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04|回覆: 0

[訓詁學] 印字的起源與演變_繁體字寫法

[複製連結]
+

印是一個會意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幅很清晰的圖畫

印是一個會意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幅很清晰的圖畫

一隻有力的大手按住了一個跪着的人,表示按壓的意思,這也就是印的本義

一隻有力的大手按住了一個跪着的人,表示按壓的意思,這也就是印的本義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是一個非常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印。我們今天提到『印』,多半是指印章,它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在中國出現,是一種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為什麼要把印章叫作印?一起從印字的寫法中找答案。

【說文解字】裏說:『印,執政所持信也。』

【說文解字】裏說:『印,執政所持信也。』

印是一個會意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幅很清晰的圖畫:一隻有力的大手按住了一個跪着的人,表示按壓的意思,這也就是印的本義。而印章之所以取名為『印章』,就是根據其使用方法需要『按壓』而得名的。【說文解字】裏說:『印,執政所持信也。』印章是中國文化中特別有意思的一個形式,初為實用,衍而為藝術。因時代和使用者的不同,歷代印章大致為官印和私印兩大類。自商周濫觴到先秦、兩漢為一高峯,這階段印章大多為實用,印文內容為各種官職名,私印主要是姓名字號,可以說是古人的『身份證』和『執行公章』。在此之外,有吉語、辟邪、烙馬、肖形等內容,也是後來我們所見的閒章之前身。

我們今天提到『印』,多半是指印章

我們今天提到『印』,多半是指印章

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在【獨斷】中記載:『璽者,印也。印者,信也。』着重強調了『印』是一種信譽標誌。在中國人的觀念裏,『信』是為人立世的重要關鍵點,人無信不立,即沒有信譽的支撐,就沒有人格的樹立。然而『信』之一字,雖然千金一諾最為沉重,但空口無憑卻又最為虛泛,察其言行還要等待漫漫時間的印證,所以,人們就通過各種加固信任的儀式來體現『信』。印章,就是這樣一種儀式化的憑信:對於個人來講,名章為憑,紅印一蓋,就象徵着基於人格尊嚴的承諾;對於一國來講,國之玉璽,鄭重一落,就印蓋出了國家信譽——中國傳統的印文化,可以說就是古人『誠信』品德的載體。

印章之所以取名為『印章』,就是根據其使用方法需要『按壓』而得名的

印章之所以取名為『印章』,就是根據其使用方法需要『按壓』而得名的

印章上的文字,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叫陽文,就是文字高於平面,字是凸出來的;另一種叫陰文,就是文字低於平面,字是凹進去的。相比較而言,印章上的文字刻成凸出來的,塗上墨,印在紙上字跡更為清楚。這給當時深受抄書之苦的人們以極大的啟發。人們聯想到,如果把要抄的東西反刻在木板上,然後像蓋圖章那樣印到紙上,那麼只要刻出一個版,就可以不斷地印出同樣的文字來,那不是比用手抄快多了嗎?經過反覆研究,人們終於在印章、摹印和拓印的啟發下發明了印刷術。

印章是中國文化中特別有意思的一個形式,初為實用,衍而為藝術

印章是中國文化中特別有意思的一個形式,初為實用,衍而為藝術

那些最早的文字,從龜甲獸骨、金石籀刻到竹簡木牘,一筆一划,背後都有一把刀、一支筆、一雙專注的眼睛,和一個凝神刻寫的人。起初每一個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往往有多種形體,即使後來有小篆的『書同文』,因為書寫者的不同,世間仍然不會出現兩個寫得完全相同的字。印刷術的發明,改變了閱讀,也改變了書寫。印刷以複製為手段,以不容置疑的重複呈現,從這個意義上講,真正的『書同文』,可能在此時才得以實現。而這究竟代表了什麼?在房龍的【人類的故事】裏,有一對頗為有趣的漫畫式的插圖或許可以作答:一幅畫面上,一個蓬頭垢面的人坐在小屋裏,就着油燈微弱的亮光辛勤地抄寫;而在另一幅畫面上,一個人站在手動印刷機前,正得意地品味着手中書本散發出來的墨香。兩幅畫的對比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印刷術出現之前,即便是最專業的抄書者,也要用上數天甚至數十天才能抄完一本書;而印刷術普及之後,一個普通人用一天就能印出上百本書——自此,知識不再是奢侈品。

印章大多為實用,印文內容為各種官職名,私印主要是姓名字號,可以說是古人的『身份證』和『執行公章』 ... ...

印章大多為實用,印文內容為各種官職名,私印主要是姓名字號,可以說是古人的『身份證』和『執行公章』 ... ...

無論是古時一『印』千金的印章,還是讓文明得以廣泛傳承的印刷術,都是時代的印記。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人、事、物。時代的烙印伴着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也必然會體現在每一個個體的人身上。而正是這一個一個的人,一件一件的事,一個一個的物,匯成了一個時代的洪流,成就了一個時代的巨幅畫卷。(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白定 發表於 2025-6-13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印字考源與信德載體芻議】

印字源流可溯至甲骨文時期,其構形之妙,實為華夏先民智慧結晶。甲骨文"印"字作"𠃊",乃會意之字,左為手形,右作跪跽人形,許慎【說文】所謂"按也"者,正得其本義。此按壓之意象,遂衍為後世印章使用之基本動作,誠如【周禮·秋官】所載"璽節"之制,皆以鈐壓為用。

印章之演變,實為華夏文明發展之縮影。商周時期,青銅器銘文已見印跡雛形;至秦漢,印章制度臻於完備。值得注意的是,漢代官印多作白文(陰文),私印則朱白相間,此非僅工藝之別,實含"陽尊陰卑"之禮制深意。蔡邕【獨斷】言"璽者信也",正道出印章作為信用憑證之本質。漢代官印多配龜鈕,取神龜負圖之象,暗合【禮記】"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的誠信之道。

印章文字之陰陽二體,尤具哲學意蘊。陽文印章鈐於封泥則顯凹痕,恰合【易經】"陽卦多陰"之理;陰文印章反呈凸起,又應"陰卦多陽"之象。這種陰陽互見的特徵,在隋唐官印轉為陽文的變革中,既體現工藝進步,更暗含"陽德顯明"的政治哲學。宋代米芾【書史】記載書畫用印之制,已見藝術印章脫離實用之端倪。

明清以降,文人篆刻大興,印章由信物轉為藝術。文彭、何震輩以刀代筆,將"六書"之理融入方寸之間。此時印文內容突破名號局限,或取【詩經】吉語,或鐫【論語】箴言,使印章成為"載道之器"。清代汪啟淑【飛鴻堂印譜】所收閒章,多見"思無邪"、"游於藝"等文句,正是傳統文化"遊藝志道"精神的物質載體。

今觀奧運中國印,其"京"字舞人造型,既承甲骨文象形遺韻,又合現代設計理念。這種古今融合,恰印證了印章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印章從信物到藝術的身份轉換,實為中華文明"器以載道"傳統的生動體現。方寸之間,既有文字演變之跡,更見民族精神之魂。
梅花 發表於 2025-7-10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印字源流考:從權力符信到文化載體的演變

印字之形義演變,實為華夏文明發展之一縮影。甲骨文"印"字作"𠃉",乃會意之構:左為手形,右作人跪伏之狀,生動呈現以手按壓之象。【說文】釋"印"為"執政所持信",此解已超越單純動作描述,而上升至權力象徵層面。細究其形,實暗含上古權力運作之本質——以強力使人屈服,後漸演變為憑信之物,此中可見文明進化之軌跡。

印章之發展,實與華夏政治文明同步。商周時期,印章多為實用之器,官印銘刻職銜,私印鐫記姓名,實為早期社會組織之"信用憑證"。先秦兩漢乃印章藝術之第一個高峯,其時印文樸拙大氣,佈局嚴謹,反映了"君子佩印"的禮制思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代官印製度之完備,已形成嚴格的等級體系,印材質地、鈕式、綬色皆依官階而定,印章成為權力秩序之物質化呈現。

印章之為物,實乃"信"之具象化。蔡邕【獨斷】言"璽者,印也。印者,信也",道出了印章文化之核心價值。古人以印為憑,不僅因其形制獨特難以仿造,更因印章本身承載着"一諾千金"的道德重量。這種將抽象誠信轉化為具體物證的文化智慧,體現了華夏民族"器以載道"的哲學思維。歷代印學著作如【印典】【三十五舉】等,皆強調"印如其人"的倫理觀念,印章藝術遂成修身養性之道場。

印章藝術之升華,尤見於文人篆刻之興起。唐宋以降,印章漸脫實用藩籬,文人將詩書畫印並稱"四絕",於方寸之間展現筆墨意趣。明代文彭、何震等大家,以刀代筆,將書法氣韻注入印文,開創"文人印"新境。清代浙派、皖派爭鳴,更使篆刻藝術達至巔峯。此一轉變,使印章從權力符號蛻變為藝術載體,完成了從"憑信之物"到"心印之藝"的升華。

今觀奧運中國印,其設計深得傳統印學三昧:以肖形印傳神,借書法線條寫意,用朱紅鈐印彰顯華夏氣象。此非徒具古形,實得古意——既延續了印章作為信用象徵的原始功能,又賦予其新時代的文化內涵。印字演變之路,正是中華文明從重信守諾到藝以載道的生動寫照,其方寸之間,自有乾坤。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