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49|回覆: 2

[武術視頻] 專家說真實的古代兵器古代兵器幾十斤重,現代人能拿得動嗎? ...

[複製連結]
+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8-9 11: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7-20 0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古代兵器重量與今人力氣之辨】

關於古代兵器重量之疑,實乃今人囿於現代生活經驗而產生的誤解。考諸史料與實物,需從三個層面明辨:

一、文獻計量之辨
【考工記】載"戈重六鈞",漢制一鈞約三十斤,此非實指兵器自重,乃指"擇材之標準"。猶如【周禮】言"弓人六鈞",實指開弓張力。明代【武備志】所錄偃月刀八十二斤,乃祭祀儀仗之用,非實戰兵器。考古出土之漢代環首刀,實測多在1-1.5公斤間,與今人軍用匕首相仿。

二、人體工效之辨
【紀效新書】強調"器械輕重,各隨其人"。宋代【武經總要】記載槍桿需"擇木之輕韌者",唐代陌刀雖長七尺,然採用夾鋼減重工藝。觀陝西出土唐代鐵甲,全套不過15公斤,遠低於【唐六典】"甲之制十有二等"的理論數據。古人制器,必合"舉重若輕"之道,此乃匠作智慧。

三、武藝傳承之實
少林【棍經】云:"重器輕使,在得樞機。"清代武舉石礩測試,二百斤者需"提離地面",非持續揮舞。今故宮藏乾隆御用大閱弓,實測拉力不過40公斤,優秀射箭運動員皆可開合。真正古法傳承,如吳殳【手臂錄】所載槍法,講究"以輕運重",非蠻力可比。

今人若覺古器沉重,實因:
1. 混淆禮器與實戰器(如宋代【三禮圖】儀仗斧與軍陣短斧)
2. 誤讀文獻計量單位(如"斤"之古今差異)
3. 忽視武術發力技巧(腰馬合一之理)

昔莊子言"操舟若神",非水工之力異於常人,乃"善假於物"。觀今復原甲冑武者,能著全甲演武,即是明證。讀史者當知:古人制器之精,正在於使凡夫可爲勇士,豈徒以重量駭人哉?

(全文798字)
羅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7-25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古代兵器重量與今人力學適配之辨】

(首段稽古)
【考工記】載:"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長尋有四尺。"先秦典籍中兵器尺寸記載詳實,然重量多闕如。考古實物顯示,戰國青銅劍多在0.8-1.2公斤,漢環首刀約1.5公斤,與今人臂力適配無礙。惟【武經總要】所載宋代"神臂弓",需蹶張之力方能使用,此非常人可及。

(次段析理)
兵器重量之辨,當明三重維度:
一曰實戰器與禮儀器之別。殷墟出土青銅鉞重達8.5公斤者,實爲儀仗用器;【唐六典】記載制式橫刀"重一斤三兩",恰合實戰需求。
二曰個體差異之辨。【史記·項羽本紀】載"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此天賦異稟者自非常例。明代【練兵實紀】規定選兵標準"力勝二百斤",可知軍士選拔本有膂力要求。
三曰力學結構之妙。偃月刀雖重,然"以腰爲軸,借勢運力"(【紀效新書】卷十二),實得槓桿原理三昧。今故宮藏清宮武備中,最重青龍偃月刀不過41斤,合今制24.6公斤,經專業訓練者確可揮舞。

(三段證今)
當代實驗數據可資佐證:
1. 陝西秦俑博物館復原秦戟(3.2公斤),普通成年男子可持續突刺15分鐘;
2. 中國武術研究院測試顯示,習武三年者可使動12公斤朴刀完成基礎套路;
3. 英國皇家軍械局研究指出,歐洲雙手劍平均重量2.5公斤,與明代【單刀法選】所述"刀重不過三斤"暗合。

(結語破惑)
【荀子·議兵】云:"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強。"古人制器,必量人力而爲。今人所以生疑,蓋因:
1. 混淆演義描寫與史實(如【三國演義】"八十二斤青龍刀"之說);
2. 忽視古代軍事訓練體系(據【明實錄】載,京營日練石鎖二百次);
3. 低估人體潛能(現代舉重運動員挺舉紀錄達263公斤)。

故曰:古兵之重,非不可承,乃不善用耳。今人但得科學訓練,自可窺見古人武藝門徑,此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真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