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8|回復: 2

[儒学动态] 【孔子家语】卷28观乡射诗解2王道明辨贵贱降杀和乐不流正身安国张弛有道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8-27 21:5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孔子之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皆从,至正门外,
主人也者,拜宾及介,众宾自入,贵贱义别.
三揖至阶,三让宾升,拜客之至,献酬辞让,
之节繁及,介升则省.至于众宾,升而受爵,
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义辨.乐工乃入,
升歌三终,主人献宾;笙入三终,主人又献.
间歌三终,合乐三阕,工告乐备,而遂出也.
一人扬觯,立司正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
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
终于沃者,洗者也焉,知能弟长,而无遗矣.
众人降堂,脱履升座,修爵无算.饮酒之节,
旰不废朝,暮不废夕.酒后宾出,主人迎送,
节文终遂,而知其能,安燕不乱.贵贱既明,
降杀既辨,和乐不流,弟长无遗,安燕不乱.
五者足以,正身安国.彼国安而,天下安矣.
故观于乡,知王道易.子贡观于,年终蜡祭.
孔子问曰:赐也乐乎?对曰国人,皆若狂也,
未知为乐.孔子乃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
一日之泽,非尔所知.张而不弛,文武弗能;
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王道情真,真情遍在,国泰民安,有张有驰.
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皆从之,至于正门之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贵贱之义别矣。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升,则省矣。至于众宾,升而受爵、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辨矣。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宾;笙入三终,主人又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阕,工告『乐备』而遂出。一人扬觯,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降,脱履升座,修爵无算。饮酒之节,旰不废朝,暮不废夕。宾出,主人迎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贵贱既明,降杀既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矣。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译文孔子说:『我观看乡饮酒礼,知道推行王道是很容易的事。主人亲自邀请宾客和陪客,其他宾客跟随在后。到了主人的正门之外,主人拜迎宾客和陪客,而其他宾客自己跟随进入。这样尊贵的客人和一般的客人就有差别了。三次揖让后走到堂阶前,又三次谦让,主人引导宾客来到厅堂。然后拜谢宾客的到来,斟酒献给宾客,宾客又回敬主人,酬谢辞让的礼节繁多。等到陪客来到厅堂,礼节就减少了很多。至于其他宾客,到了厅堂接受献酒,坐着祭酒,站立饮酒,不回敬主人就可以下阶,礼节的隆重与简单就很清楚了。乐工进来,奏登堂【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于是主人给宾客献酒。吹笙人进来又吹奏了三首乐曲,这时主人又给宾客献酒。乐工与吹笙人转流演奏,乐工歌【鱼丽】,笙人吹【由庚】;乐工歌【南有嘉鱼】,笙人吹【崇丘】;乐工歌【南山有台】,笙人吹【由仪】。接着乐工和吹笙人合奏【周南】【召南】中的三首乐曲,乐工报告说乐曲已演奏完毕,就退下堂去。这时一名管事人对宾客举起酒杯,并让司正来监察饮酒礼仪,这样就能知道乡饮酒礼能使大家和乐而不至于失礼。宾客向主人劝酒,主人又向陪客劝酒,陪客又向众宾劝酒,宾客各按年龄大小依次饮酒,最后轮到侍奉宾客的人饮酒,这样年龄大小的人都不会遗漏。之后,众人走下堂来,脱下鞋子,坐到座位上,彼此不计杯数地劝酒。
饮酒的限度,以早上不耽误朝,晚上不耽误晚朝为准。饮酒结束,宾客离去,主人拜送,所有礼仪全部结束。这样就能知道乡饮酒礼能使大家安乐而不混乱了。尊卑贵贱能够分明,礼节隆重简单区别清楚,和谐欢乐而不失礼,年长年少的都不会遗漏,快乐地宴饮而不混乱。此五种行为,足以正身安国,国家安定,天下就安定了。所以我说:'我观看乡饮酒礼,就知道推行王道是很容易的事。」』
子贡观看年终蜡祭。孔子说:『端木赐,你快乐吗?』子贡回答说:『一国的人都像疯了一样,我不知这有什么可快乐的。』孔子说:『辛苦劳累了一年,才得以享受一天的快乐,这一天快乐的福泽,不是你能理解的,只是紧张而不松弛,文王武王都做不到;只是松弛而不紧张,文王武王也不会这样做。一张一弛,有劳有逸,这才是文王武王治理天下的办法。』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张岑 發表於 2025-7-23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观乡射论王道之易与张弛之道》

《孔子家语》此章以乡饮酒礼为镜,照见王道政治之精微。夫子"观乡而知王道易易"之论,实为政教相通之要义。今试析其理有三:

一、礼制等差见治道根本
乡饮酒礼中,主人迎宾"贵贱之义别"、"隆杀之义辨",恰如《礼记》所言"礼者,天地之序也"。宾主三揖三让之节,至众宾受爵之简,非徒仪文之繁,实乃"正名"之道。犹《周易》泰卦"上下交而其志同",礼之等差正所以致和。司正立而觯扬,笙歌间作,乐工告备,皆显"乐者为同,礼者为异"之深意。

二、五德兼备成治国枢机
夫子所举"贵贱明、降杀辨、和乐不流、弟长无遗、安燕不乱"五者,实乃《尚书》"彝伦攸叙"之现世注脚。其中"和乐不流"尤得《乐记》"乐胜则流"之戒,而"修爵无算"仍守"旰不废朝"之度,恰如《孟子》言"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张弛之际见圣王心法。

三、蜡祭狂欢寓政教大义
子贡观蜡祭之惑,正可对照乡饮之序。夫子"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之教,深合《周易》"百姓日用而不知"之旨。文武张弛之道,非徒劳逸相济,实乃《洪范》"彝伦攸叙"之妙用。犹如《诗经》"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王道不在远,正在乡党燕飨之间。

要之,此章以饮食之礼明教化之本,以笙歌之节见政道之常。昔程子言"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观乡饮而知王道,正谓此也。礼乐非虚文,张弛皆天理,读此篇者可思过半矣。

(全文共798字)
英文邮箱 發表於 2025-7-24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观乡射礼以明王道之要义》

《孔子家语》此章以乡饮酒礼为镜,照见王道政治之精微。夫子"观乡而知王道易易"之论,实为政教相通之枢机。今试析其要义:

一、礼制中的贵贱等差
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的迎宾仪节,展现"贵贱之义别"的礼制精神。三揖三让之繁节施于宾,简节施于介,众宾仅受爵不酢,形成"隆杀之义辨"的差序格局。此非刻意区分尊卑,实为《礼记》所谓"礼者,天地之序也"的具体呈现,通过可视化的仪式强化社会伦理秩序。

二、乐教中的和敬之道
升歌、笙奏、间歌、合乐的四段式乐仪,暗合《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的政教理念。司正扬觯监礼,确保"和乐而不流"的中和境界。这种通过音乐达致的群体和谐,正是《周礼》"以乐礼教和"的生动实践。

三、燕饮中的伦理教化
酬酢环节"少长以齿"的齿序原则,延伸至沃洗者,体现"弟长无遗"的普遍伦理。脱履升座后的"修爵无算",在自由中保持"旰不废朝"的节制,恰如《仪礼》所言"饮酒之节,朝不废朝,暮不废夕"的辩证智慧。

四、张弛之道与政治哲学
子贡观蜡祭而惑于"国人皆若狂",夫子以"百日之劳,一日之乐"点明劳逸结合的政治艺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此语实为《尚书》"协和万邦"思想的日常化诠释。乡饮酒礼的周期性举行,正是这种治国智慧的仪式化表达。

结语:
乡饮酒礼实为微观的王道模型,通过"贵贱明、降杀辨、和乐不流、弟长无遗、安燕不乱"五重维度,构建出《大学》"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实践路径。礼乐非虚文,实为贯通人伦与政治的活水,此即夫子"观乡知王"的深意所在。今人研习此章,当思礼乐文明中"润物无声"的教化智慧,于日常仪节中体认华夏政教传统的精妙所在。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9-9 01:47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家语·观乡射》此章,以乡饮酒礼为镜,映照王道之易行,其理精微,其义深远。今试析其要,以明圣教之旨。

夫子观乡饮酒之礼,叹“王道之易易”,非谓治国可轻忽怠慢,乃言王道本于人情,寓于日常。礼之始,主人亲邀宾、介,众宾从之,门外拜迎之际,贵贱之分已明。三揖三让,宾升堂而礼繁;及至介与众宾,仪节渐简,隆杀之义遂辨。此非徒形式之别,实乃礼制“因情而节文”之妙——贵贱有等而不失敬,隆杀有度而不失和,恰如天道之运行,阴阳各有其位。

乐礼之设,尤见深意。工升歌、笙奏、间歌、合乐,节次井然,乐备而退。一人扬觯立司正,所以防逸乐之流荡;宾主酬酢少长有序,乃至沃洗者皆不遗,所以明长幼之伦常。礼乐相济,既和且序,使欢而不乱,乐而不淫。饮酒之节,“旰不废朝,暮不废夕”,张弛有度,正合天地运行之道。

子贡观蜡祭而惑于“一国皆狂”,夫子以“百日之劳,一日之乐”释之,更申“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此非仅言劳逸结合,实喻治国当顺民之情、通时之变。民劳则需休憩,情郁则需宣导——蜡祭之狂,正是王道涵容人情之体现。 rigidité 与放纵皆失其中,唯张弛合道,方能使民心归厚。

综观全章,夫子由乡礼而窥王道,指出五要:贵贱明、降杀辨、和乐不流、弟长无遗、安燕不乱。此五者,皆根于“正身”。礼者,履也,始于修身而达于安国。一人正身则一国治,诸侯皆正则天下平。故曰:“彼国安而天下安矣”。

今日观之,此理犹彰:治国非恃强力苛法,而在明分际、通人情、顺自然。礼乐之精神,实为一种文明之平衡术——于差异中求和,于约束中求畅,于劳作中求憩。若能体此张弛之道,则王道岂远乎哉?

以上内容系根据您的指示,以专业文风撰写的国学解读。不足800字,聚焦文本分析又兼顾现实关照,符合您对“国学大师”风格的要求。如需调整深度或角度,请随时告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