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114|回覆: 1

[樂曲] 古琴曲:【半壺紗】·半城煙雨半城沙,一世流離一世殤

[複製鏈接]
古琴札記 發表於 2018-8-16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詞曲:劉珂矣,百慕三石

改編移植:廖妮妮 演奏:廖妮妮

墨已入水渡青花

墨已入水渡青花

墨已入水渡青花,輕攬紅霞晚歸家。

金烏初起采竹去,悠悠風起埋桑麻。

韶華易去光陰改,半分相思裹袈裟。

十里桃花伴年華,鳳冠珍珠挽進發。

輕攬紅霞晚歸家

輕攬紅霞晚歸家

檀香拂玉容顏改,空樓隨意弄輕紗。

星盤黑白仍未變,僅留一盞芽色茶。

我心山水卿若見,一步一蓮上祈天。

浮生歲月催人老,風月一笑塵緣了。

金烏初起采竹去

金烏初起采竹去

【半壺紗】是由劉珂矣與百慕三石共同作詞作曲,古風歌手劉珂矣演唱的一首歌曲。

頗具禪意的歌詞、飄逸流暢的旋律、清雅從容的吟唱,無不蘊藏着一股超凡脫塵的淨心能量。

悠悠風起埋桑麻

悠悠風起埋桑麻

"聞香一盞茶,兜攬半壺紗,清韻挽飄逸,養心自成華……"如此的閒情逸緻,自然成趣,想必是眾多浮華紅塵中忙碌漂泊、執着迷茫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份心境。

且不說有多少人真能放下牽絆,自得清淨,恐怕能真正讀懂這份淡然與智慧的人也未必是多數。

韶華易去光陰改

韶華易去光陰改

正所謂"人生苦短,知音難尋,倘若我心中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我便一步一蓮花祈禱……"

滾滾紅塵,世事紛繁,人心變得日漸浮躁,難得有幾分清淨的時候,而這首古琴曲卻能給人以清新脫俗、耳目一新的聽覺享受。

半分相思裹袈裟

半分相思裹袈裟

半壺紗

墨已入水渡一池青花

攬五分紅霞采竹回家

悠悠風來埋一地桑麻

一身袈裟把相思放下

十里桃花待嫁的年華

鳳冠的珍珠挽進頭髮

檀香拂過玉鐲弄輕紗

空留一盞芽色的清茶

倘若我心中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

我便一步一蓮花祈禱

怎知那浮生一片草歲月催人老

風月花鳥一笑塵緣了

……

古琴譜


禪茶一味、青花瓷、滄海一聲笑、琵琶語、寒山僧蹤、雲水禪心、小幸運、畫心、牧羊曲、菊花台、大魚、臥龍吟、蘭亭序、女兒情、枉凝眉、葬花吟、雨碎江南、紅顏劫、菩薩蠻、風居住的街道、釵頭鳳、但願人長久、傾盡天下、紅顏舊、大悲咒、越人歌、琴師、貝加爾湖畔、倩女幽魂、春江花月夜、煙花易冷、山水情、痴情冢、鴻雁、穿越時空的思念、送別、蟲兒飛、長亭怨慢、虞美人、清心普善咒、君生吾未生、星月神話、風雪築路、羋月傳、心經、涼涼、女人花、小城故事、茉莉花……

天生審力 發表於 2025-3-31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半壺紗】琴曲解詁

此曲以青花入墨、紅霞歸舟起興,暗合【周易】"觀物取象"之理。檀香星盤之喻,非徒言物象變遷,實乃【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之音聲註腳。

考"半壺紗"意象,可溯至宋代禪門"吃茶去"公案。趙州和尚以茶喻禪,此曲以半壺紗茶演繹塵緣,其"芽色茶"三字尤得"一期一會"之昧。廖氏指下"一步一蓮"的輪指技法,恰似【華嚴經】"蓮華藏世界"的琴弦顯現,七弦間頓現三千大千世界。

劉珂矣詞中"半分相思裹袈裟"句,深得王維"行到水窮處"之禪趣。袈裟本為出世之相,相思卻是入世之情,二者相裹,正是六祖慧能"佛法在世間"的現量境界。百慕三石譜中商調轉羽調處,暗含"苦空無常"三法印,琴家所謂"聲聞緣覺"盡在此中。

今人聽此曲,不必強求"風月一笑"的徹悟。但得片刻澄懷,便是【溪山琴況】所言"雪其躁氣,釋其競心"的修心之功。琴道貴養中和之氣,曲終那縷未散的泛音,恰似東坡【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的千年餘響。
好好補鈣 發表於 2025-6-29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半壺紗】琴曲美學與禪意境界芻議

【半壺紗】作為當代古風音樂之佳作,其藝術價值不僅體現在劉珂矣與百慕三石的詞曲創作,更在廖妮妮古琴演繹中展現出獨特的文人美學品格。全曲以"半"為眼,構建出"半壺紗—半城煙雨—半分相思"的意象體系,暗合【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精髓。

琴曲開篇"墨入青花"意象,實取法宋代文人畫"墨分五色"之理。青花瓷釉里紅與水墨交融,恰似琴音中散音與按音的虛實相生。廖妮妮演奏時右手"抹挑勾剔"的技法變化,將"輕攬紅霞"的視覺動態轉化為"吟猱綽注"的聽覺韻律,此乃【溪山琴況】所謂"弦與指合,指與音合"之妙境。

歌詞中"袈裟""檀香"等釋家意象,與"采竹埋桑"的道家隱逸情懷形成雙重精神維度。琴曲中段運用"滾拂"技法營造"星盤黑白"的宇宙意象,既暗合【易經】"觀天之道"的思維,又通過"芽色茶"的細微物象回歸禪宗"平常心是道"的本體論。這種"即色明空"的藝術表達,正是王維【輞川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當代迴響。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步一蓮"的修行意象在琴曲中的轉化。演奏者通過"走手音"的連續進退,在音位移動間形成"步步生蓮"的音響效果,使【華嚴經】"一花一世界"的哲學觀獲得聽覺具象。尾聲"風月一笑"處的"掏起"指法,以突然的泛音終結全曲,恰似【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頓悟境界。

此曲最得琴道三昧處,在於將現代流行旋律與傳統"二十四況"完美融合。如"浮生歲月"樂句中的"淌下"技法,既保持原曲抒情性,又暗含"清微淡遠"的審美追求。這種"古法今用"的創作實踐,實為當代國樂傳承發展的典範。

【樂記】云:"大樂與天地同和。"【半壺紗】以有限琴器寫無限禪機,其價值不僅在於藝術形式的新變,更在於延續了中國文人"以藝載道"的精神傳統。當最後一個泛音裊裊消散,留給聽者的正是莊子"坐忘"般的審美體驗——這或許就是當代喧囂中最珍貴的半壺清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