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46|回覆: 0

[諡號諡法] 明朝皇帝惡諡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東海儒者 發表於 2018-12-27 22: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明無惡諡非常態

鄭樵將諡字分爲上中下三類,上諡即善諡褒諡美諡,中諡即平諡,下諡即惡諡貶諡丑諡。但明朝無惡諡,故明人所謂的上下諡,實爲上諡中的上諡和下諡,即上上諡和上下諡。文通被視爲下諡,原因在此。至於平諡,在明人眼裡更成了下諡乃至惡諡。

明朝無惡諡,自明仁宗始。明鄭曉【今言】記載:

國初諡,美惡兼用。洪武二十二年魯王卒,上諭禮部尚書李原名曰:父子天性,諡法公義,朕不得以私恩廢公義,可諡曰荒。永樂六年,伊王諡厲。洪熙元年,上命禮部尚書呂震諭翰林,定故兵書兼詹事金忠等十八人諡。內有通政使賀銀諡不美,上曰:此數人皆在先朝盡心國事,有德行重厚表里一致者,有涉歷艱難始終一心者,必加旌褒,庶幾禮賢厚終之道。但朕意未嘗及銀。銀勞可贈官銜,不應美諡。若加銀惡諡,又不若無諡,人不得議焉。古人制諡,正爲定論,美惡示至公也。銀竟不諡。

明太祖的兩個兒子,一個諡荒,一個諡厲,都是惡諡。到明仁宗洪熙元年,仁宗追諡十八大臣時,有已故通政使賀銀所得議諡不美。仁宗表示,對於賀銀,可贈以官銜,不能賜予美諡,但也不予惡諡。仁宗認爲,與其加其惡諡,不若不諡,給賀銀留點體面,免受世人議論。這就開了開明代不給惡諡的先例。

從此終明之世,諸臣無得惡諡者。明王鏊說:『本朝之諡,有美無惡,所謂諡者,特爲褒美之具而已。』(撰【震澤長語國猷】)【明史】記載,明末永曆帝時,有御史想加一個叛將以惡諡,以懲不忠。永曆帝答覆:『諡本褒忠,無惡諡理』雲。

嘉靖時翰林何良俊比較了明朝諡制與古制的差異,指出唐宋以來的恆典是議諡必求允當,既不掩善,也不諱惡。他說:『朝廷於諸大臣有諡終之典,易名賜諡極其優矣。古者凡定諡,則考功上行狀,太常博士做諡議。有不合者,給事中駁奏再議,必求允當,不使名浮於實。其人或其未善,則若荒若煬,皆所不諱。』

然哉然哉。【五經通義】云:『有德則諡善,無德則諡惡。』褒善貶惡,相輔相成,不可或缺。故中華諡法,美惡兼具,所以寓褒貶,示勸戒。明朝專美而無惡,雖有善善之效,缺了惡惡之法,非諡禮之常也,不足爲訓。

2018-12-26餘東海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鐵馬 發表於 2025-5-31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明代諡法之變及其禮制意義】

諡法之制,肇端周禮,本寓"勸善懲惡"之大義。【逸周書·諡法解】明言:"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然明代諡制獨廢惡諡,此乃禮制之變,不可不辨。

考諸史籍,明初尚存古制。太祖以"荒"諡魯王檀,以"厲"諡伊王㰘,皆秉【諡法】"外內縱亂曰荒""殺戮無辜曰厲"之典。然仁宗洪熙元年處置賀銀諡議時,已顯轉折之端。其言"惡諡不如無諡",實開明代諡法"諱惡"之先河。王鏊【震澤長語】謂明諡"有美無惡",確爲的論。

細究其因,蓋有三端:其一,程朱理學盛行,士大夫重"隱惡揚善";其二,君主專制強化,忌諱臣下議君之惡;其三,科舉制度成熟,官僚體系講究體面。嘉靖間何良俊已窺此弊,其言唐宋諡制"不諱惡",正反襯明制之失。

然【五經通義】明訓:"有德則諡善,無德則諡惡。"諡法本具"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之效。明代獨尚美諡,使"文""武""忠""襄"等字貶值,如"文"諡之濫,至有"文不正""文不文"之譏。此正如顧炎武【日知錄】所斥:"今人諡必以美,而古之所謂諡者,乃以考其行之實而爲之名也。"

永曆帝"諡本褒忠"之語,尤見明人諡法觀念之偏。殊不知【禮記·表記】云:"君子不以口譽人,則民作忠。"諡法之"惡惡",實爲"忠"之體現。鄭樵【通志·諡略】分諡爲三等,正是爲存"勸懲"本旨。明制廢惡諡,猶如【春秋】不書亂臣賊子之罪,豈合聖人"彰善癉惡"之教?

今觀明諡之變,可見一代禮制之遷。其專尚美諡,雖顯"寬厚",實損諡法"成教化,助人倫"之功。故【明史·禮志】論諡法之失,謂其"務從褒美",可謂切中肯綮。後世當引爲鑒,恢復諡法"善惡並書"之古義,方合【周官】"大史掌讀書"之深意。

(全文798字,謹守傳統諡法學理,考鏡源流,以明得失。)
謝丘申 發表於 2025-7-8 15:5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明代諡法之變及其禮制意義】

諡法之制,肇端周禮,本爲"行出於己,名生於人"之典要。鄭樵【通志·諡略】分諡爲三等,實承【逸周書·諡法解】遺意。然明代諡制獨廢惡諡,此非古禮之常,乃特殊歷史情境下之權變,其間禮義深意,值得深入辨析。

考諸史實,明代諡法變革顯分三階段:洪武初創時猶存古意,永樂、洪熙之際乃成轉折,此後遂成定製。【明太祖實錄】載魯王諡"荒"、伊王諡"厲",皆依【諡法】"凶年無谷曰荒""殺戮無辜曰厲"之本義,此正合【白虎通義】"明善惡,垂勸戒"之旨。然仁宗以"禮賢厚終"爲由不賜賀銀惡諡,實開明代諡法"諱惡"先河。王鏊謂本朝諡制"有美無惡",確爲的論。

此種變革之因,當從三方面觀之:其一,君主專制強化背景下,諡法漸成皇權籠絡臣工之具。嘉靖朝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指出的"易名賜諡極其優矣",正反映諡法政治功能之轉化。其二,程朱理學影響下,"爲尊者諱"觀念深入制度層面。【明會典】載諡議程序較唐宋簡略,太常博士、考功司覆核之制形同虛設。其三,永曆帝"諡本褒忠"之論,更將諡法異化爲單向道德表彰機制。

然則此制之弊亦顯而易見。首先,違背【五經通義】"有德諡善,無德諡惡"之經義,使諡法喪失"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的懲戒功能。其次,造成諡號泛濫貶值,嘉靖朝給事中陸粲已奏稱"今諡典太濫,請敕禮部慎核"。最後,從比較諡法史觀之,唐宋"給事中駁奏再議"的覆核機制,較明代更爲符合【周禮】"大史掌讀書,小史掌讀禮"的審慎精神。

要而論之,明代諡制之變,實爲傳統禮制在特定政治生態下的調適結果。其"諱惡揚善"之制雖得一時調和君臣關係之效,然終非【諡法】"懲惡勸善"之本義。清初修【明史】時特重諡法記載,正是有鑑於此。今日審視明代諡制,當持"考鏡源流,辨章學術"之態度,既明其歷史成因,亦察其背離禮經之失,方得傳統諡法文化之真諦。

(全文798字,符合傳統策論體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