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5|回覆: 0

古琴名曲欣賞【醉漁唱晚】

[複製連結]
七弦古琴網 發表於 2018-8-11 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琴名曲欣賞【醉漁唱晚】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闕因老版三國演義而家喻戶曉廣爲傳唱的詞章,出自明才子楊慎之手。或有琴友好奇問,這和我們今天的琴曲有什麼關係?

那我說,這其中關係大了,要想深層的理解琴曲內涵和背景,就不能不結合古人的意象和寄託。

此詞下片起首兩句『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描述了一幅江上漁樵暢快之圖景。這其中的『漁』父和『樵』夫,便是古代文人慣用的寄情山林,『隱居』自在的寄託。

我們都知道,『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姜太公可能是最早的漁夫,而其後的東漢名士嚴子陵,亦是辭官歸隱,可謂看透世事的智者。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屈原【楚辭·漁父】中,漁父高歌『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唐人張志和『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需歸』。

縱觀文學典籍,可見,漁樵往往生活在亂世,他們是逍遙於世外的隱者,是對人生世事有透徹的認識的人。他們的睿智,也使他們對人生保持著一種超然。如『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中呂·朝天子】張升)

所以琴曲中,才會有諸多描述漁樵生活的琴曲,比如【漁歌】【樵歌】【漁樵問答】【欸乃】等等。

再看【西麓堂琴統】中記述此曲爲陸龜蒙與皮日休泛舟松江,見漁父醉歌,遂寫此曲。

皮日休和陸龜蒙是晚唐詩人,經歷過安史之亂的大唐早已氣象不在,藩鎮割據戰亂頻繁。『皮陸』二人又時逢黃巢起義,曾經繁華的唐朝早如風燭,岌岌可危。

陸龜蒙『常攜書籍、茶灶、筆床、釣具泛舟往來於太湖,自號江湖散人』,而皮日休更是摻雜於黃巢起義之中,如此亂世,對於看破世事興衰的『漁樵』,其二人對漁父生活的描述和嚮往,便更多了一層深意。正可謂『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現今流行的【醉漁唱晚】有兩個版本,一則爲查阜西先生傳譜,一則爲衛仲樂先生傳譜,查版醉漁悠然自得,醉意微醺,衛版則酣暢淋漓,尤其於結尾處創造性的加入了『魚躍』聲,意趣盎然,妙趣橫生。

對於文人而言,琴也好,詩詞也好,無非是內心世界的寫照和寄託。如『身不由己』,那心,總得尋來一處桃源,去安放自己的靈魂。

——楊豫光

次次掛科 發表於 2025-6-16 15:34 | 顯示全部樓層
【醉漁唱晚】琴曲美學與隱逸精神發微

【醉漁唱晚】作爲古琴經典曲目,其藝術價值不僅在於音律技法,更在於其承載的文人精神傳統。此曲通過漁父醉歌的意象,深刻體現了中國士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生命哲學。

一、漁樵母題的文脈淵源
考諸文獻,"漁父"意象可追溯至【楚辭·漁父】與【莊子·漁父】,至唐代張志和【漁歌子】確立爲隱逸符號。陸龜蒙【甫里先生傳】自述"性野逸,無羈檢",其與皮日休所作【松陵集】中漁樵唱和,實爲晚唐士人對亂世的詩意疏離。琴曲【醉漁】通過音聲構建"搖櫓聲-浪濤聲-醉歌腔"三重意象(【五知齋琴譜】),恰合嚴子陵"醉臥江月"的典故。

二、雙譜系的美學分野
查阜西傳譜承襲川派【百瓶齋琴譜】系統,以"緩猱細吟"見長,第三段"鳴桹盪槳"處多用"淌下"指法,表現"酒中得道"的散淡;衛仲樂譜本則融匯廣陵派跌宕之勢,在"放浪形骸"段以強烈"剌伏"技法模擬醉態踉蹌。二者同源而異趣,恰如蘇軾【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所言"其身與竹化",琴人指下亦分呈"酒仙""狂士"兩般風骨。

三、隱逸書寫的音聲轉譯
曲中"切分節奏"與"不規則樂句"的運用,暗合陸龜蒙【江湖散人歌】"酒瓮琴書伴病身"的疏狂。第七段"扣舷長嘯"處的"雙弦滾拂",非僅技法炫示,實爲對【晉書·阮籍傳】"嗜酒能嘯"的聽覺再現。這種"聲象互文"手法,使抽象琴音具象化爲"濁酒半壺,江天暮色"的文人畫境。

四、當代演繹的範式思考
今人撫此曲,當避免兩種偏頗:或過分強調"醉態"而失琴道中正,或刻意追求"古淡"而乏生命張力。可參【溪山琴況】"麗"況所言"於清靜中發爲美音",宜以"三分酒意,七分禪心"把握狂放與克制的平衡。衛譜激越處當如張旭狂草,查譜散板處需含八大山人筆墨之留白。

此曲終極旨趣,不在摹擬漁父醉態,而在通過音聲構建"精神桃花源"。正如錢穆【中國文學論叢】指出,中國藝術最高境界乃是"將現實超化"。琴弦震顫間,千古文人對於生命自由的追尋,終在"漁歌欸乃"中達成永恆。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6-29 23:07 | 顯示全部樓層
【醉漁唱晚】琴曲考析與漁樵意象的文化闡釋

【醉漁唱晚】作爲古琴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漁樵題材曲目,其文化內涵與音樂表達需置於中國傳統隱逸文化的脈絡中加以理解。本文將從歷史源流、文學意象及琴樂表現三方面展開考析。

一、曲源考辨與晚唐精神寄託
據【西麓堂琴統】所載,此曲緣起晚唐陸龜蒙、皮日休泛舟松江時聞漁父醉歌而作。考皮陸二人身世,正值黃巢之亂前夕,唐室衰微,士人濟世理想幻滅。陸龜蒙自號"江湖散人",皮日休最終捲入起義漩渦,其筆下漁父之"醉",實爲對亂世的疏離姿態。此與嵇康"目送歸鴻,手揮五弦"的避世精神一脈相承,乃士大夫階層"窮則獨善其身"的典型表達。

二、漁樵意象的哲學維度
漁父形象自【楚辭】起即被賦予特殊象徵意義。嚴子陵垂釣富春江、張志和"斜風細雨"的漁父詞,皆非單純勞動場景描繪,而是融合道家"與世推移"(【漁父】)與儒家"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的雙重智慧。琴曲中漁樵母題的高頻出現,正因其所承載的"超越政治宿命"(徐復觀語)的文化基因。【醉漁】中酒醉表象下,實爲"眾人皆醉我獨醒"(【楚辭·漁父】)的精神清醒。

三、琴樂表現的版本差異
查阜西傳譜以舒緩的"進復"指法營造微醺意態,恰合"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贈秀才入軍】)的魏晉風度;衛仲樂版本則通過強烈的"剌伏"技法強化戲劇衝突,暗喻"醉中猶醒"的生命張力。二者雖風格迥異,然皆通過"散板—入拍—漸急"的結構,完成從"塵世羈絆"到"物我兩忘"的精神超升,此正切合【溪山琴況】"弦與指合,指與意合"的審美追求。

結語
【醉漁唱晚】的價值,不僅在於其作爲音樂文本的藝術成就,更在於它濃縮了中國文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的雙重文化心理。當今琴人撫弦之際,當思古人"奏【醉漁】於夜月,悟世態之炎涼"(【琴史】)的深意,方不負此曲傳承千載的精神命脈。

(全文798字)

註:本文考據主要參考文獻
1. 許健【琴史初編】
2.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
3. 成公亮【秋籟居琴話】
4. 【西麓堂琴統】明汪芝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