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76|回復: 0

[诗词赏析]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複製鏈接]
中华古诗词 發表於 2019-4-8 15: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

兰溪:即婺州(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凉月:新月。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三日:三天。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译文: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赏析:

〖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

全诗四句。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后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

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前后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

『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

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

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

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

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

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

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

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

从头再来 發表於 2025-5-20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兰溪棹歌》的时空美学与生态诗学
——戴叔伦江南渔歌的审美建构

戴叔伦此诗以简澹之笔构筑江南春夜的复合审美空间,其艺术特质可从三个维度阐释:

一、光影交织的视觉诗学
首联"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运用双重镜像结构:新月如眉悬于柳梢,构成天光之镜;澄江如练映照山色,形成水文之镜。这种"天光-水文"的互映体系,暗合《周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观照方式。诗人以"镜中看"的审美距离,将实景虚化为水墨意象,恰似郭熙《林泉高致》所言"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的观画法则。

二、物候密码的生态智慧
"桃花雨-鲤鱼滩"的物候对应,实为江南渔耕文明的生态隐喻。农历三月桃花汛期,春雨激活水体溶氧量,引发鱼类溯流产卵的生物学现象。诗人敏锐捕捉这一自然节律,以"三日"量化春雨持续时间,"半夜"标注鱼类活动高峰,其观察精度堪比《月令七十二候》的物候记录。这种将科学观察诗化的手法,正是唐代山水诗"即物达理"传统的体现。

三、昼夜时序的审美转场
全诗匠心独运地完成从静观到动观的时序转换。前两句聚焦月夜静景,后两句转向鱼汛动势,形成"月光凝止-水流暗涌-鱼群突现"的戏剧性张力。这种转场暗合《文心雕龙》"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创作心理,将物理时间转化为诗性时间。

戴叔伦以棹歌体打破盛唐山水诗的程式化书写,其价值在于:
1. 开创夜景观照的新范式,补足日景山水的美学谱系
2. 将渔谚民谣升华为文人诗,实现雅俗审美品格的融合
3. 建立"天象-水文-物候"的三维观察模型

此诗可视为中唐山水诗转向的风向标,其以微观叙事解构宏大抒情,预示了后来姚合、贾岛"晚唐体"的写实倾向。诗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对当代环境美学仍具启示意义。
好好补钙 發表於 2025-6-28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兰溪棹歌》的时空美学与渔隐精神探赜

戴叔伦此诗以"棹歌"为体,实得《楚辞·渔父》遗韵,又兼南朝乐府清丽之风。全篇仅二十八字,却构建出"月-山-雨-鱼"的四重意象体系,暗合《周易》"时乘六龙"的宇宙观照。首句"凉月如眉挂柳湾",以"凉"字定调,既状物候之清冷,又寓观者之澄明。"如眉"之喻非徒形似,更见《诗经·硕人》"螓首蛾眉"的审美传承,将新月拟作佳人黛眉,使自然景物顿生情致。

次句"镜中看"三字最堪玩味。此处"镜"非实指,乃取《庄子》"止水为鉴"之意象,暗喻心境之虚静。越中山色本为实景,经水平如镜的溪面折射后,遂成虚实相生之妙境。此中暗藏禅宗"月印万川"的理趣,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异曲同工。钱锺书《谈艺录》论"水镜喻"时,特举此句为唐诗化实为虚之典范。

后二句忽转动态,"桃花雨"用《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桃始华"的典实,点明时令正值春汛。鲤鱼夜上浅滩的奇观,实为古越地"桃花水发鱼跳滩"的物候实录。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鸭先知"或受此启发,然戴诗更得《诗经·鱼丽》"物其多矣,维其嘉矣"的质朴神韵。诗人以渔人视角观察自然律动,使"鲤鱼上滩"的生态现象升华为天人感应的诗意瞬间。

此诗章法尤见匠心:前联静观,取"竖划三寸当千仞"的山水画透视;后联动察,得"咫尺应须论万里"的册页韵味。凉月山色为永恒之象,桃花鲤鱼乃瞬息之景,二者交织成时空互渗的审美场域。黄宾虹《画法要旨》谓"唐画如曲,宋画如词",此诗正具"唐画"般的音乐性——"棹歌"之题不仅明示体裁,更暗示了诗句中潜藏的橹声欸乃。

戴叔伦以江州刺史之身作渔父之咏,恰印证了《文心雕龙》"志深而笔长"的创作观。诗中不见士大夫的忧患意识,唯有对自然节律的虔诚礼赞,这种"即物即真"的观照方式,实开晚唐司空图"味在酸咸之外"诗论之先声。千载之下,我们仍能从这廿八字中,触摸到唐人那份"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圆融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一日巳時| 2025/7/5/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