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381|回复: 1

古琴曲欣赏:七夕听一曲《凤求凰》·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复制链接]
+
古琴札记 发表于 2018-8-17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七夕。宜听《凤求凰》。

本曲最早见于明朝汪芝编纂的《西麓堂琴统》,现今流传最广的谱本为《梅庵琴谱》。此曲传说是汉代的汉族古琴曲,后人根据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

七夕。宜听《凤求凰》

七夕。宜听《凤求凰》

汉朝蜀郡临邛卓王孙的女儿文君,精通音乐和文学,最爱读司马相如的文章。

一天,文君得知父亲在家里招待相如,便到前堂来听琴曲。相如出众的才华和充满激情的一曲《凤求凰》,把二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凤求凰 · 琴歌》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徬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文君当夜便与相如约会,他们互相倾诉了满腹情意。夜深人静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乘着早已准备好的马车,离家私奔了。

过了数月,夫妻两回到临邛。卓王孙与他们断绝了关系。文君和相如为了生计,开了一家酒店,当垆卖酒,招待客人。相如和文君依靠自己的劳动,过着清贫而愉快的生活,一时传为美谈。

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文章,非常赏识他的才华,便派使臣到临邛去召相如进京为官。使臣来到临邛,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在车马临门的喧闹声中依依惜别。

相如做官不久,便遭人妒忌,被陷害入狱。卓王孙怕受牵连,逼文君改嫁豪门。文君坚决不从。不久,武帝得知相如冤情,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相如此时已淡泊名利,他只身到茂陵去修养,寄情山水,思念文君。

本曲最早见于明朝汪芝编纂的《西麓堂琴统》

本曲最早见于明朝汪芝编纂的《西麓堂琴统》

文君得知相如出狱,又听到传闻,说相如在茂陵纳妾,一时百感交集。她写下一篇《白头吟》,托人带到茂陵。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相如读罢《白头吟》,非常感动,把文君接到茂陵。夫妻重会,直到白头。

根据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

根据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

王先宏,斫琴师,青年古琴演奏家。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祥霆先生,移植改编许多适合古琴弹奏的经典曲目,编写《古琴实用教程》。代表作品:《云水禅心》、《长相思》、《檐下雨意》、《美丽的高邮湖》、《太极》等。

王先宏创办“伏羲王氏斫琴坊”,以传世名琴的制作工艺为基础,总结出自己独到的古琴制作理念,以古琴“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九德作为古琴音色的最高追求。

里人 发表于 2018-9-3 13: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夜约会?古人也玩一夜情吗
戴沿柔 发表于 2025-7-16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凤求凰》琴曲考略与七夕琴事刍议

七夕良辰,诸君以《凤求凰》相和,诚为雅事。此曲渊源,实有可考者。今据《西麓堂琴统》《梅庵琴谱》诸本,参以史传,略陈管见。

一、琴曲源流考
《凤求凰》虽托名汉世,然考《汉书·艺文志》未载此曲,至明汪芝《西麓堂琴统》始见著录。此乃琴曲流变之常例,犹《广陵散》托名嵇康,《胡笳十八拍》附会文姬。今传《梅庵》谱本,实经徐立孙先生打谱修订,融会诸家,方成此清丽之调。

二、琴歌文本辨
帖中所引琴歌,实杂糅《乐府诗集》与后人拟作。"有美人兮"诸句,近楚骚体,而"愿得一心人"出自《白头吟》,二者本非一体。卓文君《白头吟》见载《玉台新咏》,然刘勰《文心雕龙》已疑其伪,此乃六朝文人拟作之证。琴曲借事言情,不必尽合史实。

三、琴心解
《凤求凰》之妙,在"中和"二字。其音初作泛音,清泠如凤鸣;入拍后以"猱""注"相间,状求凰之殷切。梅庵派处理"跪指"处尤见功力,左手"吟猱绰注",恰合《溪山琴况》"弦与指合,指与音合"之旨。闻者当静心体味"轻、微、淡、远"之韵,非徒慕儿女情长也。

四、七夕琴事
古人七夕,原有"曝书弹琴"之俗。《东京梦华录》载:"贵家多结彩楼,谓之乞巧楼,铺陈琴瑟。"今人抚《凤求凰》以应节令,当思琴道之本。司马相如"绿绮"传世,然其《琴道》已佚,后人慕其风流而制曲,实为"借古人酒杯,浇自家块垒"。

结语:
琴之为器,载道言志。《凤求凰》一曲,可作情语观,亦可作道器观。值此七夕,愿诸君不仅感"白首不相离"之誓,更悟"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操》)之训。抚弦之际,莫忘《太古遗音》所云:"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

(全文计789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