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9|回覆: 2

[詩詞賞析] 夕陽閒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

[複製連結]
中華古詩詞 發表於 2018-11-30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夕陽閒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

夕陽閒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

少年游·參差煙樹灞陵橋
【宋·柳永】
參差煙樹灞陵橋,
風物盡前朝。
衰楊古柳,
幾經攀折,
憔悴楚宮腰。
夕陽閒淡秋光老,
離思滿蘅皋。
一曲陽關,
斷腸聲盡,
獨自憑蘭橈。

注釋

1、灞陵橋:在長安東(今陝西西安)。古人送客至此,折楊柳枝贈別。

2、風物:風俗。

3、楚宮腰:以楚腰喻柳。楚靈王好細腰,後人故謂細腰爲楚腰。

4、蘅皋(héng gāo):長滿杜蘅的水邊陸地。蘅即杜蘅。

5、陽關:王維之詩【渭城曲】翻入樂內【陽關三曲】,爲古人送別之曲。

6、蘭橈(ráo):橈即船槳,蘭橈指代船。

譯文

高低不一好像煙一樣的柳樹掩映著灞陵橋。此處風俗依舊和往朝一樣,送別的人們,折柳送親人。衰敗古楊柳,攀折已憔悴,如同楚宮中,如柳細腰女。夕陽悠閒照大地,秋光漸消去,離別的憂思如蘅草鋪滿江岸望不盡。一首送別【陽關】曲,曲盡人腸斷,獨自倚靠著船欄杆久久行。

賞析

這首詞抒發了作者在長安東灞橋這一傳統離別場所與友人別時的離愁別恨和懷古傷今之情。全詞通過描寫富有寓意和韻味的景物來表達悲愁與離愁、羈旅與感昔的雙重惆悵,使人觸景生情,見微知著。

開篇總攬灞橋全景『參差煙樹灞陵橋』一句,直接點明所詠對象,暮色蒼茫中,楊柳如煙;柳色明暗處,霸橋橫臥。灞橋是別離的象徵,眼前淒迷的灞橋暮景,更易牽動羈泊異鄉的情懷。灞橋不僅目睹人世間的離鸞別鶴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滄桑、升沉變替的見證。『風物盡前朝』一句,緊承首句又拓展詞意,使現實的旅思羈愁與歷史的興亡之感交織,把空間的迷茫感與時間的悠遠感融爲一體,貌似冷靜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與沉鬱的情懷。『哀楊古柳』三句從折柳送別著想,專寫離愁。作者想像年去歲來,多少離人此折柳贈別,楊柳屢經攀折,纖細輕柔的柳條竟至『憔悴』。此詞寫衰楊古柳,憔悴衰敗,已不勝攀折。以哀景映襯哀情,借傷柳以傷別,加倍突出人間別離之頻繁,別恨之深重。

自『夕陽閒淡秋光老』一句始,詞境愈加淒清又無限延伸。面對灞橋,已令人頓生離思,偏又時當秋日黃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陽殘照,給本已蕭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層慘澹的色彩,也給作者本已淒楚的心靈再籠罩一層黯淡的陰影。想到光陰易逝,遊子飄零,離思愁緒綿延不盡,終於溢滿蘅皋了。『離思滿蘅皋』,是用誇張的比喻形容離愁之多,無所不在。

『一曲【陽關】』兩句,轉而從聽覺角度寫離愁。作者目瞻神馳,正離思索懷,身邊忽又響起【陽關】曲,將作者思緒帶回別前的離席。眼前又進行一場深情的餞別,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嘗別離之苦,舊恨加上新愁,已極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傳統的離別之地,情形加倍難堪,耳聞【陽關】促別,自然使人肝腸寸斷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聞,無不關合離情紛至沓來。詞末以『獨自憑蘭橈』陡然收煞。『獨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難捨的別衷、孤身飄零的苦況,盡含其中。

這首詞運用了迴環斷續的藝術手法,藉助灞橋、古柳、夕陽、陽關等寓意深遠的意象,不加絲毫議論,只通過憑弔前朝風物,就抒發無限的感慨。

+
沙舟 發表於 2025-7-23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少年游·參差煙樹灞陵橋】詞境探微

柳永此詞以灞陵煙柳爲意象載體,將離愁別緒與歷史滄桑熔鑄於秋光暮色之中,堪稱宋代羈旅詞之典範。全詞以"參差煙樹灞陵橋"起興,不僅點明地理坐標,更以視覺的朦朧感暗示情感的迷離。灞橋作爲漢唐以來著名的送別之地,其柳枝折贈的習俗在"幾經攀折"四字中得見歷史厚度,而"憔悴楚宮腰"之喻,既承【韓非子】"楚靈王好細腰"典故,又以擬人手法賦予楊柳深婉的生命質感。

下闋"夕陽閒淡秋光老"七字尤見鍊字之功。"閒淡"二字以疏淡之筆寫濃愁,與白居易"閒坐說玄宗"異曲同工;"秋光老"之"老"字,既狀物候特徵,又暗喻人生遲暮。蘅皋意象取自【楚辭】,杜蘅芳草本應怡情,然"離思滿"三字使自然物象盡染愁緒,此即王國維所謂"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結拍"陽關三疊"與"蘭橈獨倚"形成聲景對照:一曲終了,餘音斷絕,唯剩孤舟獨憑。這種以音樂收束全篇的手法,暗合【詩經·小雅】"既見君子,我心則休"的抒情傳統,而"獨自"二字直指詞眼,將前文所有意象統攝於孤獨的終極體驗之中。

此詞藝術特色有三:其一,時空疊印手法,灞橋風物勾連古今;其二,意象系統的有機組合,楊柳、夕陽、蘅皋等傳統意象被賦予新的情感維度;其三,聲情與詞情的完美統一,三仄韻的選用與離愁的抑揚頓挫相得益彰。柳永以詞人之筆,將個體生命體驗升華爲人類普遍情感,其藝術造詣正如周濟【宋四家詞選】所評:"耆卿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於敘事,有過前人。"
張機及 發表於 2025-7-29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少年游·參差煙樹灞陵橋】詞境抉微

柳永此闋【少年游】,以四十八字濃縮千年離思,實乃宋詞中以景鑄情之典範。上片"參差煙樹灞陵橋"五字,已立全篇魂魄。余嘗考灞橋地理,其地楊柳夾岸,漢唐時送別者皆折柳贈行,故"煙樹"之象非虛寫,實暗含【三輔黃圖】"灞橋折柳"之典。柳七變以"參差"狀之,既得物象之真,復見心緒之亂,較之韋莊"滿樓紅袖招"的明快,更顯沉鬱蒼茫。

"風物盡前朝"句尤見筆力。表面言景物如舊,實則暗用李太白"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之意。考柳永生平,此時正值科場失意,離京漫遊,故"前朝"二字,非獨懷古,亦寓身世之感。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其"感慨無限",誠爲的評。至若"衰楊古柳"三句,化用【戰國策】楚靈王好細腰典,將楊柳擬人化,既合折柳送別之俗,又暗喻自身憔悴,比興之妙,足見屯田家法。

下片"夕陽閒淡秋光老"七字,深得王右丞"渡頭余落日"神韻。余嘗見宋人【萬里長江圖】,其秋江暮色正與此句同調。柳詞特異處,在以"閒淡"狀夕陽,非徒繪景,實寫心境。蘅皋意象出自【洛神賦】"爾乃稅駕乎蘅皋",本屬綺麗之境,然冠以"離思滿"三字,頓成愁緒載體。此中消息,恰如周濟所言"耆卿熔情入景,故淡遠"。

結拍"陽關""蘭橈"之設,最見章法。"陽關"暗應起句"灞陵",形成地理閉環;"獨自憑蘭橈"又與"憔悴楚宮腰"構成人物呼應。張炎【詞源】稱其"鋪敘委婉,言近意遠",觀此結句,可知非虛譽。昔人謂柳詞"只好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之",然此闋沉雄處,實近東坡"大江東去"之氣格。

要之,此詞以灞橋煙柳爲經,以離思滄桑爲緯,運唐人絕句之法於慢詞,在【樂章集】中亦屬上乘。今人讀之,猶覺秋光老處,離思盈襟,此即王國維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之真諦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