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68|回復: 1

[诗词赏析]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_每日诗词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9-1-23 15: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9bd50954f608a4fbbdc15097c0507e1.jpg

山中杂诗
【南北朝】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诗词赏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

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的主体则是「鸟」和「云」。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旬是二、二、一。

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旬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

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4-4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山中杂诗》品鉴:论吴均笔下的隐逸空间建构

吴均此诗以十六字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隐逸空间体系,展现了南朝文人"山水以形媚道"的审美追求。全诗通过四个动态意象的并置,形成"烟-日-鸟-云"的视觉链条,在有限篇幅中完成时空的立体铺陈。

首句"山际见来烟"以仰视视角展开空间维度,"来"字赋予炊烟以生命动势,暗示人迹的存在。此处烟霭非暮气沉沉之象,实为"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化用,通过氤氲之气连通天地人三才。次句"竹中窥落日"转为俯察视角,"窥"字精妙,既得竹林掩映之趣,又见诗人澄怀味象之态。竹与日的意象组合暗含《周易》离卦"明两作"的哲学意蕴,落日余晖经竹筛滤,成就光影交错的禅意空间。

后两句运用蒙太奇手法转换叙事主体,"鸟向檐上飞"完成由远及近的空间过渡,飞鸟意象既实写山居景致,又暗喻《庄子》"逍遥游"的精神指向。结句"云从窗里出"最具颠覆性,将流动的云气固化为窗棂间的定格画面,此"窗"非物理存在,实为心灵观照的取景框,与宗炳"澄怀观道"的山水观照方式一脉相承。

在声律方面,诗人巧妙运用"二一二"与"二二一"的节奏变奏。前两句"见来烟"、"窥落日"的仄平仄收束,与后两句"檐上飞"、"窗里出"的平仄平相应,形成声韵的阴阳调和。这种节奏设计暗合《文心雕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的声律美学。

此诗表面写景,实为心象的外化。吴均通过物象的精心择取与组合,构建出"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玄远意境。在看似平淡的白描中,蕴含着南朝文人"山水有清音"的集体无意识,堪称"隐逸诗"的典范之作。其价值不仅在于画面的经营,更在于开创了以小景写大境的诗歌范式,对后世王维《辋川集》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沙舟 發表於 2025-4-23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烟霞竹影间的生命律动——吴均《山中杂诗》的隐逸美学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二句,以极简之笔勾勒出南朝隐士眼中的山林意境。吴均此诗,短短二十字,却将六朝文人"澄怀观道"的审美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幅看似简单的山居图景背后,蕴含着中国古典诗歌"以少总多"的艺术精髓。

诗人以"见"与"窥"两个动词,微妙地展现了观察者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见来烟"是远观的整体把握,"窥落日"则是近察的细节捕捉。这种视角的转换,使静态的山景产生了动态的韵律。烟霭自山际飘来,落日从竹间透射,两个意象一朦胧一清晰,构成虚实相生的意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窥"字的使用,既暗示了竹林茂密只能间隙见日的实景,又透露出诗人静观默会的审美姿态,可谓一字传神。

后二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视角突然转换,以鸟和云的动态打破前两句的静谧。这种主体转换的手法,在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等诗中已有先例,但吴均处理得更为自然。飞鸟与流云不再是诗人观察的客体,而成为主动展现生命力的主体。尤其"云从窗里出"一句,以反物理的描写制造出超现实的诗意——究竟是山居云雾缭绕似从窗出,还是诗人精神已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物我交融的境界,正是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哲学思想的诗意呈现。

在格律上,前二句"二一二"与后二句"二二一"的节奏变化,形成听觉上的跌宕起伏。这种看似随意的句式安排,实则暗合自然呼吸的韵律。吴均摒弃了当时盛行的骈俪文风,以散文化的句法捕捉瞬间感受,开创了后世山水田园诗的先声。其语言之清新自然,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隐逸诗学的审美范式。

这首小诗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动人,在于它超越了单纯景物描写的层面,展现了人与自然最本真的相处方式。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这种简淡中见深意的审美体验,或许正是现代人精神困顿的一剂解药。吴均笔下的山居生活提醒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我们能否以澄明之心"窥"见眼前世界的本真样貌。
廖目 發表於 2025-5-1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山际见来烟》诗境蠡测:论吴均山水小品的空间叙事与隐逸美学

吴均此诗虽仅二十字,然其构筑的山水意境与空间叙事之精妙,足为南朝山水诗之圭臬。全诗以"见-窥-飞-出"四动词为经纬,构建起"远观-近察-仰视-俯察"的立体空间序列,暗合《周易》"仰观俯察"的宇宙观照方式。

首句"山际见来烟"以平远视角展开,烟霭自山峦交际处氤氲而生,其"来"字暗含时间流动感。此句深得顾恺之"远人无目,远水无波"的画理,以虚写实,较之后世王维"白云回望合"更显空灵。次句"竹中窥落日"转为特写镜头,"窥"字既状竹叶隙间观日之态,复寓《庄子·齐物论》"隙中窥月"的哲学意味。落日余晖经竹筛滤,光影斑驳处,可见诗人取法宗炳《画山水序》"张绡素以远映"的观照智慧。

后二句视角突变,以动态打破静谧。"鸟向檐上飞"取势自下而上,檐角与飞鸟构成几何张力;"云从窗里出"则化实为虚,窗棂竟成云气吞吐之所。此种空间错位手法,较之谢朓"窗中列远岫"更显造化之奇。钱钟书《谈艺录》谓此乃"视觉暂留"的诗歌呈现,实则暗含郭熙"三远法"中"幽远"之境。

在声律经营上,诗人匠心独运:前联"烟"(先韵)、"日"(质韵)用入声收束,后联"飞"(微韵)、"出"(术韵)转平仄相间,形成"促-缓-扬-抑"的节奏变化。这种"二一二"与"二二一"的句式交替,恰如古琴曲中的"散-按"相生,使短章具有尺幅千里的韵律美。

此诗最堪玩味者,在其隐逸美学的双重表达。表面写山居实景,实则构建"可游可居"的精神家园。檐角飞鸟喻《逍遥游》之无待,窗间出云示《归去来辞》之自在。吴均将玄学"言意之辨"化为具象诗境,较之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更显凝练。后世王维《鹿柴》"返景入深林"、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等,皆可溯源于此。

要之,此诗以简约笔法完成多重美学建构:空间上远近相谐,时间上动静相生,哲理上虚实相照。正如恽南田论画所谓"虚处实则通体皆灵",吴均此作正是以有限字句开辟无限诗境的典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