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74|回覆: 1

古琴曲名曲欣賞【千年風雅】

[複製連結]
古琴札記 發表於 2018-8-11 21: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琴曲名曲欣賞【千年風雅】

一曲千年風雅

質樸的東方韻律

說不盡亙古及今的無窮歲月

道不完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

敘述着人世間的雅韻詩篇

訴說着中華民族的千年風雅

一曲千年風雅

一曲千年風雅

祭一夜花開,越一輪明月

在多情的發間起落

輕撫琴弦,涼徹寒宵

一曲未罷紅顏笑

策馬風雲,仗劍天涯

忘卻紅塵三千事

質樸的東方韻律

質樸的東方韻律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推開時空,落一身塵埃

抖落了多少歲月朝代

閒翻古書,揀一段對白

一半紙上來,一半讓人猜

每一句,藏住濃墨重彩

說不盡亙古及今的無窮歲月

說不盡亙古及今的無窮歲月

溯流而上,詩篇有三百

孔雀飛東南,樂府調還在

盛唐城外,把月光斟滿

邀李白、夢中醉蓬萊

梅花點染,摘幾首詞牌

一支聲聲慢,是否深埋

桃花未戴,隨風吹到元代

緊鑼密鼓戲台

道不完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

道不完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

它在唱,人世和百態

它在唱,山河的豪邁

黃河淘盡浪不還

秦時明月把頭抬

一支筆桿,歲月在末端

墨未乾,風雅千載

陸交 發表於 2025-5-4 07:22 | 顯示全部樓層
【千年風雅】琴曲美學探賾——兼論古琴藝術中的時空意識與人文精神

(一)琴曲源流考辨
【千年風雅】作為當代新創琴曲,其藝術構成深植於三千年琴學傳統。考其音律結構,可見"散-按-泛"三聲交錯之妙,暗合【溪山琴況】"弦與指合、指與音合"之要義。曲中"輪指"技法演繹月升月落,"撮音"處理狀寫策馬天涯,皆得【琴操】"以形寫神"之真傳。此曲雖非古譜原貌,然其音腔轉合間,【廣陵散】之激越、【瀟湘水雲】之綿邈隱約可辨,誠所謂"借古開今"者也。

(二)時空意象解碼
琴曲以"今月古月"之思構建雙重時空:弦上流轉者,非僅物理時間,實為文化記憶之綿延。"泛音"段落若空谷迴響,恰似【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之叩問;"滾拂"技法營造的歷史縱深,與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形成跨時空唱和。此中暗藏中國藝術特有的"瞬間永恆"觀,較之西方【永恆復返】哲思,更顯"即剎那見千古"的東方智慧。

(三)人文精神闡釋
曲中"詩三百-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的意象鏈,實為中華文脈的聽覺具象。琴家以"吟猱"技法摹寫【詩經】比興,用"走手音"演繹宋詞韻腳,使三尺桐木成為文化基因的載體。尤值稱道者,是"墨未乾"處的留白處理——右手"抹挑"漸稀而左手"韻"聲不絕,恰似嚴滄浪"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詩教傳統,將風雅精神轉化為可聆聽的"弦上之思"。

(四)當代琴學啟示
此曲成功處,在於平衡"守正"與"創新":七弦律制恪守古法,而和聲進行融入現代聽覺;題材取徑傳統,卻以蒙太奇式結構重組文化記憶。較之某些"新民樂"的浮華改編,此曲更得【琴史】"載道而不炫技"的真髓。其創作實踐提示:當代琴學發展,當以"通古今之變"為要義,使千年風雅在現代語境中完成"創造性轉化"。

結語:
【千年風雅】的價值,不僅在於藝術本體的完成度,更在於它用琴語重構了"文化中國"的聽覺圖景。當最後一個"泛音"裊裊消散時,我們聽到的不是曲終,而是陶淵明"托契孤游"的弦外迴響——這或許正是古琴藝術歷久彌新的終極奧秘。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7-13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千年風雅〗之琴韻流變與文脈承繼】

【千年風雅】一曲,非獨琴弦之震顫,實乃華夏文明之迴響。其音韻所涵,遠逾宮商角徵羽之技,直指三代禮樂、漢唐氣象、宋元風骨,可謂"以器載道"之典範。今試從琴學、詩教、史觀三途,剖其精微。

一、琴道與天道:聲律中的宇宙觀
古琴素稱"道器",其"散、泛、按"三聲,暗合天地人三才。【千年風雅】開篇以沉雄散音立骨,恰如【溪山琴況】所言"弦與指合,指與意合",將"大音希聲"之境界化入連綿起伏的旋律。曲中泛音段落清冷如月,分明是【莊子】"天籟"之說在絲桐間的具現。此非娛耳之曲,實為"以音觀道"的修行法門。

二、詩樂交融:文學意象的音聲轉譯
曲中"策馬風雲""秦時明月"等意境,直溯【樂府詩集】傳統。其跌宕處似【廣陵散】之慷慨,婉轉處類【陽關三疊】之纏綿,而"梅花點染"章節更見姜夔【暗香】詞意。琴人左手吟猱綽注,右手輕重疾徐,恰似詩人"鍊字琢句",所謂"弦上唐詩,指下宋詞",樂句與詩行達成跨時空的互文。

三、風雅精神的當代詮釋
曲終"墨未乾"之韻,實為對"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現代詮釋。琴家以減字譜為基而創新聲,正如孔子"述而不作"而"損益三代"。當今琴壇或泥古不化,或標新過甚,此曲卻得"守正出新"之要——既存【琴操】"窮則獨善"的士人風骨,復具【文心雕龍】"通變"的創造精神。

昔年朱熹觀琴,言"養君中和之正性,禁爾忿欲之邪心"。【千年風雅】之可貴,正在其以音聲為舟楫,載渡今人回溯文化本源。然琴道幽微,非徒耳聽,更須心會。願聞者勿執音響,當於無聲處聽驚雷,方得見"古今一也,死生同狀"的永恆風雅。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