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94|回复: 0

[乐曲] 古琴禅曲《空山寂寂》·清远虚淡,如入山林

[复制链接]
+
古琴札记 发表于 2018-8-12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听,空山寂寂;品,古琴声声;闻,仙乐飘飘。晚风夕霞,在寂静的山谷中,婉转悠扬的古琴声在耳边响起,时而如泣如诉,时而缱绻缠绵。

山的最高处,眼里有飘渺的云,有望不到边的山,耳边掠过风的歌唱。

禅意声声,静静听来,清远虚淡,高雅古拙,佛曲缭绕于室,,以音寄心,自由于心,禅意缠绵于心。最古老的意象与新世纪音乐的完美结合,带你进入一个圣洁的清凉世界。聆听倍感动心,潺潺的流水声如一缕游丝轻轻环绕空山松波间,琴声清雅如云雾山岚,箫声盘旋低回,千折百转。

这优美清雅的琴声,让人如听仙乐禅曲,如入深邃禅画,如品无声禅诗。这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淡远、虚静与空寂,给人一种如入山林野涧、如临世外桃源的感受。

琴曲《空山寂寂》是一部将禅画诗曲集于一体的佛曲专辑,禅意十足。由巫娜、侯长青、曹杨等一些年轻有为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改编或创作的作品,以古琴和箫为主。古风乐韵,禅参其乐中,戒烦戒躁,清涤身心。

覃冒 发表于 2025-5-25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空山寂寂》琴禅美学发微

《空山寂寂》一曲诚为当代琴乐中深得禅家三昧之佳作。其以王维《鹿柴》诗意入乐,非徒摹写山林之形,实得"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禅境。考其音声构造,乃将古琴"清微淡远"之传统美学,与禅宗"空寂"之哲学意境相融铸,形成"声希味淡"之独特品格。

琴曲开篇即以散音勾勒山形,虚按处尤见"空山不见人"之象。左手吟猱若断若续,恰似"人语响"之回荡;右手挑抹疏落,如"返景入深林"之光影斑驳。此中妙处,正在"有声处听无声"——琴弦震动间暗藏止息之机,深得曹洞宗"默照禅"之旨。巫娜等演奏家深谙"弹琴如参禅"之理,指下不作刻意经营,纯任天机流行,故能达致"指与弦忘,弦与指忘"的化境。

箫声盘旋处尤见匠心。侯长青以"气若幽兰"的吹奏技法,使箫音如烟岚出岫,与古琴形成"虚实相生"的对话关系。考《溪山琴况》有云:"琴与箫合,贵在神遇",此曲中琴箫交替,忽远忽近,正合禅家"万法归一"之妙谛。曹杨所作改编段落,更将传统"慢角调"与当代和声思维相融,使古老琴曲焕发新意而不失古雅。

细味全曲结构,可见"起承转合"中暗藏禅机。散起如入山径,泛音段似见青苔,按音转入深林,最终收音于无迹——此非独乐曲章法,实为"由色入空"的修行次第。其声韵流动处,恰似永嘉玄觉《证道歌》"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之境。

此曲可贵者,在于超越一般"禅意音乐"的形似,直抵禅心本源。演奏者以"无所住心"抚弦,使听者不执于旋律,不溺于情感,唯觉一片空明。诚如《楞严经》所云:"闻所闻尽,尽闻不住",正是琴道与禅道会通处。当代人若能静心谛听,或可暂息尘劳,得窥"本来面目"之一斑。
郑沐包 发表于 2025-7-8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空山寂寂》琴禅互证论

《空山寂寂》一曲,诚乃当代琴人融通禅理之妙制。其声韵流转间,暗合王摩诘《鹿柴》诗意,非徒拟山林之响,实得"色空不二"三昧。考其音声构造,乃以"慢、细、轻、虚"四法为纲,诚如《溪山琴况》所言"琴之为音,孤高岑寂",此曲尤得其中真趣。

琴韵之妙,首在取势。开篇泛音三叠,恰似"返景入深林"之光影推移,以"应钟""清征"二音交替,暗合禅家"空有不二"之旨。左手吟猱皆用"冷泉"之法,振幅不过半徽,得"鸟鸣山更幽"之境。七弦散按之间,参用《枯禅吟》指法,右手"蜻蜓点水",左手"寒蝉振翼",将王维诗中"人语响"与"青苔上"的动静相生之理,化为丝桐妙响。

箫声介入处尤见匠心。按《乐书要录》"管声应月"之说,演奏者特取"仲吕"律管,以气若游丝之"细若"技法,与琴音形成虚实映照。其盘旋低回处,暗用"九转还丹"之法,每转必微降半音,喻"月映千江"之禅机。此乃深得郭楚望"潇湘水云"遗意,而更参以现代声韵学"泛音列"原理,故能于传统中见新声。

流水声效之运用,非徒摹自然之音。考《太古遗音》载"水声十三法",此曲取"幽涧滴泉"一式,以电子音效模拟"隔水听钟"之境,正合《楞严经》"闻所闻尽"的修行次第。其声波频率严格控制在432Hz,恰合古琴"仲吕均"律制,使物理振动与心理感受达成玄妙共振。

此曲结构深符"起承转合"之道。起段"空山"以散板呈境,承段"人语"入慢板生意,转段"返景"变节奏见悟,合段"青苔"归寂静得证。四个乐段暗合天台宗"空假中"三观,终归于"一念不生"的禅悦境界。巫娜等演奏家指下功夫,非仅技术娴熟,实因深谙《指月录》"即声色而见真空"之理,故能令闻者"暂歇尘缘"。

今人论琴,多执著于器与技之辨。然观《空山寂寂》之成,恰证《谿山琴况》"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三要。其超胜处,正在以现代人之心灵,透过千年琴道,直契禅家"当下即是"的真谛。听此曲者,当放下"雅俗""古今"之分别,但观月印万川,自得琴禅真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