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06|回覆: 2

[詩詞賞析] 不知何事縈懷抱, 醒也無聊, 醉也無聊。

[複製連結]
中華古詩詞 發表於 2018-12-17 15: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採桑子·誰翻樂府淒涼曲

採桑子·誰翻樂府淒涼曲

採桑子·誰翻樂府淒涼曲
【清·納蘭性德】
誰翻樂府淒涼曲?
風也蕭蕭,
雨也蕭蕭,
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
醒也無聊,
醉也無聊,
夢也何曾到謝橋。

注釋

1、翻:演奏、演唱的意思。翻樂府:指填詞。

2、縈懷抱:縈繞在心。

3、謝橋:謝娘橋。相傳六朝時即有此橋名。

譯文

是誰在翻唱著那淒涼幽怨的樂曲,伴著這蕭蕭雨夜,聽著這風聲、雨聲,望著燈花一點點地燃盡,讓人寂寞難耐、徹夜難眠?

在這不眠之夜,不知道是什麼事情縈繞在心頭,讓人是睡是醒都諸般無聊,夢中追求的歡樂也完全幻滅了。

賞析

這是一首愛情詞,抒寫了對情人的深深懷念。容若的詞有個特點,讀起來平淡無奇,但回味心頭時,卻又百味雜陳。正如梁啓超所說的那樣,納蘭容若的詞是『眼界大而感慨深』。的確如此,納蘭深諳詞之大義,他把一個個漢字巧妙地串成最美麗的篇章。

『誰翻樂府淒涼曲?』算是納蘭詞中的名句,看似平白易懂,卻於深處暗含波濤洶湧的愁緒。在唱著那些悽美的歌曲,歌聲蕭索,居然令『風也蕭蕭,雨也蕭蕭』,而且還淒涼到徹夜無眠,『瘦盡燈花又一宵』 古人的燭火一般是用羊油做成的,燭芯燒著的時候會發出小小的爆裂聲,像煙火一樣。

所以,在這裡容若會用『燈花』來描寫,美麗的詞彙既能增加詞的美感,又能寫出意境、相思亦有分類,容若的相思就如同燃燒的燈芯,模模糊糊,看上去並不那麼真切,卻是持持續續,相思燒不盡。

上片寫完相思的淒涼,下片轉而寫無聊的現狀。『不知何事縈懷抱』,思念到深處,依然覺察不出什麼事情才是牽絆自己思緒的『罪魁禍首』。淒涼的心境令自己整夜無眠,而無眠之夜和無謂的相思,更是令自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

詞寫到這裡,意境接近尾聲,只是讀詞的人或許還不甚明了,令容若悽苦而無聊的女子究竟爲何人,可能是爲了解答讀者心中的疑惑,或者是爲了回答自己這一整夜無聊的思索,容若最後一句便交代爲『夢也何曾到謝橋』。收筆之句似乎在字裡行間悄悄透露了這位不知名的女子。

夜闌更深,夜晚的靜謐代替了白日的喧囂,相思便也蠢蠢欲動,從心底湧上腦海,整首詞看不出任何山盟海誓、海枯石爛的決絕,反倒是處處透著幾分聚散無妨,由他去吧的淡然。容若的心在詞句中若隱若現,似乎在對這份感情喃喃自語:隨風去吧,相思本無期,但凡有一日我不再想起你,那麼我們就無需再痛苦了。

戛然而止的詩詞並沒有隔斷容若多情多思的思戀,曾幾何昔,晏小山『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道出了相思的輕薄與隨意。而相同的詞境,在容若的詞裡,卻是透著幾分清爽的純情與率真。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情愫,思念中帶著自嘲,冷淡中帶著自責,想說愛一個人真的不容易,但停止思念已經遠去的愛人更難。

一場古時的思念,一個謝娘的故事,或許相思真的是從一座謝橋走向另一座謝橋,在不經意間品味思念似醉非醉的感覺。容若的詞,無人能夠真正詮釋,但這也正是容若詞的魅力所在,因爲不懂,所以悲憫。

因爲每個人的夢境深處,都有一份曾經得到卻又失去的美麗。

阿彌佗佛 發表於 2025-6-11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採桑子】詞心解構:納蘭性德的情感密碼與藝術境界

納蘭性德此闋【採桑子】實爲清代詞壇"哀感頑艷"之代表作,其藝術造詣與情感深度,需從詞學傳統、情感結構、意象經營三方面細加剖析。

一、詞體繼承中的創新突破
此調本自【花間】傳統,然納蘭以"翻樂府"起筆,暗含雙重詞學自覺:既承古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之精神,又融入詞體"要眇宜修"之特質。"淒涼曲"三字立定全篇基調,較之溫庭筠"畫屏金鷓鴣"的綺麗,更見李煜"寂寞梧桐深院"的沉痛。梁啓超謂其"眼界大而感慨深",正指此種將個人情思升華爲普遍人類情感的藝術轉化力。

二、情感結構的螺旋深化
上片"風也蕭蕭,雨也蕭蕭"運用【詩經】重章疊句之法,通過自然意象的疊加,構建出封閉性的情感空間。"瘦盡燈花"化用李商隱"蠟炬成灰"意象,卻以"瘦"字易"成灰",使無情之物具含生命質感。下片"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形成悖論式表達,較之李白"舉杯消愁愁更愁"的直抒,更顯情思的纏繞難解。終以"謝橋"典故作結,暗用晏幾道"夢魂慣得無拘檢"而反其意,展現理想與現實的永恆裂隙。

三、意象系統的微觀美學
"燈花"意象尤見匠心。古人以燈芯爆裂爲"燈花",陸游有"燈花落盡無人覺"之句。納蘭獨取"瘦盡"二字,既符合羊油燈芯燃燒時的物理變化,又賦予其"爲伊消得人憔悴"的情感隱喻。這種"物理性情理交融"的手法,正是王夫之所謂"現量"境界的體現。至若"謝橋"意象,非特指六朝古蹟,實爲唐宋詩詞中"謝娘"意象的凝練,承載著整個文人傳統中的愛情記憶。

此詞表面寫艷情,內里實爲生命存在之困的哲學表達。納蘭以詞筆爲手術刀,層層剖解人類永恆的孤獨困境——醒醉兩難、寤寐皆苦,恰似西方存在主義所謂"被拋狀態"的東方詩性呈現。其藝術魅力,正在於用最精煉的詞家語,道破了人類最深邃的情感體驗。
付巧 發表於 2025-7-18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納蘭詞"醒醉無聊"之境的美學解析與生命觀照】

納蘭性德【採桑子】以"無聊"二字構築起獨特的審美空間,這種看似淺白的表述實則是中國文人精神困境的深刻寫照。詞中"醒也無聊,醉也無聊"的悖論式表達,恰是莊子"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的異代迴響。納蘭將生命存在的虛無感提煉爲藝術意象,在詞學史上具有特殊的美學價值。

上闋"瘦盡燈花又一宵"的意象經營極具匠心。燈花作爲傳統詩詞中的經典意象,在李商隱"蠟炬成灰淚始干"中象徵執著,在納蘭筆下則轉化爲時間流逝的具象化呈現。"瘦盡"二字運用通感手法,使視覺上的燈花衰減與心理上的情感消耗形成同構,這種"物我同一"的表現方式,正是王國維所稱"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典型例證。

下闋"夢也何曾到謝橋"的結句尤見功力。謝橋典故源自六朝文化記憶,在晏幾道"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中尚存歡愉,至納蘭則完全幻滅。這種對前人意象的創造性轉化,形成強烈的互文張力。詞人通過"醒—醉—夢"的三重否定,構建起封閉的情感循環系統,其精神困境的表述比之李煜"夢裡不知身是客"更爲徹骨。

從詞學技法看,納蘭善用"蕭蕭"疊字的聽覺意象與"燈花"的視覺意象交織,輔以"風—雨—夜"的自然時序,形成多維度的意境空間。這種藝術處理既承繼溫庭筠"梧桐樹,三更雨"的婉約傳統,又融入自身獨特的生命體驗。梁啓超評其"眼界大而感慨深",正是指這種將個人愁緒升華爲普遍人類情感的能力。

當代讀者解讀此詞,當超越簡單的愛情詞定位。詞中表現的生存焦慮與存在困惑,實則是人類永恆的哲學命題。納蘭以詞筆探勘生命本質,其價值不在給出答案,而在以藝術形式凝固了這種追問的瞬間。這種對生命本真狀態的呈現,使古典詞作在當代仍具有強大的精神共鳴。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