形若槁木而心同死灰,此非颓丧之态,实乃道家至人之真境。颜成子见而问之,盖惊其形神两忘,已超然物表。子綦答以山穴独居、田禾三贺之事,正揭示「无求而自得」之玄理。

一、形槁心灰:至人之表里俱寂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者,非谓生机断绝,乃言去伪存真。《齐物论》云「吾丧我」,即此境界。子綦隐几而坐,肢体如枯木不摇,心神似冷灰不燃,实已离形去知,与天为徒。此非刻意为之,乃「坐忘」之自然呈现。盖至人外不逐物,内不役心,故能形神俱泯于虚静。

二、田禾三贺:无求而天下归
子綦言田禾睹己而齐人三贺,暗喻「大人无求」之德。《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子綦穴居岩处,无意声名,反使国君慕其高隐,百姓钦其超然。此即「不召而自来」之道。世人逐利则患得患失,至人无求则无得无失,故能「不物于物」,而物自归附。

三、至言不言:返己之真诠
子綦之「仰天而嘘」,犹庄子所谓「渊默而雷声」。至言本无言,以心传心;大道本无求,返己即足。颜成子惑于形骸,子綦示以本真——「返己」者,非外索玄理,但内照虚明。如《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即「心若死灰」之终极旨归:泯灭分别,复归自然。

结语
《徐无鬼》此章,以子綦之「槁木死灰」象喻道体,阐「无求无失」之奥义。至人忘形则形全,忘心则心通,不慕外而德自充。今人若解「返己」真谛,便知庄子非教人寂灭,乃导人以虚静涵养生机,如灰中藏火,枯木含春,此谓「无用之大用」也。

(全文约780字)
曹音步 發表於 2025-7-10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徐无鬼》"心若死灰"章义疏

南伯子綦隐几坐忘之象,实为庄子示现"吾丧我"之工夫境界。颜成子见而惊问"形若槁骸,心若死灰"之可能性,此问恰契入道枢要。子綦所述"山穴之中"一段因缘,尤堪玩味。

"田禾睹我"而"三贺之"者,正显世俗认知之颠倒。齐君以得见隐者为荣,国人复以君得见隐者为幸,此三重谬赞,恰如《齐物论》所谓"朝三暮四"之寓言,揭示世人逐影吠声之态。子綦点破"我必先之,彼故知之;我必卖之,彼故鬻之",直指"名者实之宾"的异化本质。当形神未臻坐忘,犹存"我相"之际,终不免为外物所撄。此中深意,与《逍遥游》"宋人资章甫"章互为表里。

"嗟乎悲人"以下,乃庄子对人间世的终极悲悯。所谓"非我与吾子之罪,与人之罪",实指文明异化之必然困境。如《马蹄》篇言"陶者曰'我善治埴'",此"有为之患"正是"丧己于物"的根本原因。至人"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者,非枯寂断灭之谓,乃"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工夫,终达"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的悬解境界。

"至言去言"与"至为去为"二句,可视为对《知北游》"道不可言"命题的补充。郭象注"去言去为"为"任其自为",成玄英疏"妙悟之言,止于会理",皆深得庄旨。末句"故求无所失者,唯有返己而已",正与《德充符》"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遥相呼应,揭示道家工夫论之核心——不外逐而反求诸己。

此章以坐忘工夫始,以返本归根终,中间穿插世俗认知与道境之对照,实为庄子"内圣外王"之学的微缩景观。其"心若死灰"之喻,非消极厌世,乃是通过"虚室生白"的否定性工夫,最终达成"与物为春"的肯定性境界,此中辩证,读者当深味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卯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一日午時| 2025/8/1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