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2|回復: 2

[诗词赏析] 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複製鏈接]
中华古诗词 發表於 2018-8-29 09: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全诗赏析

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诗 宋·王安石 苏州司业诗名老, 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全诗注释

1、张司业:张籍(约766-约830),字文昌,唐代诗人。历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工乐府,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和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2、苏州司业:张籍原籍苏州(吴郡),故称。老:历时长久。

3、乐府:本指汉代音乐机关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这里指张籍所作的新乐府诗。

4、奇崛:奇异特出。

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全诗译文

苏州司业的诗歌久负盛名,人人称赞他的乐府高妙入神。

看似寻常实际最奇崛,写成好像容易却饱含艰辛。

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全诗赏析

〖题张司业诗〗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对张籍诗的评诗。也是诗人自己经验的总结。诗的前两句高度评价了张籍诗。后两句谈论了诗歌创作中『寻常』与『奇崛』、『容易』与『艰辛』的辩证关系。是对诗歌创造经验的总结,也揭示了普遍性的规律,蕴含深刻的哲理。就诗歌创作而言,看上去平淡无奇,却淡而有味。

黄池母 發表於 2025-4-10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题张司业诗》诗学辩证发微

王安石此绝句虽仅二十八字,实为宋代诗论之精粹。其评骘张籍乐府,非特为唐人作注脚,更昭示宋人审美之转向。张司业诗名之"老",非独谓其年辈,实指其诗法之醇熟。唐人乐府至中唐而新变,张籍以古题写时事,其"妙入神"处正在化俗为雅,此乃宋人"以故为新"诗法之先声。

"寻常"与"奇崛"之辩证,实为诗家三昧。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表面似平易,内里却含礼教与情思之剧烈冲突;《野老歌》白描田家之苦,而笔底暗藏讽喻之锋。此种"奇崛",非字句之险怪,乃立意之深曲。荆公自身《明妃曲》"意态由来画不成",正得此中三昧,看似直白议论,实含史家之卓识。

至若"容易"与"艰辛"之辨,尤见创作真谛。梅尧臣谓"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正可与此句互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字字家常,然"复恐匆匆说不尽"之转折,非经百炼不能至此天然。宋人追求之"老境",正是此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地。黄庭坚谓"拾遗句中有眼",荆公此评可谓直指张籍诗眼所在。

此诗在诗学史上尤具深意:一方面总结中唐乐府由韩孟之奇险转向元白之平易的内在理路,另一方面预示江西诗派"平淡山高"的美学追求。其价值不仅在评张籍,更在建立"反常合道"的创作范式。后之论者如钱锺书《谈艺录》谓"理之在诗,如水中盐味",正可作此诗注脚。

要之,荆公此作非徒论诗,实为宋调审美之宣言。其揭示的艺术辩证法,至今犹为文艺创作之圭臬。学者若能于此"寻常"诗句中体味"奇崛"之思,于其"容易"表面领会"艰辛"之道,则近乎得之矣。
弘农耕夫 發表於 2025-4-16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题张司业诗》诗学辩证发微

王安石此绝句虽仅二十八字,实为宋代诗论之精粹。其评骘张籍乐府,非特论一人之作,实揭橥中国诗学之核心命题。今试从创作论、风格论、接受论三端阐发之。

一、创作论:"艰辛"与"容易"之辩证
诗中"成如容易却艰辛"一语,道破艺术创作之本质矛盾。张籍乐府如《野老歌》《牧童词》等,语言俚白如话,然其锤炼过程实经三重境界:初求奇险而力有不逮,继而雕琢过甚失之自然,终乃返璞归真。此正合皎然《诗式》"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之论。王安石以政治改革家而作此语,尤见其深谙艺术规律——变法与作诗,皆需"看似寻常"之智慧。

二、风格论:"奇崛"寓于"寻常"之美学
"看似寻常最奇崛"揭示中唐以降诗学转向。张籍乐府之奇,非韩孟之险怪,而在选材于闾阎琐事,立意于微末处见精神。如《节妇吟》借男女之情写忠义大节,此即"奇崛"所在。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评张籍"看似平常最奇崛",显系承荆公此论。此种美学追求,实为宋诗"以故为新"理论之先声。

三、接受论:"诗名老"与"妙入神"之传播
首联"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点出张籍诗作接受史之双重特征。"老"字既指历时久远,亦暗含艺术成熟之意。张籍乐府在唐时已获白居易"举代少其伦"之誉(《读张籍古乐府》),至宋初经王禹偁等推崇,形成"妙入神"之公论。王安石此评,既总结前贤共识,又通过"寻常—奇崛"的辩证阐释,赋予传统评价以新内涵。

此诗之妙,尤在将创作论、作品论、接受论熔于一炉。末二句十四字,可作中国艺术哲学之纲领。后世如袁枚"家常语入诗最妙"(《随园诗话》)、刘熙载"极炼如不炼"(《艺概》),皆可视为荆公此论之注脚。今人观之,其价值不仅在于评骘张籍,更在于揭示艺术创作中"绚烂归于平淡"的普遍规律,诚为诗家三昧之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